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音乐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功效

发布时间:2015-07-15 08:50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以前,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常常借用图片、实物等视觉所能感受到的媒体,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作品,想象讲述内容。在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感到幼儿对作品是理解了,甚至会背诵了,但总觉得他们对活动缺少应有的激情,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东西,是否能使他们迸发出情感的源泉和创造的火花呢?于是,我们尝试将音乐加入到语言教学中,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音乐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感受能力。选择适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打开心灵的窗户,走进作品,它是有效提高幼儿感受能力的通道。许多富有情感或有着优美意境的文学作品,我们常常选用一些音乐作为背景烘托。在音乐的烘托下,不仅教师讲述作品时受到感染,更富有激情,而且能帮助幼儿感受作品,体验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和表达的强烈情感。
  如欣赏《彩色的春雨》这篇优美的散文,为了让幼儿们进一步领略作品蕴涵的美,在对作品进行了一定的赏析后,请幼儿们闭上眼睛,教师用抒情的语言和着优美的音乐,引导他们“走进了”散文,体验到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幼儿们感受的通道被打开了:他们看到红色的春雨将花儿染成红色,绿色的春雨将小草染成绿色……“多美的春雨啊!”音乐的加入,使幼儿对作品有了更生动的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又如,在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时,在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述中,我们适时地加入了《天鹅之死》这一音乐,幼儿们一个个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真挚地说到:“老师,我怎么要哭了!”“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太可怜了!”在音乐的烘托下,幼儿们被故事感染了,他们心潮起伏,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2.有助于提高表现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在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时,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更能使其感受丰富,理解深入,心灵产生震撼,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如《给熊奶奶读信》(主要讲的是野猪和小松鼠分别用粗鲁、没礼貌的和温柔、有礼貌的说话方式帮助熊奶奶读信,从而使熊奶奶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故事)这一文学活动,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述野猪如何给熊奶奶读信时,选用了《狮王进行曲》这一背景音乐。幼儿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野猪的粗鲁和没有礼貌,他们不仅能模仿野猪说话时的口吻,还能深刻地体会到“熊奶奶要吓晕了!”“熊奶奶很害怕!”“熊奶奶很生气!”等等,而在体验小松鼠如何给熊奶奶读信时,通过感受《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幼儿们知道熊奶奶此刻的心情是愉快的。“小松鼠会怎样给熊奶奶读信呢?”在班得瑞的《寂静山林》的音乐声中,一个幼儿站了起来,用她那轻轻的,稚嫩声音说道:“亲爱的奶奶……”我们都被震撼、感染了,试想如果没有深刻的体验,怎能有如此真挚的情感流露?
  3.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大人听来也许只有好听与不好听之分,可那些或优美抒情、或活泼欢乐、或宁静祥和、或激烈奔放的音乐在幼儿的脑海中,也许就会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构思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在音乐的世界里,幼儿的想象创造会比从视觉上感知的更为阔广、丰富。因此,我们要常常借助不同风格的音乐,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想象、表达。
  如小班的语言活动《小熊醒来吧》,在这一故事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小老鼠、小鸟这些体形较小的动物和大象等体形较大的动物)分别来喊小熊起床。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没有给幼儿小老鼠、小鸟、大象等这些故事中已有的图片形象,而是选用《小朋友走路》和《熊跳舞》这两段具有明显风格特征的音乐,让他们在倾听音乐中感知想象“会有谁来喊小熊起床呢?”幼儿在倾听《小朋友走路》的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鸟来了!”“小猫跑来了!”“小螃蟹爬来了!”而在《熊跳舞》的音乐中,他们感受到“狮子来了!”“大象来喊小熊起床了”等等,在音乐的感染下,幼儿们发挥着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畅所欲言,大胆表现,他们脑海中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又如散文《云彩和风儿》,我们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选用《狮王进行曲》、《小白船》、《娃哈哈》、《水族馆》这四段音乐,先让幼儿在倾听音乐中大胆想象“天上的云变成了什么?”然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片。幼儿们在与音乐、图片玩变魔术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想象、感受告诉大家。最后,教师起了“穿线”的作用,幼儿就把自己讲述的内容编成了一首散文,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
  4.有助于渲染氛围。在许多语言活动中,根据活动需要,我们常常设计可以让幼儿们动动、画画、玩玩的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可以选用一些轻松、活泼的、与本语言活动氛围相适应的音乐,让他们在音乐的意境中参与活动,整个活动的氛围也显得更浓厚。
  二、在语言教学中运用音乐的注意点
  1.选用要适宜,切勿主观判断。选择适宜的音乐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作品,更能发挥想象,自由表达。如一个大班的语言活动《绿色的和灰色的》,教师为了让孩子体验到灰色给人那压抑、不快乐的感觉,就选用了《洋娃娃的葬礼》这一音乐给幼儿们听。听完以后老师问到:“这音乐给你的感觉怎样?会使你想到什么颜色?”“绿色,听起来有点安静,像在森林中”“我觉得是灰色,这音乐低低的,我不喜欢!”幼儿们产生了分歧,主要原因是教师在音乐的选择上忽视了幼儿的感受。《洋娃娃的葬礼》这一音乐的名字和教师以前的教学经验(小班时开展过这一音乐欣赏活动)使她做出了主观判断,认为幼儿也和自己对这一音乐有同样的感受。后来,老师改用了《天鹅之死》的一段音乐,活动就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切勿凭自己的主观判断选择音乐,而要抛开自己脑海中的已有作品内容,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思考“第 一次听到这音乐有怎样的感受?”为了让音乐在语言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选择适宜的音乐很重要。
  2.目标要明确,切勿喧宾夺主。在语言活动中加入音乐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感受作品,音乐是为更好地开展语言活动而服务的。一些教师在语言活动中融合了音乐,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幼儿对音乐的欣赏、理解,给我们听课者的感觉是不知道上的是什么活动,不知道该活动的目标、重难点如何,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音乐欣赏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音乐只是一种手段,该活动的语言目标才是重点。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音乐为语言教学服务的作用。
  3.运用要恰当,切勿追求形式。先看这样一个活动实录:(语言活动《爱心小兔》)
  A.师:“……大灰狼帮助小动物做了这么多的好事,他第二年的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生日了,大灰狼心情会怎样呢?”
  B.播放《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幼儿倾听。
  C.师:“谁来说一说大灰狼心情怎样?”
  从活动安排上来看,教师一定是想借助音乐,让幼儿主动感受到大灰狼快乐的心情。可仔细一看,这B处的音乐感受仿佛是多余的,不听这段音乐幼儿也会知道,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音乐呢?有三种方法:一是去掉B这一环节;二是用于背景音乐,在A处教师讲述中就可播放音乐。三就是按B—C—A的顺序(幼儿先感知音乐——再猜测大灰狼的心情——幼儿想象讲述大灰狼的心情为什么这样好?发生了什么事?)组织活动。所以选择适宜的音乐要有明确的目标,运用音乐形式又恰当,才能使音乐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教师平时要注意音乐素材的积累,要让幼儿多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这样在语言教学中才更容易发挥音乐的作用。
 

上一篇:“通感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探讨

下一篇:“让学”教育与教师专业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