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7
【摘 要】: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科学是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好奇心的保护,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路》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导线把一节电池和小电珠、开关连接起来,观察小电珠的亮度怎样?结果实验效果各不同,有的学生小电珠很亮,原来他是用了二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小电珠发光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为此锲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小电珠发光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室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更强烈。正像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2、创新情景构建,扶持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新新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一上课,我向学生出示了“马得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直到十个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还没拉开。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有更多的人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久能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更好的挖掘教材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实验:拿一支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瓶里了。你还有其它的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教师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水杯,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根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试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是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浮沉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浮沉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端插入水里,一端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并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得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科学是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好奇心的保护,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路》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导线把一节电池和小电珠、开关连接起来,观察小电珠的亮度怎样?结果实验效果各不同,有的学生小电珠很亮,原来他是用了二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小电珠发光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为此锲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小电珠发光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室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更强烈。正像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2、创新情景构建,扶持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新新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一上课,我向学生出示了“马得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直到十个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还没拉开。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有更多的人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久能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
2、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更好的挖掘教材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实验:拿一支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瓶里了。你还有其它的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教师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水杯,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根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试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是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浮沉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浮沉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端插入水里,一端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并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得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上一篇: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下一篇:转变教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