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年轻的80后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骨干,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年轻辅导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其心理健康与否对大学生的培养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探讨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当前社会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大变革、大解放,加上90后学生呈现的重情感、愿表达、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年轻辅导员面临着挑战越来越大,要承受来自工作、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一)厌烦
厌烦心理即所谓的心理饱和,就是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倦的,不想再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形象而准确的描述。尽管辅导员主要是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实际情况中辅导员所涉及的事务早已超出了这个界定。学习情况、心理健康、奖助勤贷、就业工作、班团建设等等,这些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一些年轻辅导员还兼职团委书记、党委秘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等其他职务。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加班加点做工作是年轻辅导员的家常便饭。如此繁冗的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刚刚入职、满怀希望的年轻辅导员逐渐降低工作热情,导致工作被动,应付了事,对职业产生厌烦。
(二)困惑
将“困惑”一词拆开理解,“困”是陷在艰难痛苦,“惑”是心里不明白。其实,“困惑”就是使人失去辨别力和判断力。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显然,国家和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是多元的,但同时成功扮演多种角色对年轻辅导员来说的确是个难题:是树立权威,还是做知心朋友;是顾全学校大局,还是尊重学生权益。加之辅导员岗位发展方向不明确、流动机制不健全的现状,这些都会使年轻辅导员产生对现实、对未来的担忧和迷茫,产生内心困惑。
(三)焦虑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焦虑时一定会有不合理的思维存在,正是其不合理的思维维持着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不正常反应。当下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态势,他们所面临的学业、恋爱、就业、深造等各方面问题都在增多。特别是特殊情况大学生群体的日益凸显,更加重了年轻辅导员工作的负荷,对这样的学生,辅导员往往会投入比普通学生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工作。事事有隐患、时时在担忧,辅导员手机24小时开机,长期生活在临战状态下,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舒缓,造成由焦虑而引发的头痛、睡眠障碍、抵抗力弱等症状。
二、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结合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时而成的,也不是某单一因素引发的结果,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体因素
年轻辅导员刚刚从学校毕业,生活和工作阅历较浅,经历与经验不足,面对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和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当前,高校年轻辅导员多是在校期间素质较优秀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自我要求过高,渴望成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可是这样的想法与“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的现实舆论产生矛盾,这个被看似无关痛痒的边缘性工作挫伤了他们年轻的心。
(二)学校因素
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责任较重,见效周期长,成果无法量化,很难得到学校的及时肯定和支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一些高校对于辅导员职业价值的现实认识,部分学校领导将年轻辅导员视为行政替补人员,对辅导员的工作重视不够,认可度低,但要求却不断提高。许多高校对待年轻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重岗前培训、轻在职学习,加之在职称评定和物质收入等保障机制上,与专业教师相比,年轻辅导员付出多、回报少。
(三)职业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辅导员工作具有“无边界性和不可测性”的特征,辅导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与体系。而且辅导员工作事务烦琐,面对每一件关乎学生的工作,辅导员都要谨小慎微地去完成,避免信息的遗漏、时间的耽误、利益的争取。其实,管理与服务的工作本就是费心费力的活儿。大多数的年轻辅导员本想通过工作成果获得肯定但却没有科学的评价制度,反而陷入无休止琐碎工作的重复中。
(四)社会因素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人才战略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而将关注点转移到当代大学生身上。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负责人便会无形中形成来自社会期望的压力,教育质量下降、学风滑坡、学生心理问题和校园危机事件增多以及就业率下降,这些现象都会自主不自主的归咎于辅导员。事实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将这些问题完全归因于高校及高校辅导员是不合理的。
三、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高校年轻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长,研究解决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1.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待遇。教育部16号文和24号令已正式颁布,各高校要完善对高
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并结合地区及学校自身特点,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同时各高校要探索和研究出促进年轻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评价、发展等合理规范的组织制度,促进辅导员队伍稳定和合理流动。年轻辅导员正值成家立业时期,生活压力较大,适当提高其经济收入,可以有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2.重视并认可辅导员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媒体宣传辅导员工作的辛苦和重要意义,形成对辅导员工作正面、积极的社会舆论,提高辅导员形象和社会地位。学校要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在其他部门教职工及学生中间宣传辅导员做出的努力以及其工作价值,同时可以创新辅导员评优体系和形式,如十佳辅导员评选、骨干辅导员评选、学生最满意的辅导员评选等,适当增加年轻辅导员获奖比例。
3.加强培训,建立系统培养体系高校要加强对年轻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到岗前职后培训,分层次、多形式培训,使培训内容涉及面全、科学性强。建立系统的年轻辅导员培养体系,要努力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让年轻辅导员多向有经验的辅导员寻求指导,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年轻辅导员外出进修和调研,要有意识地将一批优秀的年轻辅导员培养成专家型辅导员,要争取更多关于学生工作的科研项目供年轻辅导员思考和研究。
(二)自身支持系统
1.学习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年轻的辅导员,学习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注重个人心理卫生保健,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必要。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正确看待工作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2.运用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运用积极的防御机制进行自我心理保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辅导员在工作中也不例外。职业认同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年轻辅导员应增强对职业价值的肯定,这样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压力;年轻辅导员要培养幽默情趣,敢于自嘲,不但能很好化解困境,也能减轻挫折感对自身内心的困扰;年轻辅导员可以恰当利用积极补偿的作用,把对自身的疑惑和对工作的迷茫,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创造性的方式来补偿。
3.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技巧。年轻辅导员在面对压力的时候,生理上会出现应激反应,通过呼吸调节法、肌肉放松法、冥想、自我暗示法和睡眠等方法,可以达到缓解压力,身体放松的目的。情绪是压力作用最直接的反应,年轻辅导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表达与宣泄、转移与升华、休闲与心理放松等策略,将情绪合理释放,避免“情绪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田伟力.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调试策略[J].教育探索,2012(7).
[2]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以浙江师范大学辅导员调查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江倩.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由一篇辅导员文章引起的思考[J].今日南国,2010(7).
[4]朱媛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途径[J].中国校医,2008(4).
[5]张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6]王东红,王东生,吴永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