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关联

发布时间:2015-08-13 09:03

摘 要: 从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尽合理需要加强政策的调控引导,江苏高考生源逐年下降需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分析入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试点项目,根据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内涵建设,根据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拓展学习空间,在先试与先行的基础上提出思考与建议:推进招生改革,确定本专科生的合理比例;调整院校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创新发展方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并预测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未来与展望。 
  关键词: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高职强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2-0033-09 
  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也是“高教大省”,还是“高职大省”。世纪之交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要素快速集聚,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办学形式的一大批“高校新生代”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使高等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被称之为“江苏高等教育新现象”,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200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跨入“大众化”门槛;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5%,进入“后大众化”阶段;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预计到“十二五”期间末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完全可以达到50%以上,有望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进入“十二五”,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各类高等教育转型提升和协调发展;高教适龄人群趋减,既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调整结构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高等职业教育赋予新任务;“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跨越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新途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1]。 
  一、 现状与分析 
  (一) 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 
  当前,江苏正处于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尤其要重视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振兴规划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加快江苏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农业、物联网、沿海开发、文化产业和民生科技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对接,与职业岗位相配套,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应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提高质量,强化内涵,优化结构,凸显特色,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支撑,重点要在提升6个“度”上下工夫,即: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提升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依存度,提升个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提升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满足“两个更高”的需求(满足江苏区域先导产业和高新企业对“更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各类人员接受“更高”层次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建设具有江苏风格、江苏气派、江苏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江苏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亮点,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历史使命和时代定位决定的: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高职强省”和“人才强省”为目标,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增强高职服务社会能力,使得江苏高等教育真正“接地气”,也使得江苏职业教育真正“有底气”,从而使得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更牛气”。 
  (二) 江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加强政策的调控引导 
  江苏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2所,占普通高校总数128所的64%;高职在校生超过70万,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166万的42%。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但是结构层次布局亟待调整: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残缺不全”,虽有普通高等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两大类型,但技术本科及其以上层次(专业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缺失;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链条断裂”,虽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却事实上造成了高职是到专科层次为止的“终结教育”,这种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专科与本科学历学制衔接”这个重点,探索了联合培养模式(普职之间“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跨类之间“专升本”)以及自考一体化模式(自考分段“专转本”或“独立本科段”)等,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限于“学制”和“招生”等制度体系层面和政策法规层面的制约,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上还远远不能适应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时代呼唤,不能适应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此,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在“前无古人”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实践中需要政府把握全局并从政策高度加以引领。只有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意识”,才能从观念和制度上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结构的限制,着眼于高职延伸模式(体系内部“专升本”),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内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双轨制”,这样就可以牵住各项改革的“牛鼻子”——攻坚克难、系统集成,着力解决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三) 江苏高考生源危机需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江苏高中毕业生为54万人;2010年,为52.7万人;2011年,为49.97万人;2012年,为47.4万。再则,2000年出生的人口不到1990年出生人口的一半,这批人口将于2015至2018年间初、高中毕业,“生源荒”将越来越严重。这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受到挤压,高职院校的填报率、录取率、报到率都不是很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在总体上仍然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考生非本科不上”、“能上本科不上高职”,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使得一些办学较好、颇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感受到阵阵寒意”,开始出现生存危机,苏北及苏中地区尤为明显。为突破“重围”,2011年江苏率先在26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3所)试水“注册招生”;2012年新增11所院校,现全省共有37所高职院校(其中14所公办)参加“注册入学”招生试点。尽管在经历了一年的探索后有了新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感悟,“良药”乎?“毒药”乎?孰是孰非,还是争论不休,在具体操作和实际效果上依然毁誉交加、利弊参半,是一把地地道道的“双刃剑”:作为高职招生录取的新模式,经“双向选择”后,虽比传统录取率有所提高,但分数一降再降,门槛越来越低,为了减少生源缺口,甚至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零投档、降分补录备档、计划空余等方法,这意味着大学“门槛”似乎降至最低,放宽了生源质量,削弱了“高等性”,加之“注册招生”专业不得转入统招专业学习且时间安排在高招录取的最后阶段,人为造成录取等差,致使部分有效生源大量流失,成了末尾的“收容队”和差生的“集中营”,由此陷入了“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藐视、学生歧视”的怪圈,反而加剧了高职吸引力不足,发展内驱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局面。 
  二、 先试与先行 
  (一)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试点项目 
  江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祥地,经过多年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试办“技术应用本科”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特别是在江苏经济社会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举办技术应用本科专业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强烈的百姓呼声和成功的国外案例。为此,江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地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率先在全国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5月《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要求: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城市”(无锡、常州、苏州、南通)范围内试点,以学制衔接为根本,以课程衔接为核心,以招考制度改革为支撑,试点各类项目71个,以期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广。其中正式确定了2个“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和12个“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这是江苏为加快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出的新举措,意味着高职院校也可以招收并培养本科生,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逐步过渡发展到独立、完整的高职本科“四年一贯制”教育。 
  1. “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3+1”)。由首批两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并专门成立了“江苏大学无锡机电学院”。在江苏省本科院校招生计划本二批次录取中,招生代码单独设置,学生4年学业在高职院校完成,由对口试点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联合制定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实践课程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负责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本科院校负责教学质量监控、毕业资格审查并颁发本科文凭,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该项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和创新,也是江苏与教育部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之一,既适应了地方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顺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既对现有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了既具备技能又具备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 “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3+2”)。由7所本科院校参与,对接11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个别省级示范院校,试点1—2个专业,都是各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坚持整体设计,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益。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首先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取得毕业文凭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经过考核,进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学习两年,可获本科学历学位,其文凭比“本三”更有市场认可度,2012年高考报名十分火爆和录取分数高开高走已有力地证明了对考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本科学习期间,由本科院校与对口试点的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技能应用人才。该项目改变学科型教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学和岗位能力锻炼的优势与本科院校重视理论功底和打好学科基础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本科段招生实际上具有定向“专转本”的性质,在试点基础上可逐步纳入“专转本”范畴统筹管理,其“专转本”选拔方式由对口试点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确定。 
  (二) 根据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内涵建设 
  为适应全球制造业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系统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任,尤其是江苏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和“世界白领办公室”,技术密集型企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型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地位和突出作用日益凸显。 
  1. 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2012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强调:通过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引领改革和服务江苏产业优化发展的重点专业;促进高校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程,满足高校教学和社会人员终身学习需求;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一批开放共享的实践创新平台;健全多层次、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保障制度,构建江苏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 开展重点专业(群)建设。2012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建设200个左右专业群,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双师”团队建设、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等。2012年8月省教育厅公布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的江苏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群)202个。 
  3. 加强示范实训基地建设。2012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提出:在坚持服务产业发展、扶优扶特,坚持“政、行、企、校”共同建设,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坚持硬、软件建设同步推进,坚持资源共享、示范辐射的原则下,2012年至2015年,遴选建设110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培育点,重点支持建设综合型实训基地和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优质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2012年8月省教育厅遴选确定了2012年度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点60个。 
  (三) 根据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拓展学习空间 
  知识经济时代,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比例大幅度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要求也逐渐高延,高职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显得愈加强烈[2]。对此,江苏采取一系列措施创新学习制度,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畅通高职学生发展渠道,形成了柔性、有序、开放、多元的体系。 
  1. 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高职自主招生是采用“知识+技能”的多元考核办法,由试点院校自主决定考什么、怎么考、录取谁,考生不用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2011年,江苏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试行自主招生5 122人,在招生院校数和招生规模上均居全国榜首。据统计,共有2.7万多人报名,报名人数是计划数的6.7倍,部分院校的招生计划数与报考人数之比甚至超过1∶10;从实际录取情况看,较前期安排计划数增加了1 060人。 
  2. 完善“专转本”招考政策。选拔优秀高职(专科)生转入本科学习(“专转本”)实际上是高职学生的“第二个高考”,是目前高职学生进入本科院校的唯一途径。江苏进一步调整“专转本”招生对象和考试时间,2014年起,只从高职三年级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避免高职教育成为普通本科的“预科教育”,有利于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佳衔接;改革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和学校加试的办法,在统一考试录取资格线划定后,接收院校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知识水平测试,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有利于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拓展“专转本”办学主体,2013年起,适当安排部分应用型公办本科院校接收“专转本”学生,而非像现在这样只能进入民办本科高校学习,这对正处于生源下滑阶段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个机遇。 
  3. 畅通“专升本”继续教育渠道。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成人高考的方式“专升本”,获取成人教育本科学历。江苏高职院校注重沟通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设立了高水平本科院校成人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函授站、教学点以及远程函授点,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4. 组织“专接本”自学考试。“专接本”是高职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全日制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途径,获取本科文凭。江苏高职院校广泛组织开展在籍学生接读自考本科,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进入高职院校。 
  三、 思考与建议 
  (一) 推进招生改革,确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合理比例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生源逐步减少的趋势,及时调整江苏招生计划的合理分配比例,各类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数宜采用“总体等比例减少,适度扩大高职规模”的原则,满足培养数量充足、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招录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被排在高考“本三”批次之后,成为传统高等教育的“边缘群体”,即使是一些办学质量较好的高职院校,也会出现“学生报考不情愿,学校招生不理想”的困惑。应该看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区别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职业性”;不在于层次的高低,而在于“应用性”,高考分数的好坏与其职业技能的强弱并非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江苏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是由国家级、省级重点中专院校升格或合并升格或由成人高校改建而成,创办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有着长期举办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经验,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应充分考虑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优势,在划定江苏“本三”批次与“高职(专科)”批次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时,差距不宜拉开过大(实际上在正式录取时公办高职院校平行志愿投档线大多接近或超过“本三”批次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便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留有充分空间,让广大考生真正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和相近平台上自主选择或上“本三”或上“高职(专科)”,或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或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切实保障考生应有的合法权益。

 1. “本一”高校。可酌情减少乃至取消“本三”计划数。通过增加研究生计划数,减少本科生计划数,保证有足够的优质教学资源用于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上。 
  2. “本二”高校。可保持相对稳定的招生规模。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适应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3. “本三”院校。可适当压缩高中毕业起点本科生计划数。按照教育部“独立办学”的规定,根据办学条件确定办学规模,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加大实验实训投入。此外,还可逐步增加专科毕业起点“专转本”计划数。 
  4. 高职院校。可增加中职起点的对口单招计划数。通过制定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促进中高职教育过程的有机衔接。此外,新增的普通招生计划指标优先向苏中、苏北地区院校和艰苦行业的专业倾斜。 
  5. 五年制高职院校。可适当压缩招生计划数。通过严格的专业审批,只举办适合五年一贯制教学的专业。 
  (二) 调整院校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2012年4月16日,《中国教育报》“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表明:提升教育机会水平、教育投入水平、教育质量水平和教育公平水平,取得社会公众满意的教育成果,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江苏“教育公平”指数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列倒数第六,属于“相对薄弱型的省份”,显然,江苏已被列入了“非均衡发展类型的省份”。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经济社会提供人力支撑,更重要的使命还在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使社会成员更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因此,提高教育公平并不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或“硬实力”),而是取决于文化价值的吸引力和合理的教育政策与执行力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软实力”。要通过科学规划,及时调整相关政策,统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促进江苏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尤其要使区域内各类高等教育规模上相互适应,结构上科学合理,质量上堪称一流,效益上日益增长,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层次、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确保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有效实现。 
  1. 转制高水平大学的独立学院。北大、清华、中国科大、中国人大等国内著名大学,几乎都没有举办与其地位不相匹配的独立学院。江苏高水平大学要实现有1—2所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目标,就要防止优质教育资源新的浪费,已办有独立学院的要按照“五个独立”的要求加快转设为民办高校或逐步脱钩撤回,确保顶尖人才质量的培养。 
  2. 改革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禁止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成教院)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搞全日制本、专科学历教育,以免挤占母体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抢夺高职院校的有效生源;进一步放宽外省户籍限制,允许高中毕业多年的社会劳动者不分地域和户籍自主报考成人教育专业;严格限制非高等教育机构设立成人本科教育点,把一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招生计划优先投放到高职院校,同时加强对承担成人本科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学点)的检查评估。 
  3. 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高职院校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积极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着力推介一批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的项目,改变江苏高职院校只能与境外同层次院校合作办学的规定,允许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经申报审批可以与境外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建立一个真正的国际合作“升本直通车”[3]。 
  4. 扶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陕西省现有8所民办本科院校,而江苏只有1所民办本科院校(三江学院),加上近期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无锡太湖学院,迄今才两所,规模小、数量少、差距大、影响弱。要切实把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纳入江苏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拥有同等法律地位;“欲升本科勿弃民办”,大力支持民办高职“升本”,加强民办高校合理分类指导,进一步扩大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包括扩大招生自主权和扩大收费自主权;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畅通民办高职院校融资渠道,从根本上健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民办学校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 
  5. 提升五年制高职教育。江苏率先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个创举,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必须控制规模,规范教学管理,严格专业审批,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为中高职“无缝衔接”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了科学严谨,避免混淆,准确定位,统一称谓,今后,凡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一律改称“长学制职业教育”,统筹协调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通高中后高职教育以及中职后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 创新发展方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跨越发展、改革创新、形成特色的同时,围绕着“要不要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既沟通又并行的独立体系”一直争论不断。其焦点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还是一种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属于高等教育的低层次,只能是专科层次?我国要不要像国外那样发展技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职?技术本科的任务主要由谁来承担?现有高职院校能不能与现有本科院校共同承担技术本科的任务?其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质上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性、系统性、开放性特点,按照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仅仅停留于专科层次的结构限制,增设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个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构成的完整体系,要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让信誉好、有实力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经过遴选和评估,主要承担发展技术本科的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特别是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强调:“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这些提法和要求与以前相比都有重大突破,强调了“大高职”特征,提高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说到底,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应该由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所构成,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纵向贯通”、“横向等值”、“多向转换”的最终“聚焦”,都集中体现在能否率先探索创设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制度上。

1. “守望”与“晋级”并重。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专科层次为主的发展方针是不可动摇和改变的,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大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安于本位”、“守土有责”,变同质化发展为差异化竞争,立足于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发达的江苏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地区,试行职业教育“分级制”,着力开创技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学制形式,通过高中起点,以“普职融合”多种途径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2. 探索“一校多制”。改革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制度,解放思想,颠覆传统,破除“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得设置本科专业”(即低层次学校不能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限制,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在江苏高职院校中积极探索“一校多制”,允许一校之中有多种学制或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共存、共享、共用教学资源,进一步对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颁发学业证书资质、学历学位资格的认定等相关政策作出刚性规定。 
  3. 设立“专业学士”。在江苏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省内同类专业竞争优势的比较,遴选“强、特、精、优、需”专业,把探索设立“专业学士”制度作为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并为逐步过渡到学校整体“升本”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建设“高教强省”应有的率先之举[4]。 
  4. 创建“技术大学”。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本科建制)和常州高职教育示范园区(常州科教城)的基础上,正式创建1—2所高水平的技术本科大学,开创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本科”院校之先河。 
  5. 成立“开放大学”。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成立“江苏开放大学”,尤其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开放学位教育的深度融合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6. 试行“专业升本”。在江苏20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试行校内个别优势“专业升本”或普遍推广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本科人才的项目(“3+1”),加快培养江苏紧缺的本科层次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四、 未来与展望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和2012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江苏工作“两个率先”和“六个注重”以及强调在“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的重要指示,对江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2年7月,总理温家宝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强调,江苏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希望江苏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火车头”。今天,江苏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生动缩影,“两个率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江苏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在历经32年的长足发展后表现出高度自觉,可用20个字来概括:“首吃螃蟹”,“应运而生”,“适需发展”,“披荆斩棘”,“渐入佳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高职院校的办学者、管理者和教学者在梳理过去、厘清现状、展望未来中进一步凝聚共识,走向卓越,创造辉煌。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有理由、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不断率先发展,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前瞻性地规划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的问题,从“概念先行”真正转向“问题解决”,在制度上寻求个案的重大突破,促使地方层面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闯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江苏之路”,进一步彰显“苏派理念”,“苏派风格”,“苏派路径”和“苏派模式”,奋发有为地力争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职特区”。2012年重点推进中高职的统筹与衔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18年(全国是2020年)率先建成世界水准、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鲁 昕.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20726].http://?id=20111121110118656&cata_id=N002. 
  [2] 马树超,范 唯,郭 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EB/OL].[20120726].http://?id=20111202110531554&cata_id=N007. 
  [3] 顾坤华,赵惠莉.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以江苏省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2(7):1520. 
  [4] 顾坤华,赵惠莉.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六议江苏“高职强省”[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12. 
  (责任编辑 马双双)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oordinated Social Development: Seven Issues Concerning the Ways of Strengthening Jiangsu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U Kun-hua, ZHAO Hui-li 
  (Institue of Higherecation, Vocational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Nanjing 211168, China) 
  Abstract: Given the situation where the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 of Jiangsu's economy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high 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the system of it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regulated and guided with policies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students who tak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ecessitates much attention pai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ilot projects in it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growth, construction of its cont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es, and the space for learning should be expanded according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The present paper suggests that experiments should first be made in the above aspects to decide on a reasonable proportion between four-year students and two/three-year students by boosting the reform of enrollment, to realize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 by adjusting the polic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better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innovating the method of development. It also foresees the prospects of Jiangsu'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atic educational; strenfthening the province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rion

上一篇:论教育理论的退化与应对的关系

下一篇:中国大学的学术逻辑与行政逻辑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