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课改理念与我国师范教育

发布时间:2016-04-19 10:3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走进校园。这次课程改革所体现的新理念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又为当今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及其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这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由过去重视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在课程结构上,强调打破学科本位,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在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实施上,倡导主动、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进步的评价体系等。

 

  这些新的理念,呼唤着基础教育领域出现新的变化,也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人。在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程设置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些话语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生活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性,具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宽容的胸怀、民主的作风,尊重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2、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新课改蕴含着很多体现时代精神的科学理念,如教育民主化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人文关怀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理念、教育合力理念等,要正确理解并合理践行这些理念,需要教师学习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使自己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

 

  3、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拥有复合知识能力的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与反思。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化和能力的多样化。在这一背景下,“一科贯终身一能打天下已成为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语言与形体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科学评价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都被提上日程。它要求教师突破学科限制,拓展个人的综合素质,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和较多的教育能力训练机会。

 

  二.对我国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的反思

 

  新课改带给中小学教师以新要求,而目前在各级师范院校学习的师范生正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预备队,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要从师范生的培养和教育抓起。课程是师范教育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范生的质量。要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就必须重视师范教育课程建设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不平衡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是作为未来教师所需的综合性文化知识教学的系列课程,如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二是学科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如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三是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传授教师职业所需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教学技能,一般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从上面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的论述中可知,教师要成为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成为拥有复合知识能力的人、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人,扎实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与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良好的教育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很多师范院校存在着重学科性轻师范性的倾向,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几门课程外,一些师范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别的教育专业课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2%;教育专业课占7%。可以看出,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趋势为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教育实践课严重不足。

 

  2、我国小学教师、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区别

 

  在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大学(学院)培养高中教师,已是几十年来的惯例。当前,随着受教育层次的上升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正在走向消亡,传统的培养体制已转为由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学院)培养中小学师资。但是,我国的师范专科学校与师范大学(学院)的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区别,不少师范专科的教育是师范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即在课程设置上,培养小学教师与初中、高中教师没有区别。现在,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在开设中学(语文、数学等)教学法,而没有涉及到小学学科教学的指导。事实上,不同年龄的学生身心发展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QQ截图20160405184515.jpg

  三.构建我国新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主要机构的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其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反思的同时,构建新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1、整合课程内容,建立更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1.1拓展教育专业课程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职业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最重要的知识板块。教育专业课程是师范生向专业化教师递进的最重要的平台。因此,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需要加大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将其调整到占总课时的20%-30%。具体做法有:第一,分解传统教育课程,把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分解为现代教育学基础、教学论、课程论、教育评价、心理学基础、中小学心理辅导等课程;第二,拓展新的教育课程,增设与教师专业化要求和中小学实际工作相适应的课程,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班级管理、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第三,充分利用选修课程,利用选修课程灵活多样的特点,弥补学生在教育类必修课程中还没有涉及到的一些盲点,或继续强化在必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改进公共基础课程

 

  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仅仅是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课程,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实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这使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示范,不仅是言行的模仿,更是内在素质的陶冶;展现的不仅是师表,更是师德。在师范院校,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中外历史、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等,是很有必要的;再如,将社会科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纳入到基础课程,以适应未来中小学综合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1.3强化教育实践课

 

  教师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而教育实践课是师范生积累教育经验、锻炼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师范教育课程建设上,需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一些教师技能训练的课程,如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汉字书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写作、演讲、课程开发、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另外,在一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如让学生在模拟课堂情景下试讲、说课、教学设计,深入中小学第一线听课等。

 

  调整后的课程结构,基础学科课程强调内塑性和综合性,大概占总课时的30%,学科专业课程占30%-40%,教育专业课程占20%-30%,教育实践有10%的课程空间。

 

  2、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建立分层次、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新课改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结构设置要求不同,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身心发展水平也差异较大。因此,对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培养不能采取统一模式,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学院)的课程设置不能混为一谈,需要根据各阶段教育的实际工作特点而有所区分。如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局限在学科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教师以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因此,小学教师的培养应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可以开设一些如艺术概论、音乐、美术、舞蹈、儿童文学、中国古代诗词选读等人文艺术课程。

上一篇:澳大利亚师范教育概况

下一篇:呼唤精英化的师范教育早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