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政治教师命题素养
命题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隐性因素,它不仅间接地映射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试卷的质量与考试的效能,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知识考查与运用,其重要性毋庸赘述。由此,在政治教学中们如何发挥自身“内功”,巧借其他教学“外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命题素养,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推敲的教学课题。在多年的命题实践中,我在磕磕碰碰中摸索,在坑坑洼洼中探寻,对这个课题有着很深的体会。在本文的教学探究中,我尝试从归纳整理、导图理解、借物打力这三个小视阈入手,分享了自己在政治命题中的几点感受,希望对广大教师在命题素养的陶冶与提升上有所借鉴。
一、归纳整理,从已有命题吸收养分
在政治考试命题这条教学长河中,我们并不缺乏可供借鉴的优秀范本,然而,在命题实践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将借鉴等同于修修补补的照抄照搬,忽略了时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忽略了本年段学生、本班级学生的实际特征与认知水平,忽略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等,导致命题陈旧乏味、不切实际、缺乏新意。因此,我以为,我们在考试命题中,要遵循政治课程的基本规律,基于已有的命题基础,有益地进行归纳整理,做到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从而实现从已有的命题中吸收有益养分的命题目标,提高将自身知识抽象、内化的命题能力。
教学《第14课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中的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这一框时,我考虑到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刻体会法律的作用,我认真地研究了诸多已有的命题,特别是一些以生活实例为背景的探究性题目,这些题目大多以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时事新闻为背景,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欢或感兴趣,以话题为背景,围绕违法行为展开。为此,我在设计这个探究性题目的时候,就尝试模仿已有命题,以班级学生经常在晚修时间食用的点心方便面为例,举出了一些商家移花接木,用“康帅傅”方便面迷惑消费者,假冒著名品牌“康师傅”方便面欺骗消费者,引发学生们对这种违法行为的关注与讨论,实现了命题的生活化。
二、理解提升,用思维导图理出规律
教师是否具备严谨而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具备灵活而开放的理解能力,是我们政治考试命题是否能够出彩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政治学科的命题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其显著的逻辑性、思想性与时代性,决定了它对教师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的高要求。我以为,在实际考试命题中,我们不妨“投其所好”,以政治学科自身的思想性与逻辑性为切入口,尝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探寻考试命题的内在规律,思考命题之间的潜在联系,由此及彼地掀开命题这层神秘的面纱,为学生们设计富有内涵又丰富有趣的政治命题。还是在教学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这一框时,我在设计单元练习时,就尝试以思维导图寻找这些常见法律之间的联系,根据类别的树形导形式,让学生看图式填法律,从而将大段的文字简化成一目了然的思维导图。
三、借物打力,借多样实践淬炼能力
实践出真知是我们常常对学生念叨的学习秘诀,其实,这句老生常谈的真理同样试用于我们命题素养的养成与提升,甚至可以说,实践是萃取我们命题能力、淬炼我们命题素养的直接途径。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考试前才想起命题,才把命题能力的提升与素养的塑造提上日程,挂在心上,而是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渗透命题意识,有意识地借助一些课堂实践活动,尝试一些新的题型,检查学生对各类考试命题适应与反映情况,探测学生们对命题内容与命题形式的兴趣点,让命题更加贴近学生,更加富有“政治味”,更加彰显时代气息,更加接地气。
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第22课 筑起“防火墙”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课时,我考虑到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自我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命题时,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个关键期,以生活情境为命题的源泉,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们做题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为此,我设计了好几个情景式命题,如生活中,青少年学生往往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行为习惯的影响,面对社会上的不良诱惑,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遇到下列情境,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
1.一个周末的晚上,你表哥(社会青年)生日,请你去营业性舞厅跳舞、喝酒、打麻将庆祝他的生日。你怎么办?
2.过年时,你的亲戚让你喝烈性酒,你怎么办?
3.朋友拉你去看思想不健康的录像,你怎么办?
总之,政治命题素养的陶冶与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不是“方便面”,没有速成的捷径。它要求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它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学技能与严谨的逻辑思维,它要求教师既能站在教学的高度,又能俯身于学生的需求,由此可见,命题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命题的实践机会,认真专研,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命题的专业技能,深化自己的命题意识与提升自身的命题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上一篇:语文课堂要“五读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