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战略价值探析

发布时间:2016-04-15 09:54

  当前我国职教师资严重短缺,且培养培训机构严重不足,在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解决措施,具有重大战略价值:能消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既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地方高师院校顺利转型。具体措施包括: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改进与完善职教师资培养相关条件。

 

  进入21世纪,世界制造业加速东移,我国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用工需求迅速膨胀。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这一需求受到暂时抑制,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导致此轮大量需求的不再是普通农民工而是技工和高级技工。对此,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却未能做好充分准备,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得到迅猛发展,但职教师资特别是专业教师却严重短缺;教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原因在于我国未能形成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庞大的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基础教育师资需求渐趋饱和,并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引入地方高师院校参与职业师范教育,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缓解职教师资严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一、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亟需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

 

  ()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职教师资严重短缺

 

  2005年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逐步走出低谷,迎来快速发展的高峰期。一是办学规模急剧扩大: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489万人,2008年增加到167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4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68.1万人,每年以29.87%的速度扩张;在校生数从1998117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713万人,增长了6.1倍。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招生人数310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一半[1]。二是职业院校迅猛增加:仅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就从2000年的442所增加到2007年的1109所,平均每4天诞生一所。

 

  与此对应的则是职教师资严重短缺,生师比居高不下。2006年全国中职学校师资缺口为30万。教育部测算,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师资缺口已达40万。可见,近年来职教师资缺口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步扩大。中职学校生师比从2000年的16∶1攀升到2006年的23∶1,其中,普通中专超过了31∶1;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6∶1,中职学校生师比平均达到26∶1[2]。而西部省市这一比例更高,如重庆市中职学校2006年生师比达到29.25∶1,四川省2008年中职学校生师比为30.58∶1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严重不足,教师来源得不到基本保障

 

  全国目前仅有8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职教师资为目标的师范学院(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仅有4),另有32所普通高校设置了职教师资培养的相关专业或二级学院,这些院校每年培养的职教师资毕业生最多只有6万左右,这些学生中,最多能有2万人去当老师”[3]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未能形成完备的培养培训体系,缺乏专门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师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即使是全国现有的8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有的也正在酝酿改名,或者考虑转变培养方向。二是综合性大学对职教师资培养积极性普遍不高,全国32所设有职教师资培养部门的普通高校,能坚持培养职教师资的,现在只有24所。

 

  问题远不止于此。多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一直存在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即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2006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1%,专业课教师为55.9%,实习指导教师为4%;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4%,专业课教师为45.1%,实习指导教师为2.5%”[4] 即使是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也大量存在会教学却不懂职业技术,懂职业技术却不会教学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甚为缺乏。近年来,职业院校新进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他们既不懂教学和技术,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因此,职业院校现有教师普遍需要接受职后培训。

 

  综上所述,仅凭现有机构远远不能承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之重任,必须尽快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否则,势必制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二、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西方职教发达国家已形成相当完备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其特点是专门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既有培养培训师资的专门师范院校,又有综合性院校的共同参与,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职教师资。而我国目前不仅未能形成完备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存在着培养培训机构严重缺乏、体制不完善、机制单一,与高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多渠道培养职教师资,不失为一个战略性举措。

 

  ()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人口变化的影响,全国基础教育生源已呈下降趋势。普通小学在校生数1980年达到峰值——14627万人,2007年下降至10564万人,降幅为27.8%;普通初中2004年达到峰值——6475万人,2007年降至5720万人,降幅为11.7%[5]。与此相关联,2005~2007年基础教育师资需求除高中阶段有所增长外,初中和小学阶段均呈下降趋势,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已日渐饱和,即使是高中阶段,其增长率也呈逐年递减状态。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师范院校16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所,部属院校6所,地方高师本科院校114;办学规模中5001~10000人的有44所,10001~20000人的有79所,20001人以上的有15[6]2007年,全国普通师范院校共毕业本专科学生565996[7]。而当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教师仅为81746人,这意味着80%以上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未能就职于基础教育,其供大于求之严重状况已不言而喻。由此可见,普通师范院校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地方高师院校,已再也不能固守普通师范一隅,必须面向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教师资需求旺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严重不足,正为地方高师院校提供了一个介入的契机。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既可以使自身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又可以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缓解职教师资严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可行性

 

  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教育是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需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当前,职教师资需求巨大,教师来源缺乏有效保障,这正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界对职教师资培养理论基础的研究均不约而同地聚焦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高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已有10多年的历史,各高师院校多已在教师专业化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风格。因此,高师院校对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坚实的基础以及得天独厚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相对于综合型大学也有其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综合型大学的办学传统更专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和实践经验,因而多数综合型大学内设的职教师资学院,普遍存在着以普教代职教、以理论代实践的非专门化倾向,课程设置老化,专业设置不能与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对接等问题;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传统侧重于教师专业化教育,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即便是当下,对于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地方高师院校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前些年,国内200多所非师范院校涉足教师教育的尝试遭遇挫折就是明证),这是培养职教师资尤其是中职师资的重要前提。二是综合型大学长于高深理论的探究,热衷于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育,普遍不重视应用型专业教育;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师范教育综合化趋势使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纷纷设置非师范专业,已积累了近20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目前,基本上所有地方高师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师范专业和非师范应用型专业均已达到各占一半的比重,为实施职教师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上述分析表明,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不仅如此,国内一些先知先觉的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已有成功范例。如重庆师范大学于本世纪初涉足职教师资培养,已取得了突出成效,该校与相关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协作推出的中职教师能力标准填补了我国职教领域的空白[8]

 QQ截图20160405184515.jpg

  三、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战略价值

 

  ()补充新生力量,消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方普通高师院校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中一支地域分布广阔、总体办学规模巨大的力量。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师范院校188所,其中本科院校140所,部属院校6所,地方属普通高师本科院校136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4;办学规模中5001~10000人的49所,10001~20000人的85所,20001人以上的22[9]。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规模基本上在5000~20000人左右,若取其平均值,136所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平均办学规模为12500人,在校生总数在170万人以上,每年的招生数和毕业生数也分别在42万人以上。假设这些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只需以其办学规模的10%~15%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则每年可招收职教师范生4~6万人,只需4年时间,其办学规模足以和全国现有职业师范教育的规模相当。如果这136所院校目前就在大二或大三在校生中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则只需三五年时间,制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师资短缺瓶颈有望得到缓解。

 

  ()深度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

 

  尽管优先发展教育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在具体实行中,却很难得到落实。这反映在政府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低位徘徊上。早在1993年,我国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要达到4%”[10] 而这一目标直到目前也未能实现。我国政府近十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不到0.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即使达到这个目标,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由于政府投入到教育领域的资金必须首先满足义务教育的需要,切割到高等教育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的蛋糕将偏小,这也就是“2004年以后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12] 的原因。同时,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优先考虑[13],也不可能挤出经费支持高等教育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职业师范教育的发展仍然会面对资源紧缺的困难。因此,必须深度发掘现有教育资源,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教师资培养,这既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

 

  ()拓宽地方高师院校服务面向,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2008年,我国师范生毕业76.5万人(包括本科毕业生30.3万人,大专毕业生24.3万人,中师毕业生21.9万人),另外还有17.1万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累计达93.6万人。而2008年基础教育学校(即中小学)录用的新教师只有25万人,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14] 可见,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极其严重。因此,地方高师院校亟需拓宽服务面向,尽快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而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地方高师院校顺利转型

 

  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改革发展轨迹看,师范院校向多科性和综合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21世纪以来,国内高师院校无论是部属师范大学还是地方高师院校,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并且开始不同程度地向综合化或多科性转型。由于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主要是对应基础教育科目设置的,存在学科结构单一的先天性缺陷,其学科优势主要体现在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学科,而在文科中,又主要分布在人文学科和教育学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应用性学科非常薄弱。”[15] 这是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向综合化或多科性大学转型必须跨越的障碍。如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必然会促使其为这一新的生长点加大投入,调整和改善原有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若如此,将可能极大改善和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为其向多科性和综合化转型并获得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战略举措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职业师范教育是一个新领域。普通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焦点在于学术性和师范性,职业师范教育除师范性外,更注重技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应以立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职教教师专业化教育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主导思想,强化学生企业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职教教育理论的学习、职教教学实践的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是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不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二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技能与经验的有机整合;三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际操作交互运用、紧密结合。”[1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师院校参与培养职教师资,应根据具体校情采取校内校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互结合、交替推进的策略,创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2+2培养模式,在校内4年制本科相关专业推行,学生前2年实施大类专业教育(含通识教育),后2年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职教教师专业教育(含实习实训);二是与高职院校合作的3+2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高职院校完成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后2年到高师院校修读本科后续课程和职业教师专业课程(含职教教师教育实习);三是选修和辅修课程模块培养模式,在本校内本科生中推行,即原培养方案必修课程不变,在非师范专业中开设职教教师教育课程选修模块,在师范专业选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毕业后学生可以基本胜任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四是职后继续教育模式,通过校地合作平台,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合作,对本地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职后培训。

 

  ()加强职业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对而言,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优势主要体现在理科和教育学科,其师资多长于专业理论教学,应用型学科及实践教学是其短板,且双师型教师短缺,为此,地方高师院校应着眼于改变现有师资能力结构,建设一支满足职教师资培养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其师资来源:一是从学校现有应用型专业中,精选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组建基本的职业师范教育师资队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和职业资格认证等举措,培养双师型教师;三是从工科类重点院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四是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教师中聘请兼职教师。

 

  ()改进和完善职教师资培养相关条件

 

  地方高师院校应按职业和行业需要增添和配置相关设备设施,并建立相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此外,还应与区域内相关企业构建利益共同体,采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既为职业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提供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职教师资必备的职业能力,切实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同时,还可以为本校从事职业师范教育的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实际生产流程锻炼的机会,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良好平台。

上一篇:新时期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从“奏定学堂章程”看清末的师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