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继续教育是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方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20 09:08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一方面,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为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认同感与社会融合度不高,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外来人口是否能够融入城市生活,已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对提高外来人口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完善外来人口生活境况,形成外来人口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态势,从而最终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外来人口的主要特征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2012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规模巨大且分布集中
  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虽然数量十分巨大,但是分布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为最。
  以杭州为例,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44万人,占27.06%,如此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杭州的六大主城区,超过了一半,达58.07%,从总体上看,杭州外来人口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集中于杭州主城区,并逐步向周边扩散的态势。其实不只是杭州,绝大多数发达城市的外来人口都呈现出这样的特征。
  (二)年龄结构显著年轻化
  城市中的外来人口近年来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年轻化的趋势,《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
  以杭州为例,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外来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20~24岁的年轻人,其比重达到22.61%,30岁以下的外来人口超过了50%。与城市常住人口相比,外来人口中年轻人的比重大,年老者的比重却很小,因而外来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缓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程度。
  (三)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尽管城市外来人口以年轻人居多,但是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却并不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年轻的外来人口,或者只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或者在其他教育阶段中途终止了学业,从总体上来看,文化程度要相对偏低一些。以杭州市为例,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占全部外来人口的42.3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54%,居第二位,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30%,居第三位,而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的人仅为8.68%,受教育水平从总体上来看,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四)从属行业以工业为主
  在城市当中,外来人口所属行业,从总体上看分布十分广泛,从农林牧渔到采矿、制造、建筑、交通运输,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到科学研究、公共服务都有所分布。但是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与第一代外来人口的成长环境不同,新生代外来人口大多数都是在城市成长起来的,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城市就业形势不好,他们也不大可能返乡务农。
  因而,尽管各行各业都能看到外来人口的影子,但是他们从事行业的集中趋势也十分明显,工业行业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制造行业和建筑行业,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外来人口,在第三产业中,从事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行业的比重也较大,比重最低的是科教文卫等行业,这与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有很大关联。
  二、影响外来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因素
  所谓社会融合,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相互同化和文化认同的过程。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提出同化是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相互渗透、交往,相互分享各自的文化记忆,并和所在的城市相互适应,汇入一种共同文化生活的过程。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大多数流动人员关心流入地的发展和变化,融入当地社会意愿强烈。但是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层次相对不高,无论是在收入方面还是在社会声望方面,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此外,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其他社会群体交流却并不多,社会参与渠道也不多,导致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程度不高。
  (一)职业层次不高加大了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
  据分析,外来人口大多数是从事建筑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其余的为农林牧渔、电力等行业,并且从事矿山、危险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和“苦、累、脏、险”工种的基本为外来务工人员。这些行业普遍都具有工作不稳定、工资偏低、工作强度偏大、工作时间偏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参加城市社会活动的意愿和时间,再加上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互相排斥和一定的隔阂,增加了其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和融入的时间。
  (二)收入低且不稳定提高了外来人口融入社会的成本
  与职业状况直接相关的,就是外来人口的收入状况,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程度。
  目前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已经达到2000~3000元左右,也有超过3000元以上,但与当地城市居民收入相比还是较低的,加上由于生活成本较高,没有能力再参加社会活动。为此,虽然与老一代流动人口相比,新生代外来人口有着更为强烈的社会融合意愿,并且他们对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较为认同,但是由于其收入低且不稳定,相对来说提高了外来人口融入社会的成本。
  (三)居住条件差抑制了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
  居住状况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住房状况越好且越满意,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度越高。大城市的高房价让很多外来人口对居留在城市中只能是“望楼兴叹”,他们无力购买自有住房,只能租房,有一部分人居住在一些脏乱差的集居地,严重抑制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只有当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了迁入城市的文化价 值观念、生活方式,才意味着他们已从心理上适应了迁入城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与融合。
  (四)社会参与面窄减少了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中提到,大多数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意愿强烈,但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其他社会群体交流渠道非常窄,社会参与渠道较少。
  据调查,有35%的流动人口从未参加现居住地举办的任何活动;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参加选举、评先进以及业主委员会活动的比例较低,均不足10%。“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既缺少沟通又缺少认同,社会、文化、生活背景又差异很大,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弱化的社会参与带来的是不能有效地形成充足的城市文化认同感。
  三、继续教育是加快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催化剂
  从外来人口所具有的特征来看,其形成的职业层次不高、收入状况偏低、居住条件欠佳、社会参与弱化等因素,又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融入进程,而继续教育具有成本低、收效快、社会接触面广等特点,是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方式有成人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生活拓展教育等,通过培训教育能够提高外来人口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生活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早日融入城市社会。
  (一)成人学历教育提高外来人员的内涵修养
  成人学历教育是普通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延伸和补充,也是一个社会成员在一般性学历教育之后提升自身制度性文化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
  外来人口大多为了尽快进入城市务工而较早地离开了学校,从而造成了他们普遍学历不高的一个局面,大多数的外来人口仅仅具有初中甚至是小学学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本科、大专、高职教育)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外来人口来说,无论是在就业上还是生活上,甚至于婚姻选择上,低学历已经成为了他们选择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一个巨大瓶颈。继续教育中的成人学历教育恰好可以有效弥补外来人口在学历层次上的这一不足。对于那些已经取得高中学历的外来人口,要积极鼓励他们报考成人学历教育,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取得高等学历;对于那些尚未取得高中学历的外来人口,要通过各种途径,补足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而后继续接受成人高等教育。
  (二)职业资格教育提高外来人员的就业筹码
  成人学历教育是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基础层面的教育,外来人口除了要具备相应的学历之外,还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为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资本,是官方机构对学历与职业资格的认可和认定,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某一行业和某一职业的重要准入门槛。接受学历教育,掌握的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走向社会从事工作的基础,但仅有这一基础还不够,特别是对于外来人口而言,寻求到一个合适的职业,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为他们的社会融入提供了社会位置和收入基础,这也是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物质条件。
  (三)专业技能教育提高外来人员的职业能力
  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取得相应的证书,以“标识”自己接受的教育程度和获得的职业资格,但证书只是一块“敲门砖”,在进入到某一行业从事了某一职业之后,证书在工作中的作用就开始大大弱化,决定自身职业水平和职业地位的是所具有的专业技能。通过一定时期的强化和突击,获得相应的证书实际上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然而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却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达到的,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专业技能。正如那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
  因此,在取得了一系列的证书之后,外来人口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类的专业技能继续教育,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继续教育中总结经验获得新知。
  (四)生活拓展教育提高外来人员的生存质量
  融入城市生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职业收入、居住条件、文化认同、社会参与,每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和社会融合程度。成人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其核心都在于提高外来人口的自身素养和职业水平,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的竞争力,奠定融入城市的经济基础,然而如果忽视了生活的其他方面,社会融合的程度和质量同样会受到影响。
  生活拓展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主要是为外来人口提供流入地的文化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了解流入地的历史变迁、文化习俗、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这些教育内容要比前面的几类教育更加宽泛,尽管不以证书或操作技能为目的,但却和外来人口在流入地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拓展教育尽管看似平常无奇,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并且意义重大,因为只有充分进行了生活拓展教育,让外来人口了解流入地的文化生活,才能够真正地形成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强化其归属感,从而名符其实地促进其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童星,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3]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3).
  [4]朱宇,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地理科学,2011,(3).
  [5]陈朝萌,陈宝华.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6]华玉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继续教育途径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7,(11).
  [7]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上一篇:课堂教学满意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的机制分析

下一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调查的实证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