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演进的综述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12 09:24

 [作者简介] 杜玉霞(1974—),女,甘肃灵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
  一、引 言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1]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和内容,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能力的现代教师。[2]教师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专门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期,为了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和培训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师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措施和方针。它是我国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师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制定的各项要求和准则,其表现形式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告、讲话等,国务院、教育部及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决议、决定、命令、指示、通知、意见、纲领等。“教育信息化作为公共事业依赖于公共政策的支持,优良高效的公共政策能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3]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政策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教师教育政策的好坏成败, 不仅对教育政策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4]
  教育政策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及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种关系进行调节的过程,[5]根据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同形势与任务,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制定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合理分配教师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调节各方面关系,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引导、规范和保障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近十多年来,在各方面力量努力下,我国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体系,显著提高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但还有些人对这些政策认识不全面或者不充分甚至不恰当,不了解相关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致使在实施这些政策时出现偏差,造成许多问题,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系统梳理了中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演进过程与特点,以帮助人们掌握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脉络与各阶段特点,增强对政策演进过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本研究可以为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及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相关政策提供基础和借鉴。
  从中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过程及其重大政策的颁布时间来看,中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形成和发展完善等三个不同阶段。下面结合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其演进过程及各阶段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国家层面的政策,未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颁布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初步探索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溯源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效率,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它是在电化教育、计算机教育发展及教师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化教育领域对教师电化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及计算机教育领域对教师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的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及实践,不仅奠定了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其相关政策也是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的基础与渊源。
  虽然1952年就已有部分院校为师范生开设“电化教育技术”等课程,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才得到长足发展。1978年春,邓小平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训师资”。[6]这次讲话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为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探索时期的主要政策
  1978年至1997年,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教育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9年6月,就培养电教人员的迫切性、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公共课、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电教短训班以及如何开设电教专业等问题进行了座谈。[7]1981年10月,教育部颁文要求“发挥电化教育在提高师资水平中的作用”。[8]
  但是,“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9]为此,1985年5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985)),要求 “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为在职教师举办函授和广播电视讲座”。[10]《决定》(1985)发布后,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培养和培训师资的基地和网络,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有大量教师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面对“优秀的骨干教师也需要进一步培训和提高”的现状,[11]1991年12月,国家教委颁文提出“要充分发挥电化教育手段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12]1993 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13]
 1994年10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印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司[1994]51号),《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对计算机学科教师、非计算机学科教师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不同培训要求。[14]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年—2000年)》 (教基[1996]27号),要求“所有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应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及计算机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辅助管理工作”,“要逐步对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进行辅助教学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和技能。”[15]同月,《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师[1996]4号)发布,要求“逐步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16]1997年7月,《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教电[1997]3号)发布,要求“组织教师参加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学科教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习并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17]
  教基[1996]27号文件和教电[1997]3号文件分别要求教师要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知识与技能,这两份文件是初步探索时期主要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这一时期的政策从教师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师教育内容应增加教师对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掌握这两个方面,对教师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应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等促进措施。
  (三)初步探索时期的政策特点
  1.重视应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在职教师。这一时期,虽然计算机教育有所发展,但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还未在教师教育领域得到发挥,广播电视技术却在这方面表现出“多、快、好、省”的优势,成为培训在职教师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决定》(198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都明确提出要利用广播电视等电化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育培训。
  2. 在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公共课及计算机应用课程,使职前教师掌握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知识与技能。1981 年,受教育部教育局委托,在杭州召开“电化教育课”大纲研讨会,南国农主持会议,制定了教学大纲,促进了电化教育课在全国的开设。[18]为了提高全国开设电化教育课的质量,教育部电化教育局于1984 年3 月成立了“全国电化教育课程编审组”,该编审组组织编写与审定的书有:高师公共课所用的《电化教育学》,中师公共课所用的《电化教育基础》。[19]这些高质量的教材为教师教育内容的更新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教基[1992]22号文件和教基[1996]27号文件要求所有师范生都应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及计算机选修课程,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3.掌握电化教学及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在职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状况影响着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在职教师是否掌握电化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衡量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内容。
  4.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零星地分散在相关政策中,没有颁布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政策。这一时期社会信息化程度低,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尚未在教育领域推广,教师教育信息化这个名称还没有出现,也没有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政策,这方面政策只是零星地分散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电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中,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全局性的教育政策中,教师教育信息化已经有实践与政策层面的探索,但还未有其名。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逐步形成
  1997年4月,我国召开了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乘势而上,教师教育信息化得到显著发展,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相继出台,1998年至2005年期间,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逐步形成时期的主要政策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目标与任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效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引发的教育变革,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该计划的发布与实施,加快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此后,我国政府连续颁布了许多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推动着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逐步发展形成。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发布,要求“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21]同年9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内容要包括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22]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提出,“通过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用较低的成本将课程送到广大农村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培训教师”, 师资方面,“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要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使相当部分师范毕业生能基本胜任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大力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23]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颁布,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4]7月,《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教发[2001]33号)颁布,提出“努力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25]这两份文件实质上均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现代化教学提出了要求。此年8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国家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要达到30% 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 以上”,[26]促进了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
 2002年2月,《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颁布,要 求“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27]接着,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2)),[28]提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小学师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和措施等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旨在通过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方式、管理以及教师教育机构办学模式的变革,全面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对教师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初步形成。
  2003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教师[2003]2号)发布,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简称教师网联)计划开始实施,教师网联的任务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29]2004年12月,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2004)),明确提出对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并将其作为指导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2005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2005]5号)发布,要求以《标准》(2004)为依据,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目的,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30]
  (二)形成时期的政策特点
  1. 颁布了第一个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性、系统性政策,确定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全面指导和要求
  这一时期,随着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逐渐推广和快速发展,政府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认识逐渐清晰,在政策方面体现为不仅在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中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有专门论述,并相继颁布了几份专门针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部发布的《意见》(2002),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性、系统性政策,确定了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它提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一是逐步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二是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三是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31]该文件的颁发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为进一步制定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奠定了基础,此后许多政策都是该政策中相关规定或要求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建立培训与考核体系,从制度上规定了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容和应达到的水平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标准》(2004),这是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32]2005年,教育部印发教师[2005]5号文件,要求以《标准》(2004)为依据,“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逐步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等相挂钩,形成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动力机制。[33]从制度上保证了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合格的信息化教育能力,促进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规范发展和持续发展。
  3. 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
  2002年4月,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成立,受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委员会指导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指导和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和经验推广;进行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的研究,并向师范教育司提供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专家委员会通过研究及成果推广、咨询建议及指导等活动,为教师教育信息化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34]
  4. 成立专门组织,推动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
  2003年9月,教师网联计划开始实施,其目的是能够“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举办和支持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机构)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体,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相融通,学校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沟通,系统集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国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35]
  教师网联计划针对当时教师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人网”、“天网”、“地网”缺乏整合,力量分散,资源浪费,各种教师教育形式缺乏贯通,优质资源不能共享,教师教育质量不佳等现实问题,通过推动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打破时空阻隔,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等措施,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5.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开始由其他教育政策文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为以独立政策颁布,并逐渐形成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政策体系
  这一时期,我国教师信息化政策开始从国家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性规划和政策(例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等政策)或某方面政策(例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中的一部分,发展为以独立政策形式颁布,例如《意见》(2002)、教师[2003]2号文件、《标准》(2004)及教师[2005]5号文件等政策的颁布,从教师教育信息化过程和教师信息化专 业能力发展两个层面上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基本体系的形成。
 四、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完善
  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基本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这个体系还不完善,而且由于技术进步引发的教育变革对教师教育内容与方式不断提出新挑战,教师教育信息化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教育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与新的矛盾,其中不少问题会提到政策层面并成为政策性问题,面对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有新的政策解决方案” 。[36]及时完善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教师教育信息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2006年至今,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完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优质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37]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对教师教育的挑战,我国政府及时制定和颁布了数十项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
  (一)发展完善时期的主要政策
  为了“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38]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39]这一时期的政策比较多,主要政策见表1。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虽然项目的名称和内容每年有变化,但其目标都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40]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此外,相关重要政策的颁布不仅对于有效开展当时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对未来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发[2010]12号)对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的要求,[41]教育部先后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4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4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44]等相关政策,提出要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接着,我国政府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设置“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颁布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明确要求这三类教师都应具备相关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2012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 [45]、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46]这两项政策都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后者还提出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持、立足校本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二)发展完善时期的政策特点
  1. 由宏观指导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来推进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其政策的逐渐成熟,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更加务实,开始从宏观指导转向实施相关项目来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例如教育部先后颁布了2006年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2007年暑期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关于印发〈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以及《2009—2012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等相关文件所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这些计划都是以具体的项目来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加贴近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使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在具体项目的支撑下逐步实现。
  2.将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明确列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中,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所有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设置“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培养各类职前教师及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47]2012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2012)1号文件中,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明确写入了三类教师的专业标准中。[48]同年3月,教技[2012]5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49]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国发[2012]41号,要求“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50]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要求为特殊教育教师专门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51]教技[2012]5号文件提出要“开发能有效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52]
  这些标准和要求是《标准》(2004)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政府更加重视所有教师教育信息化主体的专业能力发展,教育技术能力不只是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专业能力,而且是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并即将成为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3. 逐渐重视教师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
  教师[2010]4号文件提 出,要开发和提供一批优质培训课程教学资源,为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53]教师[2011]1号文件规定,“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 [54]教师[2012]13号文件提出要“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加强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平台。”[55]教师[2011]6号文件强调要“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56]这些政策措施既促进了教师教育内容的信息化,又为教师教育方式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4. 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推动教师教育管理信息化
  教育部在教师[2011]1号文件中提出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 。[57]教师[2012]13号文件中进一步要求“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推动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58]对教师培训从过程、绩效和学分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不仅有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而且推动了教师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5.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构建开放兼容、资源共享、规范高效、覆盖全国城乡、‘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9]国发[2012]41号文件和教师[2012]13号文件都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创新教师教育模式”。[60][61]这些政策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灵活运用,促进了教师教育手段的灵活多样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方式。
  五、结 语
  中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经过1978—1997年的初步探索、1998—2005年的发展形成和2006年至今的发展完善等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开放灵活的、面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体系。每个发展阶段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又在解决这些不同历史阶段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国家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任何教育政策都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或问题,现阶段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变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师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发展的持续性过程,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作为引导其发展方向、规范其发展过程、推动其发展水平、提高其发展质量的支持与保障措施,必须能够敏锐地洞察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够准确地判断和预测国内外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及时发展和创新相关政策,增强政策的预见性和时效性,切实发挥政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引导、调控、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28] [3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Z]. 教育部政报,2002,(4) :148~152.
  [2] 陈仕品,张剑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4):58.
  [3] 王山玲.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8.
  [4] 葛军,陈剑昆.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透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42.
  [5] [36] 檀慧玲,王晶晶.近十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及未来发展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2,(4):204.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9~110.
  [7] 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1979年[EB/OL].[2013-02-11].http://.
  [8] 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1981年[EB/OL].[2013-04-02].http://.
  [9] [10]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15):467~477.
  [11] [12] 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J].师范教育,1992,(4):9~11.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 中国高等教育,1993,(4):8~17.
  [14]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司[1994]51号),1994[EB/OL].[2013-03-02].http://?id=553&cid=21.

上一篇:校园犯罪问题的预防机制分析

下一篇: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角色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