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巧用激励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7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我国明代的教育学家王阳明也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当下的新课程改革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本着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做出科学、规范、赏识的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分享合作的成功果实,发现学习的奥妙与乐趣,内化学生的人格,进而使学生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策略。
那么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是前提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对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自我体验成功的前提,这也正是激励性评价的土壤。这片土壤的大门是需要教师用亲切、饱满、稳定的教态去打开的。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愿望与需要,但由于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考习惯与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学生的质疑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同时,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同样也离不开学生支持和合作,因此教师要把自身积极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把自已看成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让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老师和同学的思想碰撞中明晰,深化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趣,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
而有的教师上课时情绪波动太大,动不动就心急气躁,甚至动怒。
学生们只会剩下拘束紧张,他们还怎么“听其师,信其道”?
二、使用准确、适度的语言是原则
激励性评价语言强调激励性,强调“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历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但激励性并不等于无原则,并不等于颠倒黑白。激励性评价语言要求准确、适度、个性化。

课堂教学中僵死的、程式化的所谓“激励性评价”诸如“嘿嘿,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这样的评价语言,不是说不好用,但用多了,学生会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不过是些惯用的手段,因而他们也就没有了兴奋点。试想:经常处于被表扬的环境中的人,“表扬”还能带来多少激动?还能够激发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吗?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多名即无名”,评价的泛滥化必然导致激励功能的丧失。
我认为课堂上应当充盈着这样的语言:“大家都喜欢你的回答,你的见解真独特。”又如用商量式的,“你的回答很完美,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完美吗?”再如旁敲侧击式的,“某某同学虽然……但老师发觉他很有勇气,大家们也要像他那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评价,学生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三、以生为本,多向互动性评价是手段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形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向反馈,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做人。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说:“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有更好的看法吗?”让学生来评价,促使学生思想撞击进而迸发出思维火花。多向互动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生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四、捕捉闪光点,适时评价是保障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评价。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积极努力。如在课堂上,当一个很少发言的学生主动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老师就应适时鼓励,祝贺他取得进步。我想从此以后,孩子的目光不再躲避老师,学习也会变得更加主动。
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不断激发,求知欲上进心愈来愈强,学生不断领受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学生只有在幸福的体验中才会理解知识价值的内涵,才能激发他们持久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激励性评价要求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投入更大的精力,使学生在激励中不断取得进步。让我们把爱心与温情化作甘甜的雨露,共同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吧。

上一篇:试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