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7
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政治课理论说教枯燥、乏味、空洞,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民主讨论氛围不浓烈、普遍厌学的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教学改革,寓教于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本人认为可采用下面几种主要方法:
一、设置教学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与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不能吸引学生有莫大关系。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案例。教师在上课时如果能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教学,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学生,而且能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如讲“正当防卫”这个问题时,可设置这样一个案例:女教师李某傍晚在湖边散步,中途遇到抢劫。李某奋力与歹徒抗争,后被歹徒刺伤左手并被推倒在地。倒地的李某看到地上有半截砖块,于是拿起砖块用力向刚转身要离开的歹徒扔去,砖块砸在歹徒头上,歹徒晕死过去。这时,李某便再次拿起砖块向晕倒在地的歹徒头部狠砸几下,致使歹徒死亡。那么,李某的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用不用负刑事责任?学生有的说是正当防卫,有的说不是,并且各有各的理由。这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让学生根据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去分析和判断,并请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谈他们判断的依据和理由。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李某的行为已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是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可减轻或免受处罚。让学生当“小法官”,使他们主动参与了富有挑战性的整个过程,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印象深了,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二、结合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无精打采,下课后谈起《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却津津乐道。这是由于教师过于注重课内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事新闻的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原因。时事是与思想政治密切联系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广泛,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上课时教师如果能结合时事讲政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这一知识点时,我们除了可用大量事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还可把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一重大时事联系起来,把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渝先后访问大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话题多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不但印象深刻、领会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活动”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订后《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青少年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对呆板的说教具有逆反性,他们都极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从身边的变化谈改革开放”这内容时,就可把学生分成几个竞赛小组让他们各自去走访、了解本地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搜集资料、图片等。然后组织班上交流、讨论,看哪一组做得最好。这个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创设“疑”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取。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时,可先问学生怎样理解这句话,接着可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什么为基础的?怎样才能取得科技上的进步?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置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一问一答,讨论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作总结: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而科技进步必须靠创新,创新必须依靠人才,形成了这样的链条: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人才。这样层层设疑、层层解疑,既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灵活多样、切会实际的方法,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本人认为可采用下面几种主要方法:
一、设置教学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与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不能吸引学生有莫大关系。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案例。教师在上课时如果能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教学,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学生,而且能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如讲“正当防卫”这个问题时,可设置这样一个案例:女教师李某傍晚在湖边散步,中途遇到抢劫。李某奋力与歹徒抗争,后被歹徒刺伤左手并被推倒在地。倒地的李某看到地上有半截砖块,于是拿起砖块用力向刚转身要离开的歹徒扔去,砖块砸在歹徒头上,歹徒晕死过去。这时,李某便再次拿起砖块向晕倒在地的歹徒头部狠砸几下,致使歹徒死亡。那么,李某的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用不用负刑事责任?学生有的说是正当防卫,有的说不是,并且各有各的理由。这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让学生根据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去分析和判断,并请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谈他们判断的依据和理由。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李某的行为已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是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可减轻或免受处罚。让学生当“小法官”,使他们主动参与了富有挑战性的整个过程,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印象深了,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二、结合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无精打采,下课后谈起《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却津津乐道。这是由于教师过于注重课内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事新闻的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原因。时事是与思想政治密切联系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广泛,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上课时教师如果能结合时事讲政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这一知识点时,我们除了可用大量事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还可把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一重大时事联系起来,把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渝先后访问大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话题多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不但印象深刻、领会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订后《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青少年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对呆板的说教具有逆反性,他们都极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从身边的变化谈改革开放”这内容时,就可把学生分成几个竞赛小组让他们各自去走访、了解本地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搜集资料、图片等。然后组织班上交流、讨论,看哪一组做得最好。这个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创设“疑”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取。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时,可先问学生怎样理解这句话,接着可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什么为基础的?怎样才能取得科技上的进步?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置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一问一答,讨论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作总结: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而科技进步必须靠创新,创新必须依靠人才,形成了这样的链条: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人才。这样层层设疑、层层解疑,既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灵活多样、切会实际的方法,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上一篇:如何激发技工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