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走向思考

发布时间:2016-04-20 11:4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师范教育在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也日益重视师范教育的更新与投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结构的调整、新课程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推出后,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知识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93月教育部《关于师范院布局调整的几点意见》要求,师范院校层次结构目标为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教育部调整计划规定,2003,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中等师范学校从1997年的1353所调整到1000所左右。其中普通高等师范院校300所左右,中等师范学校500所左右。到2010,师范院校只有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取消中等师范教育。这些调整意见一下子把中师教育推向了改革的最前沿,全国范围内,中等师范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坎坷

 

  中等师范教育是培养、训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专门教育,在世界各国师范教育中都是最先出现的一个层次。1902,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独立的师范学堂,也标志着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开始。中师教育在百余年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

 

  1.五四运动后,实用主义思想传入我国,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其中规定,中等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5年改为6,把中等师范学校归并于中学,成为高级中学的一科;并取消了师范生的公费制。这样造成了师范教育的地位逐渐降低,师范生的数量大量减少,并未能达到原想提高师范生学术水平的初衷,并极大地影响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后遭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反对,又重新恢复,但一直未能达到合并前的最高水平。

 

  2.经过战争的摧残,一些师范学校基本处于瘫痪和无人管理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些学校进行改造,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教育活动,同时,还有计划地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师范学校。

 

  3.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育战线也深受其影响,中等师范学校盲目发展,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这种超越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人为激增的做法,导致了大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出现,致使师范学校质量明显下降。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给中等师范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和毁灭性的破坏,呈现出大倒退的局面。

 

  4、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形,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重新明确了中等师范教育的任务是为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同时培训一部分在职小学教师,并对中等师范学校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

 

  我国中等师范教育正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与历史上的几次坎坷相比,不难发现,虽然国家以前也对中等师范学校进行过改革与重组,其力度远远没有现在强烈。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因素导致国家要大刀阔斧地取消中师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性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不适应新世纪的教育需求。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的培养,形成了中师——师专——高师相对独立、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表现为培养目标明确、招生范围清楚、服务对象明晰、经费来源固定等。

 

  2.学历层次较低的中等师范教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铺面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结构、功能、管理、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教育,而且要改变教师们惯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艰难性可想而知。首先,要求师范学校必须把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作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其次,要求大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还有,必须提高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意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而这三方面恰恰是传统中师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以招收初中生为主,培养中专学历的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教育显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对传统的中师教育造成了强烈冲击。伴随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中等教育特别是中师教育的招生受到极大的影响。过去中师的学生虽然接受的教育水平要比普通高中教育要略低,但是由于生源较好(都是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在中师通过严格的师范教育和管理的训练后,掌握了较好的小学教育知识和技能,工作后给中师教育带来了较好的美誉度。但是现在的中师生源已大不如从前,往往是中考中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之最后选择。学生素质的普遍走低,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中师教育的质量,再加上统一分配的取消、户口诱惑的减低、教师合格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等,极大影响了人才市场对人才层次的需求,对中师生的就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再不想方设法提高师范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中师的前景只能更加举步维艰。

 

  4、学龄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教师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诸多有关资料表明,由于人口政策的结果,未来适龄入学儿童将呈递减趋势,入学高峰逐渐移向初中,小学师资饱和甚至过剩的现象已经在一定地区出现。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各个层次的师资学历都在不断提高,中学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开始凸现,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中学教师,更是非常抢手。如果师范教育体系层次结构再不进行调整,那么中小学师资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这些现实对中师而言无疑也是严峻的挑战。

 16445525T-1.jpg

  中等师范教育改革的走向与思考

 

  面对这样严峻的危机与挑战,各地中师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些过渡性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继续办好中师。广大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尚迫切需要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中等师范生,这些地区,往往采取坚守的姿态,办好中师,为当地基础教育服务。

 

  2、并入高师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在一些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兼并可能是中师学校不错的出路,这样既可发挥中师原来贴近小学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原有教育资源,又可借助大学的学术力量,提高自身,实现优势互补,充实师资队伍,加强教学力量。

 

  3、改制为普通中学。中师学校教师基础学历高,教学基本功扎实,对高中教材比较熟悉,而且往往还有艺体教学的资源优势,举办高中教育,或与富有办学经验的普通高中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地方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提高高中办学水平,也是可取之策。

 

  4、暂时保存,但通过合并、挂靠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办学水平,组建成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方向的师范专科学校。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中师适应小学教育大专化的趋势,实现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一体化,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上述过渡模式各有其合理性与适应面,其中后三种都属于中师调整与改革的范畴,反映了未来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向。然而,随着撤并中师之风在全国蔓延开来,一些经济和教育还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也纷纷考虑如何调整,压缩本地的中师,而经上述几种模式调整过的学校也纷纷出现了办学质量下滑、人心浮动的现象,不禁又让关心更广泛范围基础教育的人们忧虑起来。中师在中国,真的已经完全过时了吗?

 

  1.从我国国情上看。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师范教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转变过程,即逐步由三级师范体系(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体系(高师本科、高师专科),再向一级师范体系(高师本科)过渡。但是要经历这些转变必须有一定的条件:(1)经济水平发展到人均GNP700美元左右,(2)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就服务对象来看。纵观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师教育主要造福于广袤的农村地区。中国的中师教育曾以其低廉的学费、优质的教学、稳定可靠的就业等政策吸引了许多农村少年,他们学成之后报效乡野,为当地的基础教育奉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现在的取消中师之举,客观上切断了农村地区主要的师资来源。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有的甚至连初等教育也没有完全普及,且整个教育质量和教师水平都不高,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比比皆是。一方面教师学历、水平不合格,另一方面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又不太愿意进入乡村教学。贫乏的知识储备、简单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城乡差别还很大,这种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差别也将是长期存在、不容回避的现实。因此对中师教育的发展状况、前途命运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只有这样,农村的基础教育才会有基本的保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长期任务,才能顺利地完成。

 

  3.就课程设置来看。有研究者认为,以前中师的课程设置过于全面,缺少专业的分科与深入的探究,因此必须学习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走更为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笔者则认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相应的教学方式,而不能统而论之。小学生处于成长的起始阶段,其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是以专业的分工形式进行的,而是在具体的对事物的接触中进行的,其成长过程中也不是以分类发展的,而是通过手眼耳等多种认识能力同时进行的。如果以过分细致的分工来教学,反而约束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最好在体育艺术方面有所专长,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而目前,很多中师在并入高师院校和师专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逐步丧失了自己原来的优势,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特点,体艺素养和技能等方面都没有超越原来的中师生。因此,中等师范学校可以被撤销,但中等师范教育原先的办学特点不能轻易被丢弃,只要更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基础教育中儿童的健康成长,完全可以把原有中师的课程特色、办学模式作为一种文化性基因转移到现在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之中。当然,哪些基因值得移植,怎样移植才能有效,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之处。

 

  综上所述,我国中等师范教育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遇到了许多世纪性的难题,简单地撤并、取消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已有的教训,从现实中探索问题的症结,谨慎而果敢地进行改革,促进中国的师范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中国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上一篇:品格教育:师范教育之魂

下一篇:师范教育:回归与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