关于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2
论文摘要:语用迁移是最近二十年兴起的语际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语用迁移的基本定义入手,探讨了语用迁移的分类,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负迁移,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教学的地位、鼓励学生大量输入目的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
论文关键词:语用迁移;语用能力;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语用迁移(pragmatictransfer)指的是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不同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运用在目的语的言语行为上,造成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甚至语用失误。
kasper认为“语际语用学中的语用迁移应该指语言学习者非二语的语用和文化知识对二语语用信息理解、生成和学习的影响”。同时,他借鉴leech对语用学的讨论以及thomas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把语用迁移划分为语用语言迁移(pragmalinguistic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s0一ciopragmatictransfer)。
二、语用迁移的分类
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语用迁移的发生,语用迁移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非常常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各自特定的一套语用潜规则,这些语用规则是在长期的特定文化群体中无意识的习得的,其遵循往往也是无意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目的语交际文化和规范不甚了解,不可避免的将母语的文化和语用习惯迁移到目的语的使用中,造成语用负迁移,甚至语用失误,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语用负迁移
语用负迁移属于母语对目的语的一种影响,表现为给目的语的理解和表达注人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它无所谓好坏,或者说语用负迁移不一定对二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用负迁移存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运用以及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它是一个必然而且相对持续的过程;但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受到的干扰会越小。语用负迁移总是由学习者从母语带人目的语。这决定了语用负迁移总沿着一个方向运动,什么时候这种迁移能够减少和停止则需要深入研究。
根据kasper的语用学分类理论,我们把语用负迁移可以再划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前者主要是产生于句法、词汇形式上的“对等”迁移和言语策略的负迁移,而后者主要涉及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
1、语用语言负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将母语的句式直接套用于目的语,或者用母语的标准来理解目的语的句式或表达。尽管语言的表层结构没有变,但是相同的表层结构很多时候在不同的语言之中有不同的言外之力。
比如,在词汇方面,当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所表示的概念不对应,或词语带有某一民族独有的感情色彩时,就会发生负迁移现象:alittledirtylaundry家丑(不是“脏衣服”);busybody爱管闲事的人(不是“大忙人”);ablacksheep害群之马(不是“黑羊”)。
由此可见,虽然有些词汇字面意义相似,但实际意义却相去甚远。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而要把它放人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两种文化背景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词语差异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2、社交语用负迁移 社交语用负迁移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迁移。这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例如,我们中国人在受到别人恭维时,一般使用“哪里,哪里”、“过奖,过奖”、“惭愧、惭愧”等作为回应,以表示礼貌和谦虚。如果我们把这种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地用到英语中去,用“youflatterme.”或“ifeelashamed."就是典型的社交语用负迁移表现,可能造成交际的失误。
(二)语用正迁移
母语语用知识对二语语用的习得也可以是正面的,就是说语用正迁移也存在。在这个方面,有人研究了各种不同母语(包括德语、丹麦语等)的学习者在习得西伯来语和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把请求言语行为的非规约性语用信息问接的迁移到跨文化交际中,这种语用信息与目的语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所需的语用信息类似,是典型的语用语言正迁移现象。
三、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
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既有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包括语言本身等内部因素,其主要如下:
(一)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
在所有影响语用迁移发生的社会语言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尽管学习者对外部语境因素(如对话者的熟悉程度和相对地位)和内部语境因素(如接收程度、要求目标合理性、道歉义务)等都非常的敏感,但是他们习惯把母语的社会语言常规用来实施二语中的言语行为,如道歉、要求、拒绝等,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交际策略的变化和他们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一致。
普遍语用和说话者对其母语以及ll和l2的语言距离的理解也会影响语用迁移。grice提出用会话原则和合作原则来解释人们理解会话含义的机制,这是对普遍语用的首次重要尝试。grice认为说话人经常性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从而让听话人来注意他表达的暗含意义。但是作为外语学习者,由于对外语感知的能力有限,很难每次都能准确理解这些暗含意义。
(三)对目的语的熟悉程度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成正比,即当学习者的目的语趋于成熟时,他们的语用能力也随之提高。我们也观察到,总体而言,目的语高级阶段学习者的语用负迁移现象少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这与学习者在初级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及其文化背景知识而在表达中更多地依赖其母语知识及其使用规则有关。然而,学习者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即使是英语学得很好的中国人也很难摆脱母语及本民族文化对其思维方式和交际行为的影响。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性格或者学习环境等变量,都能够影响语用迁移的发生。
四、语用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重视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文化教学的地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外语教师应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当前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出现的频率和严重性。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于一体,不仅要求学生单纯记忆文化的内容或形式,而且还需让学生深知其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因文化不同而误解其意,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也惊喜的看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穿插,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语言学习,达到了三赢的局面。
(二)鼓励学生大量输入目的语
学生跨文化意识淡薄、语用能力停滞不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目的语输入的缺失。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接触各种语言材料,输人更多目的语,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学习语用知识。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尽量使用磁带、录像、电影等式向学生提供“真实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社交习俗的敏感度和认同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英语为母语者是如何实施某些言语行为的。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材料,如英语学习网站、英语电影视频、英语故事等,供其在课后练习。再次,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或外语沙龙以及各种涉外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目的语文化,取得对目的语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
学习一种外语,不能在没有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言真空中进行,必须介绍文化背景。尽管很多人已意识到语言的得体性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英语实际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介绍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英语统考,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较差。
外语教学强调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这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传授语用知识,不断加宽、拓展各种文化背景面,适人、适地、适时进行文化交际。
五、结论
语用迁移与学习者所掌握的l2语用语言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关系密切,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语用知识是可以有意识的习得的,也是可以教的。外语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掌握相应的l2语用知识,然后再辅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l2语用知识的学习,以减少语用负迁移现象,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交际失误。因此,在当今语言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显得十分的必要,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语用迁移;语用能力;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语用迁移(pragmatictransfer)指的是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不同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运用在目的语的言语行为上,造成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甚至语用失误。
kasper认为“语际语用学中的语用迁移应该指语言学习者非二语的语用和文化知识对二语语用信息理解、生成和学习的影响”。同时,他借鉴leech对语用学的讨论以及thomas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把语用迁移划分为语用语言迁移(pragmalinguistic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s0一ciopragmatictransfer)。
二、语用迁移的分类
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语用迁移的发生,语用迁移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非常常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各自特定的一套语用潜规则,这些语用规则是在长期的特定文化群体中无意识的习得的,其遵循往往也是无意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目的语交际文化和规范不甚了解,不可避免的将母语的文化和语用习惯迁移到目的语的使用中,造成语用负迁移,甚至语用失误,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语用负迁移
语用负迁移属于母语对目的语的一种影响,表现为给目的语的理解和表达注人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它无所谓好坏,或者说语用负迁移不一定对二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用负迁移存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运用以及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它是一个必然而且相对持续的过程;但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受到的干扰会越小。语用负迁移总是由学习者从母语带人目的语。这决定了语用负迁移总沿着一个方向运动,什么时候这种迁移能够减少和停止则需要深入研究。
根据kasper的语用学分类理论,我们把语用负迁移可以再划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前者主要是产生于句法、词汇形式上的“对等”迁移和言语策略的负迁移,而后者主要涉及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
1、语用语言负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将母语的句式直接套用于目的语,或者用母语的标准来理解目的语的句式或表达。尽管语言的表层结构没有变,但是相同的表层结构很多时候在不同的语言之中有不同的言外之力。
比如,在词汇方面,当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所表示的概念不对应,或词语带有某一民族独有的感情色彩时,就会发生负迁移现象:alittledirtylaundry家丑(不是“脏衣服”);busybody爱管闲事的人(不是“大忙人”);ablacksheep害群之马(不是“黑羊”)。
由此可见,虽然有些词汇字面意义相似,但实际意义却相去甚远。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而要把它放人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两种文化背景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词语差异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2、社交语用负迁移 社交语用负迁移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迁移。这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例如,我们中国人在受到别人恭维时,一般使用“哪里,哪里”、“过奖,过奖”、“惭愧、惭愧”等作为回应,以表示礼貌和谦虚。如果我们把这种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地用到英语中去,用“youflatterme.”或“ifeelashamed."就是典型的社交语用负迁移表现,可能造成交际的失误。
(二)语用正迁移
母语语用知识对二语语用的习得也可以是正面的,就是说语用正迁移也存在。在这个方面,有人研究了各种不同母语(包括德语、丹麦语等)的学习者在习得西伯来语和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把请求言语行为的非规约性语用信息问接的迁移到跨文化交际中,这种语用信息与目的语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所需的语用信息类似,是典型的语用语言正迁移现象。
三、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
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既有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包括语言本身等内部因素,其主要如下:
(一)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
在所有影响语用迁移发生的社会语言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尽管学习者对外部语境因素(如对话者的熟悉程度和相对地位)和内部语境因素(如接收程度、要求目标合理性、道歉义务)等都非常的敏感,但是他们习惯把母语的社会语言常规用来实施二语中的言语行为,如道歉、要求、拒绝等,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交际策略的变化和他们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一致。
(二)语言距离
普遍语用和说话者对其母语以及ll和l2的语言距离的理解也会影响语用迁移。grice提出用会话原则和合作原则来解释人们理解会话含义的机制,这是对普遍语用的首次重要尝试。grice认为说话人经常性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从而让听话人来注意他表达的暗含意义。但是作为外语学习者,由于对外语感知的能力有限,很难每次都能准确理解这些暗含意义。
(三)对目的语的熟悉程度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成正比,即当学习者的目的语趋于成熟时,他们的语用能力也随之提高。我们也观察到,总体而言,目的语高级阶段学习者的语用负迁移现象少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这与学习者在初级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及其文化背景知识而在表达中更多地依赖其母语知识及其使用规则有关。然而,学习者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即使是英语学得很好的中国人也很难摆脱母语及本民族文化对其思维方式和交际行为的影响。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性格或者学习环境等变量,都能够影响语用迁移的发生。
四、语用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重视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文化教学的地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外语教师应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当前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出现的频率和严重性。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于一体,不仅要求学生单纯记忆文化的内容或形式,而且还需让学生深知其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因文化不同而误解其意,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也惊喜的看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穿插,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语言学习,达到了三赢的局面。
(二)鼓励学生大量输入目的语
学生跨文化意识淡薄、语用能力停滞不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目的语输入的缺失。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接触各种语言材料,输人更多目的语,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学习语用知识。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尽量使用磁带、录像、电影等式向学生提供“真实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社交习俗的敏感度和认同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英语为母语者是如何实施某些言语行为的。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材料,如英语学习网站、英语电影视频、英语故事等,供其在课后练习。再次,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或外语沙龙以及各种涉外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目的语文化,取得对目的语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
学习一种外语,不能在没有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言真空中进行,必须介绍文化背景。尽管很多人已意识到语言的得体性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英语实际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介绍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英语统考,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较差。
外语教学强调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这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传授语用知识,不断加宽、拓展各种文化背景面,适人、适地、适时进行文化交际。
五、结论
语用迁移与学习者所掌握的l2语用语言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关系密切,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语用知识是可以有意识的习得的,也是可以教的。外语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掌握相应的l2语用知识,然后再辅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l2语用知识的学习,以减少语用负迁移现象,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交际失误。因此,在当今语言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显得十分的必要,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试谈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