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院校师范教育“趋农村化”发展思考
地方高等院校师范作为农村教育的主要基地,在向综合化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培养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确,参与农村教师教育的动力明显不足的流弊;为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师范生服务农村教育的热情,地方高师教育需要加速“农村化”进程,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地方高师是农村教师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在对地方高师综合化转型过程中,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时,应该努力实现其从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向培养多种类型人才的综合性目标转型。从理论上讲,转型后的地方高师院校本应承担起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师资的重任,以满足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需要。然而问题在于:历史积累的教师教育优势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逐渐衰退;转型后的一些地方高师办学定位模糊,工作重心聚集在非师范专业的拓展;培养教师特别是培养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确,参与农村教师教育的动力明显不足。
基于地方高师转型后所出现的问题,相当长一段时期来,升级后的地方高师并没有形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强烈意识,基本处在一种封闭运行的、脱离农村教育需要的状态。具体表现为:(1)高师教育实际脱离农村中小学教育,授课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实际知之甚少,缺乏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主动深入了解,因而未能很好地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积极的直接的服务;(2)高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高等院校教师职前培养中“除农村化”问题凸显,培养模式单一,教师专业教育弱化,而且师范与非师范培养方案趋同,培养“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此外,师范生服务农村教育思想淡漠,农村地区师范生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普遍不愿去农村地区任教,去农村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因而,地方高等院校师范教育“趋农村化”发展是高师教育当前必须直面且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趋农村化”的发展理念
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历经30年,目前,这种探索和改革已经进入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阶段,地方高师院校的“趋农村化”的发展理念正是建树在我国整体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基础之上的,其理念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办学服务方向。地方高师院校面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能够审时度势,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服务地方教育需求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即地方高师教育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人才市场什么地方缺乏人才,我们就为这些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此举在满足社会需求和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就业,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社会实用型人才。
2.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求大、求全和求高”的心态,逐渐改变以知识传授型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地方高师院校应该以当地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继续深化和拓展学分制、综合班、主辅修、按大类招生、国内外交换生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推行师范生顶岗实习,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3.调整专业建设思路。专业是联系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接点、桥梁和纽带,地方高师教育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地方高师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优质师资,因此,高师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此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前提是要符合学校总体定位,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不断地研究本地经济、社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做到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能够符合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二、“趋农村化”的发展内涵
1.发展定位趋向农村。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必须有正确定位,才可能有发展优势。地方师院应把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作为自己的定位。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定位,一是学科专业定位。传统高师院校的学科是对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设置的,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地方高师院校要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结构性调整,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性。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还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地方高师院校要把培养面向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懂教育规律,善教育,会科研的中小学师资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在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下功夫。
2.研究对象偏向农村。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真正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去了解究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有其特殊性,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偏僻、独特,他们更需要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方面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师资缺乏的现实又对教师多学科综合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而现实是,目前绝大多数师范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品质、综合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缺失,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他们都没有做好应对从事农村教育的准备。了解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加强师范生职前教师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育共建面向农村。师范专业发展的共建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一些实验学校或示范学校,更是培养农村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校。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改变以往对基础教育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要建立起主动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开放办学观念,引领和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就要积极与农村中小学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建的过程中,双方能够共同探讨教师教育理论、实践中的问题和对师范大学生进行合作督导培养,促进其专业发展。
4.职业选择取向农村。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农村中小学教育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培养的职业性要求的结果。因此,地方高师教育的改革必须把决定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教学改革视为中心,这种改革的方向就是强调职业化,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村中小学教育需要的师资。一是在培养目标上要强化高师学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取向,树立坚定强烈的教师职业意识。二是从能力培养上要强调适应农村教育条件的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革高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实施“趋农村化”的举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中小学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寻求的不断扩大,农村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高师应面向农村中小学教育,实施“趋农村化”发展的系列举措来满足农村新型教师的需求。
1.课程设置、结构要体现地方特色。作为以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高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特色,体现办学的层次性,为农村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同时,考虑到课程设置难以体现农村教师专业化属性和示范性课程内容老化、体系僵化、脱离农村实际的的事实,地方高师院校可以适当压缩其他类课程,扩展教育类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设置为四个模块,即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实践模块和研究模块。通过教育专业课程的模块构建,适当提高教育专业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所占比重,同时进行学科结构调整,强调文理学科课程的连贯性和渗透性,从而提高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包容性。
2.教育教学改革要结合农村实际。地方高师院校要进行面向农村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一是教育学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式课堂精讲与案例式教学等方法相结合,联系学科专业的实际,给学生列举农村初中和小学语文、数学和外语等学科的典型教学例子,使教育学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农村教学实践。二是加强教育学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在学科教学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包括中小学课堂环节、全程和微格模拟教学,训练师范生讲授、问答、演示等方面的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为了提高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有效性,组织师范生观摩优秀教师示范教学录像,并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到农村学校去参观、调查及见习。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学基本理论与联系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实际这个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注重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简约化,让师范生重点掌握教育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在不增加教育学总课时的情况下,用占教育学约20%的课时补充农村教育教学的教材内容。
3.教育实践要走向农村课堂。地方高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改变局限于大学课堂、脱离基础教育实践的现状,体现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将教师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教学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整合。另外,学校应积极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联手,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顶岗实习,鼓励师范生进行顶岗支教和从事特岗教师,并把这种地方高师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深一步的探索。
4.专业发展要导向农村。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学习还应通过一些献身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的介绍,培养师范生热爱农村教育的师德情感,这是农村教师职业达到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客观实际地分析农村教师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作用,为培养师范生的农村教师专业态度打下基础。要引导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作为合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其专业发展应当具备一般素质与特殊素质这一双重目标,其基本要求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尤其是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精神;有比较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学科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尤其是农村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掌握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具备适合山村学校特点的专门性知识与能力,以及农村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等方面,从而促进师范生自主去培养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师德、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素质,使农村教师职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
下一篇: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之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