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地组织初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目标,是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依据。针对中考压力下的初三历史复习课,其课堂教学目标一方面要面对信息量庞大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进行读题、解题、答题的方法训练,更重要的是还要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观。这些内容都需要在中考复习中不断加以磨炼,才能使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并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教学。现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根据苏州中考内容标准,就复习课中的“有的放矢”作一探讨。
一、确定本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苏州中考说明及内容标准,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内容:①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及性质;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理解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②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③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④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⑤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对照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复习课学生的需要,笔者把本单元复习课的目标重组为:
1.需要了解的史实:林则徐及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八国联军侵华。
2.需要掌握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形成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体过程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是学习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等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分析晚清在列强侵略下屡次失败的原因基础上,得出落后就会挨打的结论,分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
4.通过对近几年苏州中考中出现的本单元相关题目的训练,了解出题点,归纳答题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以上四个教学目标的确定,为本课组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
1.导入部分。为引起学生对世界史整体性的注意,笔者从“工业革命与中国”的话题导入。在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而恰恰是在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完成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复习。
2.授课环节。为整体把握本单元知识,笔者突破教材体系,对全单元内容进行重组,划分为四个模块:列强侵略、军民抗争、山河破碎、痛定思痛。
(1)列强侵略。采用个人自主复习方式进行:一是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晚清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叙述情况进行点拨,如顺序问题以及阿古柏入侵新疆问题;二是教师在学案中提供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留出重要位置的空白,由学生自读教材,完成填空,并在教材中做好标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讲评,强调“圆明园”的书写。
(2)军民抗争:采用分组复习方式。学生每4人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找出本单元中出现的勇敢抗争外敌、捍卫祖国主权与尊严的英雄人物及团体,并把答案写入学案指定位置。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适时就这些人物与团体进行讲解,如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可引伸出虎门销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又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采取的战术及在其建议下清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管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请学生讲解邓世昌的英勇事迹;义和团民众与八国联军抗争的表现等。通过以上引伸,可使历史画面真实重现,使学生共同感受上述人物与团体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以民族为己任的情感。
(3)山河破碎:强敌面前,大清国山河破碎。鸦片战争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引导学生找出条约中能体现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内容有哪些,并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鸦片战争也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学生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通过学生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陈述,再次刻画出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150多万km2的领土,既要引导学生读懂历史地图,也要注意俄国当时正在经历的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要突出强调台湾问题,总结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两次分离,同时总结古代史相关内容,再次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马关条约》内容的难点在于对“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的理解,通过剖析,得出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从最初的商品输出过渡到资本输出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很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在复习《辛丑条约》内容时,要突出“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这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完成本部分复习后,要注意对知识框架的搭建:引导学生口述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教师注意对关键词的强调,如“开始”、“大大加深”、“完全沦为”等。
(4)痛定思痛:除左宗棠收复伊犁以外的新疆,晚清时期列强的侵华战争,全部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这些失败,带给中华民族无尽的伤痛,痛定思痛,为何清政府会屡屡战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史料:如归纳世界在同时期发生
的变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鸦片战争、沙俄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侵略扩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等。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归纳,进而得出主、客观原因,并要求学生明确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腐朽与落后,得出落后就会挨打的结论。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炎黄子孙要改变败局、扭转命运,需要完成哪些革命任务?在学生充分思考与讨论后,可清晰地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指向清政府,教师总结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前赴后继的中国人前行的脚步不会在失败面前停止,反而会变得更加坚定。
3.课堂练习。在课堂练习环节,为使学生准确把握中考的命题方向,笔者选取了近几年在苏州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本单元的题目,在给学生做的同时,教师要当堂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对读题、答题方法的训练。如:201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①《孙中山》;②《鸦片战争》;③《火烧圆明园》;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在讲解此题时,可请做对的学生讲解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凡遇到排列先后顺序的题目,要学会运用选项,找出排在最前和最后的事件,从选项中进行排除,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在学生做与教师讲之后,以表格形式进行剖析。在表格中,列出本单元教学目标中要求的内容,教师根据近几年中考题找到出题点,并做出标记,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经分析发现,苏州中考试卷命题面比较广,除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八国联军侵华史实部分外,其它均已出现不同难度的题目。另外,试题中出现了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考查,这是在中考内容标准中没有出现的内容,所以,教师在组织复习时,要对原因、性质、影响有适度的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4.课堂小结。结合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课堂练习部分的反馈,提出对历史复习的要求:重基础、精阅读、会联想、写规范。
纵观本单元复习课的组织情况,“有的放矢”地全面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再复习,形成了历史事件的框架,训练了答题方法与应试技巧,并在情感方面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