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聚师范教育龙头优势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用较大篇幅提出了关于河南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意见的提出既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中原经济区,人才是根本支撑和基本动力,河南高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作为河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河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龙头优势,不断挖掘和整合师资培训资源,抓住国家关于教师发展基地建设的机遇,做好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工作,为河南省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全面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一、突出师范教育龙头优势,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对河南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河南教师教育状况相对比较落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数量与国家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作为河南省师范院校的龙头学校,河南师范大学担当着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师资,不断拓展基础教育优质师资资源的重任。为保证人才质量,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紧围绕社会和市场需求,不断加强新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全面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人才成长的多样化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出“学程分段、学业分流、强化实践、突出创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制定出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培养方向。为加强师资型人才培养,建立了由学校和省内外100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组成的“1+100”协作共同体,积极建设省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加强学术型人才培养,以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为契机,资助学生主持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产学研合作形式和内容,推进以CDIO、校内模拟实训、社会实践、企业实训为载体的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模式,并积极筹备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1+100”协作共同体。积极探索“4+2”“4+3+1”等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已培养2400余名教育硕士,他们毕业后很快就能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河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各种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2010级研究生起,学校全面试行以研究生资助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机制改革,变助学金制为奖学金制,从根本上调动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的内在动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实行按一级学科招生、二级学科培养的模式,适时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拓宽理论基础,明确培养定位,扩大按一级学科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为提高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奠定了基础。
学校积极与省内教育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开展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研究生层次培养工作,有序推进青年骨干教师进入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层次学习深造,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提升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理论素养,以适应河南省经济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训和提高。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师范大学和全省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当前河南师范大学必须借助于教育部遴选建立国家教师发展基地的有利契机,努力探索教师发展理论,积极打造教师发展平台,鼓励教师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让教师在现代教育大潮中在知识积累、教育教学技能掌握、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等方面不断提升。
学校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依托,抓住国家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难得机遇,不断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筹备建立教师教育学院,厘定其职能,包括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职能、现代教育技术普及职能、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职能,尤其是指导高校教师发展的职能,即现代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价值意义研究、现代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现代高校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发展、现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现代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等,必须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搭建立体交流平台,出台具有操作性的促进措施,促进教师发展。
结合教师发展的需要,学校大力实施校本培训工程,出台配套文件,强化品德修养教育、教育技术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围绕“质量工程”开展专项培训,以积极申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契机,通过会议研讨、宣传发动和集中评议等方式全方位探讨相关理论,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申报成功率。通过建立学术交流基金,每年承办10余次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130人次来学校讲学,建立与国外高等学校教育学院的合作交流机制等方式,拓展与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合作领域,扩大学术视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鼓励教师进修或攻读学位,使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提高到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三、发挥培训基地优势,拓展教育服务领域
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教师培训基地,承担了大量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整合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在“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改革方针指导下,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把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核心定位在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培训策略和措施,引导教师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以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立足师范教育,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学科的特色优势。学校利用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和河南省高中校长提高培训基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河南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争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以国培计划为载体,长期承担着国家、省级和地市级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培训任务。每年承担各种培训6000余人次,为我省多个行业尤其是教育事业培训了大量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贡献。目前,落户河南师范大学的培训基地有省“跨世纪园丁工程”培训基地、省中小学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省督导员培训基地和省人事厅公务员培训基地等数十个培训基地,搭建了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系列桥梁。
四、促进科技创新研究,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河南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会聚了大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发挥学校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天然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近年,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通过创新管理机制,狠抓学科平台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和市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三个层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现有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3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具体讲,就是做到“四结合”。
一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自主创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始终瞄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突破口,开展自主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围绕河南省支柱产业和企业产品、技术换代升级,通过校企对接、校地对接以及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学校,深入企业,深入农村,结合生产实际凝练学科方向,在有机药物合成、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新乡拓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近5年来,该企业已实现销售总收入13亿元、利税3亿元,出口创汇6500万美元,同时解决了近200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二是结合国际学科前沿开展自主创新,提高科学研究实力。紧密结合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学科研究热点,凝练了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为加快与国际接轨、促进技术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储备了科研和技术优势。
三是结合平台建设开展自主创新,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带动了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学校获批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均得益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支持。
四是结合学生能力培养开展自主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依托科研平台的优势条件,通过基金项目带动和相应的制度保障,形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双轮驱动”模式。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覆盖和带动61.9%的大学生,部分学生带创新性项目进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基金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专项,启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工程,实施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和科研成果奖励,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实现研究生教育产学研用相结合。
肩负新的使命,开启新的征程。学校将继续发挥在河南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领头作用,立足河南,面向中原,服务全国;以教学为立校之基,以科研为强校之本;大力培养口径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将河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不断推进办学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上一篇:论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