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在经历了累死“跃进式”的大发展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完成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然而,这些表象的繁荣并未取得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反受颇多垢病。根本原因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却没有提高自身的发展决定其自身发展,导致自身发展改革滞后,也忽略了更多原本应该遵循的内在特质,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原本规律,因而,培养出的人才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与社会的契合度也越来越低。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各级师范院校,近年来也被急速的高等教育扩张大潮搅得浮躁起来,盲目追求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已被严重忽视,
教师职业意识的传导已被逐渐淡化,作为生产特殊“产品”一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不能再舍本逐末、盲目跟风了,只有回归到师范教育的本原之路,才不会使未来教育的绿洲荒漠化,才能真正培养出支撑国家发展的园丁之才。
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定位和分类很不稳定,既有部属师范院校、省部共建院校,也有地方师范院校,同时,也有国家级和地方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范教育办学。无论是处于顶层的部属师范大学,还是处于中层及下层的地方师范院校及专科学校,都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的共同使命。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然而,培养出来的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方面,招生入口的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在就业出口时受工作编制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带编进入中学任教,有些学生在一些民办学校或培训机构择业,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以顶岗的名义在中学代课,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出口决定入口,师范类学生就业率低也直接导致对师范类高校高考报名的热度。各级师范院校目前所采用的办学模式,除了少数学校进行枝节性的改革,大多沿用旧有的师范教育模式,有些新模式亦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依据,忽视师范教育的属性,淡化教师职业专业化标准,在教师成长规律、师范教育特质等方面也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往往出现以少数人的价值观念、决策人员主观臆断代替学校发展规划的现象。
同时,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近些年的高等教育中被逐渐弱化,缺乏系统分析和理论框架的支撑,操作性不强,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凸显出严重的与基础教育错位的现象,关门搞发展,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情况。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速度,使得过去那种师范院校引领基础教育发展步调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此种制约发展的瓶颈如再不及时冲破,势必要影响到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国家、社会对高质量教育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师资培养体制应否独立设置曾经有过几次大的争论。虽然每次争论的问题略有不同,但实质都是围绕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属性和专业地位的认识展开的。争论的结果,虽然在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师范教育独特地位以及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等问题上取得共识,但在如何办学问题上争论较大。最终形成了部属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和各级综合性大学内师范教育并存的格局。
从近年来师范院校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发展的模式同构、泛化,缺少自己的办学特色,而高师的特殊属性与特殊规律也逐渐被淡化,由于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认识模糊甚至出现偏差,要么贬低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地位,要么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以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标准来衡量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尤其是在当前这种评价机制下,使得各级师范院校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在以综合性大学各项指标为评价标准时,人为地混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界限,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盲目追求科研项目数量,教师应付课堂教学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和学生师范意识淡化、模糊,学校缺少师范教育的整体氛围。此外,受近年来师范毕业生就业不景气的影响,一些师范院校把“考研率”作为衡量各专业办学质量的指标之忽视师范教育应有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环节,师范教育被割裂,学生在学期间接受到的师范教育显得支离破碎,这种知识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如何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作为培养未来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虽然近年来在各种综合性指标方面取得很大发展,但师范教育办学思想却不明确,缺乏与基础教育改革速度相适应的师资培养理念,培养观念陈旧,与基础教育改革脱轨,在理论研究上,无法占领高等师范教育的高地,前瞻性不足,如此,毕业生质量严重下滑,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自是情理之中。
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依然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师范教育的发展,个别院校的办学已经脱离了师范教育发展路径,师范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质逐渐模糊,高校同质化的倾向愈发明显。如此,如何保证师范教育发展的独特地位、遵循其独有规律,保证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优质性,是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唯有认识和解决好师范教育的“定位、定性、定量”问题,回归师范教育发展的本原之路,才能保证师范教育发展不偏离轨道,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师资力量。
二、高等师范学校人才培养的属性与定位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师资的主阵地。如何办好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师资,需要弄清高等师范教育办学在国家整体教育战略中的定位问题;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需要弄清师范教育独有性质的定位问题;以及办什么样的师范教育、怎样办师范教育的定性问题。在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对于未来教师在学科的前沿性、知识的综合性、研究的自觉性、面向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明确高等师范学校办学思想定位,搞清师范教育的独特办学性质,才能确定师范教育的发展模式以及围绕师范教育发展而进行的课程设置和改革等等诸多问题。
所谓定位,就是要明确师范教育在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在地方教育发展中的位置。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大致分为部属院校、地方院校和省部共建院校。无论是处于师范教育顶层的师范大学还是位于中层的师范学院,以及处于底层的师范专科学校,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有多大差异,但其共同的办学目标定位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作为培养未来特殊职业一教师的师范类院校,除了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所应具有的特征,其本身还兼具其他高校所不能替代的特质。因而,上至国家下至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师范院校在整体教育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其特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此类高校,除了要给予其他高校所共同享有的政策,还要予以特殊政策扶持和特别关照,因其关系着国家基本教育发展的连贯性和持久性。
师范院校的基本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优秀师资,因而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应区别对待此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办学的评价机制和办学收益预期,只有保障师范院校办学的独特地位,才会使得师范院校避开急功近利的短视办学行为而不至于为了争资源、争排名而陷入疲于应付的考评过程之中。师范教育关系着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若要优秀师资储备链条不阻断,就要给予师范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并从未来人才竞争战略的高度来审视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问题,唯其如此,才能保证高等师范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的本色特殊地位,亦不至于被泛化和同质化。同样,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着力点和办学动力,而不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潮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在办学思想定位上,不能模糊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界限,更不能造成“师范不师”的现象。
所谓定性,就是要正确认识师范教育的性质,除了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办学规律,还要看到师范教育特殊的性质、特殊的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各级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师资,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对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因而,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应该看到教师培养的特殊性,要围绕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制度设计、实施好一系列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不仅要重视未来教师本身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储备、教育知识的习得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等“师能”方面的奠基,更要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等“师德”方面的养成教育,还要铸造一种“师道尊严、终身以之”的“师魂”信仰。无论在社会,还是在校园内,让“师者教育”成为一种令人敬畏的事业、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渠道和模式,也只有让高等师范教育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未来需要的从事教育的优秀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市场评价为主、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局面。如何在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形势下重视并突出师范教育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从人口大国转换成人才资源大国。而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一师范教育将起着
三、结语
综上,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对教育的影响也更加紧迫,由“专门化”的教育转向综合素质的教育,强调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集成与综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的目标。要达到这种目标,首要的是对教师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教师要一专多能、学识渊博并能从事跨学科教学。学生基础知识是否宽厚、视野是否开阔、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直接取决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是否完整。因此,对于培养未来师资的师范院校来说,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共性规律的同时,更要把握师范教育发展内在特殊的办学要求,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避免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过于市场化的短视行为,扎实推进培养未来优秀师资的基础性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师范教育发生巨大的变化。由延续多年的专门师范院校培养中等师资的模式逐步发展成今天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竞办师范教育的格局。在学科优势、学术水平、职业观念、职业角色和职业技能胜任等方面,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各有自身的优势,但无论是 哪种培养模式,都必须遵循师范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办学认识,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师范教育本身,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师范教育的办学规律和路径。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也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我国优秀教师队伍链条的连续性。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出发,从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内容、实施规划、管理体制和机制、组织领导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规划和布局。
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类高校,迎来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机,在立足教师教育本身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师范教育的办学规律和路径。唯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也唯如此,方能保证我国优秀教师队伍链条的连续性。
上一篇:后现代范式下师范教育面临的改革
下一篇: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引发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