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15-07-10 08:55
论文关键词:孔子 教育 伦理
论文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教育伦理思想.他指出了教育的崇高地位,提出了哺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概括出了丰富的师德观.
教育伦理学是教育科学与伦理科学之间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探索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根基和历史的逻辑联系。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
一、教育的崇高地位
教育对孔子来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孔子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有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③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当成治国、立国的三要素。民庶、富民是教育的前提,但只依靠富民措施立国治民则是不完全的,还必须加上教育。
孔子兴办教育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按照他的人治理论学说,认为社会混乱的导因是“得之未修,学之未讲”(《尚书·康诺》),要救治社会,预防各种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就要从培养健全的人开始。他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尚书·无逸》)。意思是要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用礼来约束人们,就需要从兴办教育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颇有点教育救国的思想。孔子认为,不论什么人,都需要勤于学习,接受教育,然后才能成材。否则,就会在行为上出偏差。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尚书·无逸》)。由于孔子重视教育,所以就亲自兴办学校,他的教育方针就是有教无类。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随着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变革,官学衰废,私学兴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学费低廉的教育家,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并实践之。他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不受国籍、年龄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贱民。颜回“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仲弓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子路是“卞之野人”: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曾参居卫,.锡袍无表,颜色肿哈,手足脐服”;公冶长曾“在螺继之中”;漆雕开“形残”,似受过刑罚。这些学生都是下层人,学生的籍贯也复杂。孔子是鲁国人,做过鲁国的官。他的学生有魏、吴、陈、齐、宋、楚、晋、秦等国人,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学生也不受年龄的限制,最大的学生,如秦商,只比孔子小四岁;最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小孔子五十三岁。对以前声名不好的人,只要现在要求学习,他也可以吸收。
虽然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只能算作是一种理想。但“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贫民,它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丰富的师德观
从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历史事实看,他是最早出现的专职教师的代表人物,他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仍闪耀着星空北斗般的光辉。
师德的第一个基本要求是乐道敬业、热爱学生。最足以体现孔子志道乐业精神的是这样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志道乐业的典范。孔子也是爱生的典范。热爱学生,集中而又本质的表现就是要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无私无隐”,孔子在学生面前为人的标准是“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
师德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教师的“道”和“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兴衰。孔子认为教师应当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态度,并提出了“学而不厌”这一流传至今的重要主张。“学而不厌”反映在教师的学习态度上,一是要刻苦发愤,二要虚心好学。孔子认为,学习定要不畏艰苦,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之”。孔子还提倡教师要虚心好学,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他曾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还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自己躬行实践,向老聊学礼,从刻子问官,访乐于菠弘,学琴于师襄。他还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即所谓“起予者,商也。”甚至当其年近半百时,还表示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的强烈愿望。
师德的第三个要求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既要当“教师”,又当“人师”。孔子深谙此道,凡是他宣扬主张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一贯是率先垂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孔子几十年的以身作则,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崇高的印象。子亥说过:“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颜回则赞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弟子们的叹服和景仰,都说明了孔子的为人师表达到了人不可企及的地步。
论文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教育伦理思想.他指出了教育的崇高地位,提出了哺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概括出了丰富的师德观.
教育伦理学是教育科学与伦理科学之间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探索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根基和历史的逻辑联系。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
一、教育的崇高地位
教育对孔子来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孔子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有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③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当成治国、立国的三要素。民庶、富民是教育的前提,但只依靠富民措施立国治民则是不完全的,还必须加上教育。
孔子兴办教育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按照他的人治理论学说,认为社会混乱的导因是“得之未修,学之未讲”(《尚书·康诺》),要救治社会,预防各种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就要从培养健全的人开始。他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尚书·无逸》)。意思是要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用礼来约束人们,就需要从兴办教育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颇有点教育救国的思想。孔子认为,不论什么人,都需要勤于学习,接受教育,然后才能成材。否则,就会在行为上出偏差。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尚书·无逸》)。由于孔子重视教育,所以就亲自兴办学校,他的教育方针就是有教无类。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随着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变革,官学衰废,私学兴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学费低廉的教育家,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并实践之。他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不受国籍、年龄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贱民。颜回“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仲弓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子路是“卞之野人”: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曾参居卫,.锡袍无表,颜色肿哈,手足脐服”;公冶长曾“在螺继之中”;漆雕开“形残”,似受过刑罚。这些学生都是下层人,学生的籍贯也复杂。孔子是鲁国人,做过鲁国的官。他的学生有魏、吴、陈、齐、宋、楚、晋、秦等国人,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学生也不受年龄的限制,最大的学生,如秦商,只比孔子小四岁;最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小孔子五十三岁。对以前声名不好的人,只要现在要求学习,他也可以吸收。
虽然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只能算作是一种理想。但“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贫民,它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丰富的师德观
从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历史事实看,他是最早出现的专职教师的代表人物,他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仍闪耀着星空北斗般的光辉。
师德的第一个基本要求是乐道敬业、热爱学生。最足以体现孔子志道乐业精神的是这样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志道乐业的典范。孔子也是爱生的典范。热爱学生,集中而又本质的表现就是要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无私无隐”,孔子在学生面前为人的标准是“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
师德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教师的“道”和“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兴衰。孔子认为教师应当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态度,并提出了“学而不厌”这一流传至今的重要主张。“学而不厌”反映在教师的学习态度上,一是要刻苦发愤,二要虚心好学。孔子认为,学习定要不畏艰苦,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之”。孔子还提倡教师要虚心好学,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他曾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还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自己躬行实践,向老聊学礼,从刻子问官,访乐于菠弘,学琴于师襄。他还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即所谓“起予者,商也。”甚至当其年近半百时,还表示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的强烈愿望。
师德的第三个要求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既要当“教师”,又当“人师”。孔子深谙此道,凡是他宣扬主张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一贯是率先垂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孔子几十年的以身作则,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崇高的印象。子亥说过:“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颜回则赞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弟子们的叹服和景仰,都说明了孔子的为人师表达到了人不可企及的地步。
下一篇:浅析中国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