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班化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发展效果

发布时间:2015-07-15 08:42

小班化教育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一个丰富多彩、积极阳光的环境下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培养每一个孩子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的生存能力。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如何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让学生学有所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性的、精彩的、亮丽的,每一个小组都是独特的、生动的、变化的、美好的。笔者认为在小班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具备四个有。 
  一、 有童趣 
  “有童趣”指小班化教学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激发儿童学习的愿望和激情,引发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人去领悟、去探索,使语文课堂富有童趣、情趣、理趣、志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和富有童趣的活动,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 
  苏教版第二册14课《鲜花和星星》的教学中,“真”这个生字是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中发现不少孩子很容易写错:“真”字里面的三横容易写成两横,或者是和“直”混淆,丢掉了下面的八字底。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低年段的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感知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不高。他们的空间直觉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能够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高低、方位、距离,但是,空间直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发展水平不高。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富有童趣,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环节,用形象的手段引导学生记住这个生字。 
  (出示“真”) 
  师:“真”这个字呀,很有意思,就像个小娃娃。(相机指字)瞧,这是他的头,这是身子,这是他的脚。头是一个“十”,这叫十字头。为了书写漂亮十字头的竖向左斜,这就叫斜戴十字小帽。身穿条纹上衣,条纹挺多的,数一数有几条啊?(学生回答)脚蹬八字小皮鞋。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书写。 
  一个字,一个充满童趣的比喻,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也调动了儿童的有意注意。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学生知觉一个合体字的字形时,对其组成部分会产生“命名”的心理倾向。如果其中一个部分叫不出名称,势必要把它解剖为笔画进行分析,这样就使记忆的心理过程增加了几个因素。 
  二、 有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学会归纳、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阅读,会归纳,会总结,会运用。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明确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才是有意义的语文教学。 
  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可是怎样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呢?在苏教版二年级《水乡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就从细节出发,把“飘”与“新”两个生字的书写教学落实到位。 
  (1)先看大结构,再看小笔画。我们来观察这两个字怎么写才好看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 
  (2)观察大结构:“飘”右边的“风”与“新”右边的“斤”写得都要矮一点。师述:“风”“斤”的笔画少,所以写时要沉一沉,这个字的重心才稳。 
  (3)学生找小笔画中的穿插,说说怎么把字写好看。 
  (4)教师在实物投影下用粉笔范写这两个字。 
  (在实物投影下范写,学生看得更清楚)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教学生写字是就字教字,“横在哪里写?竖在哪里写?”诚然在这样教师嚼碎了磨烂了的教学中,学生大体能把字写好,但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老师教过的字在田字格中会布局了,可是没教过的呢,依然不会写。能写一笔好字是学生需要拥有的一种能力,不应该局限于老师是否教过。不难发现,笔者在教学中,特别关注了书写汉字的规律,“先看大结构,再看小笔画”这样的口诀要求,给了小组讨论一定的思路,学生在讨论中就避免了游离主题或无话可说。汉字之美在于错落有致,本课例中,老师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一个一个字按照田字格的方位来写,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汉字错落有致的美感,并且总结汉字书写的规律“右边笔画少,写时沉一沉”。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长此以往就能够掌握了观察字形、发现规律的方法,也就获得了汉字书写的妙诀,形成书写的能力。 
  很多时候,教师在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时重视与追求“教”的形式,苦心营造着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和精彩纷呈。可是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与老师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实际解读与我们的设想说不定相差甚远。作为学生学习引领者的教师,要教会孩子学习,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 
  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识,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我们课堂中常常提到的方法,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可怎样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呢?苏教版第三册《有趣的发现》一课,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有一次,他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和课文第二自然段) 
  (1)把这两段对照起来读一读,你知道什么叫“考察”?考察什么吗? 
  (2)你在这两段文字中找到了“考察”的近义词“观察”,这两个词意思完全一样吗?
  (3)再读一读这两段文字,达尔文去岛上考察,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老师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学生一学就会的,不教。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要找准基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走进文本,课堂自然有趣味;从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走进文本,课堂自然有讨论;从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走进文本,课堂自然有获得。这一课例中老师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不太能分辨的“考察”和“观察”入手,基于文本,立足言语,老师把具体的语言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细读、比较中,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考察”这个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读书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 有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主动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这种建构是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的。这就意味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情志结构、人格结构基础上的选择性知觉和主动建构,学习将是无效的。课堂上语文老师针对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多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这就能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非常愉悦地选择自己能完成的题目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想要的课堂,积极参与,主动合作,思考讨论,受益良多。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广玉兰》一课的教学,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作者又是怎样把广玉兰的开花具体写出来的? 
  出示选择学习单: 
  自主选择你认为最有趣的一种形态,说说是怎么写得那么有趣的?喜欢“含羞待放”的到第一组;喜欢“刚刚绽放”的到第二组;喜欢“盛开着的”到第三组;喜欢“虽已凋谢了,但却孕育着新生命”的到第四组。自由组合新的4人小组,再交流。 
  (学生自由下座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小组) 
  2.自主选择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再次回到原小组,个人交流汇报刚才的学习成果。 
  本课例中,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开放,给了每一个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重组为四个同质小组。这四个按同质原则组建的学习小组,是自由组合,都出于学生自愿,能更好地发挥其自主性,成员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因而能更深入地交流切磋,更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当同质小组内热火朝天的讨论结束之后,老师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让学生再次回到原先的小组,也就是“异质小组”中,汇报刚才学习的所得。差异间的交流,让个体的所得传递给了小组内的每一个组员。无疑,这样的交流讨论是高效的。 
  四、有个性 
  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个性、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等各不相同,通过教学个性化来实现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是可能的。比如,二年级语文教材当中有一个小练笔的教学内容,要求孩子们写一种水果,写出水果的外形、味道。过去在教学时,教师就是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在班上先进行交流,再互相补充。同时教师会选择一种比较常见的,有特点的水果,比如香蕉,进行一下点评和重点指导,详细说说香蕉的外形应该怎样写,味道应该怎样写,还能怎样形容得更具体,可以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像是比喻、夸张等等,接下来再让孩子自己动笔写,写完以后,再进行一次反馈,讨论一下优点、缺点。问题在于,常常写到最后每个孩子写出来的水果竟然是大同小异,几乎每个孩子到最后交上来的本子上写的都是香蕉,外形、味道,甚至于用的比喻句也都几乎一模一样。 
  难道每个孩子喜欢吃的都是一种水果?难道孩子们吃到的水果都是一种味道?怎么才能让孩子真正写出自己爱吃的水果呢?怎么才能让他们轻轻松松就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写出来呢?老师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课前让孩子提前一天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准备好。提前把部分水果进行了加工,全部都切成了小块,还准备了很多牙签。等到上课的时候,孩子们的桌上摆上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老师的讲台上则摆上了装满切成小块水果的饭盒。在指导孩子们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外形时,每一个孩子已经充满了期待,调动起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所有的感官被调动后,他们在描述的时候也就格外让人垂涎欲滴。等到老师端着饭盒,给孩子们品尝事先准备好的水果时,那一刻教室里的气氛更是欢腾。虽然都只有小小的一块,可是每个孩子品尝得都格外仔细,每个孩子都把那小小的水果片放在舌尖细细地咂摸,于是等到那小小的水果片融  [本文由wWw. 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本科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化在舌尖后,再让孩子们来说说味道,似乎还能感到孩子们的口水在往下滴。 
  本课例中,为了不让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让学生在文字中彰显个性,老师突破了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了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体验,文字里不仅有属于自己的味道,而且字里行间透出的还有内心的愉悦。 
  (张臻,南京市汉口路小学,210008) 

上一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下一篇: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