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深入推进的必要性探究
摘要:自我封闭式课堂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开放的素质教育要求, 创新教育必须敞开校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 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一致,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 智育; 创新教育;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为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的教育观念冲击和荡涤着教育的各个方面, 传统的自我封闭式课堂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开放的素质教育要求, 创新教育必须敞开校门, 走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协调一致,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的创造型人才, 对此, 教研课题组将本校学生作为样本, 将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为重要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表明,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期望过高、引导不足
激烈的择业竞争, 使一些家庭将改变生活现状和决定孩子的命运寄托在将来孩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据调查, 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 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名次不断进步或竞赛获奖, 而最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跟不上, 成绩差。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 对学生将意味着怎样的精神压力?当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思想违背自己的意志时, 就会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压力。有的甚至以经济制裁 (不给或少给饭钱或零花钱) 或大打出手来制服孩子, 有的还有意贬低孩子的能力, 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教育, 其实这种摧残学生精神的教育, 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从小产生自卑意识, 形成缺乏自信、产生焦虑等心理疾病, 长大难以适应社会。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别人, 不顾孩子的实际, 一味施压, 不分析孩子自身素质和闪光点进行引导, 认为学习不好就是爱玩, 为孩子制定许多禁令, 认为只有考试分数的上升才是孩子的进步和发展。还有一些父母出于美好的愿望为子女铺设一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 希望他们能从这里走向未来的锦绣前程, 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兴趣, 迫使孩子一举一动成为父母“梦”的复印机, 但这样往往事与愿违。
二、注重智育, 唯分数论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父母对子女的娇宠溺爱, 越来越多人的表现为包办除学习之外的一切, 对他们的生活可谓无微不至, 有许多家长唯恐孩子住校学习生活无法自理, 母亲放下家中的老人、农活, 到几十里外的学校周围租房照料孩子上学,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做其他任何事都是应该的, 唯有考试成绩低才认为这是自己教育的失败。有位学生母亲和教师的谈话中这样说:“这孩子早上我早起做好饭, 才让他起来吃, 放学也是进门就吃, 每一碗都得我给他送上, 从不让他干其他事, 让他一门心思学习, 咋就学不好呢?”父母苦心可见一斑, 但方法是否可取?据调查, 家长不管什么职业, 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 他们的普遍心态是:与其让孩子做其他事, 不如让他们多做功课, 孩子做其他事, 家长不放心, 只有做作业家长才放心。对学校有时过重的课业负担, 家长从不会有任何怨言, 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 唯有分数论英雄, 能否升学论优劣, 过分关注智育和分数, 使学生失去了许多生活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使他们的成长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中, 这样的学生将来就是分数高, 也未必就是人才。
三、与孩子的沟通少, 方法简单
在家庭教育中, 有一个问题特别使家长们困惑, 就是教育孩子的办法、招数太少, 随着社会对知识观念的转变, 9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消费列为重中之重, 许多贫困家庭将供孩子上学作为自己外出打工的目的, 由于他们的一切都倾注在孩子的学习上, 一看孩子成绩不如意, 就冲孩子大吼大叫, 而孩子则根本不当回事。还有的更为简单粗暴, 平时不沟通, 不了解孩子, 考试后上看成绩下看棍棒。有的家长为了能镇住孩子, 树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 让孩子怕自己, 在自己孩子面前总是板着面孔, 连句玩笑话都不说。这可能使孩子对他产生畏惧感, 拉大他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这种自认为有效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封闭和逆反心理, 对家长、教师的话阳奉阴违, 考试不理想, 把卷子藏起来, 不跟家长讲学校里的事, 同时会逐渐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 一旦成绩不好, 就会厌学、逃学, 甚至与家长对立。据调查,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利用这种强制、命令、警告、恐吓式的教育, 这样极不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和谐沟通的心理过程, 是一场心理战, 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好度, 标准不宜过高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目标过高, 孩子做不到。强人所难, 必然产生逼迫与逆反的矛盾冲突, 孩子压抑, 家长烦恼, 适度的家庭教育目标, 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着, 会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进步、发展。
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多给孩子锻炼机会,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 要注意不要使孩子有过多的精神压力, 不要把孩子一生的最大砝码仅仅压在学习成绩上, 应注意孩子兴趣、特长、爱好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让孩子在生活中动手、动脑、动口, 不管哪些方面, 只要比原来有进步, 就应给予肯定, 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树立“我行”“我能干”的自信心。
三、信任孩子, 多与他们沟通, 做孩子的朋友
与成人相比, 孩子更需要在温暖可靠的信任中去学习, 去探索, 孩子在学习上进步, 家长都能给予信任和肯定, 但孩子学习上有退步和起伏想象时, 大多家长都会收起对孩子的信任, 大加责难, 这对孩子打击很大。所以要提醒家长:信任是一种激励, 信任中就包涵着允许失败、允许错误的宽容, 当孩子有不正常的状态时, 应多找机会与孩子沟通, 用温暖、支持、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面对困境, 父母应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独特、完整的个体, 个体间的差异存在于兴趣、爱好、性格、自信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随孩子的成长和阅历、认识的提高都在不断变化, 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状况, 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适应孩子身心发展, 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霞, 王秀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 200 (7) :27.
[2]谢龙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 , 2013 (6) :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