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师范高校中国文化教育问题浅析

发布时间:2023-12-09 13:29

  摘要:基于教学案例,描述了师范高校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文化危机的现状,并尝试性地提出调适应试教育制度、应予以经济扶持和明确的要求;师范高校应在明确其意义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等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育,师范生教育,教育体制


  作者:李会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297-03


  中国制造的困惑,令人汗颜的文化赤字,端午节被韩国人“申遗”,中医被冠以韩医,历来被世人公认的中国四大发明韩国已经着手强夺其中的两项……长此以往,不堪设想。因而,这几年“中国文化”再次热了起来,据统计2005―2007年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就有2600多篇,从哲学思想探讨传统文化价值[1],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探讨和谐社会的建设[2],从文化战略高度谈文化精神支柱[3],阐述中国文化输出[4],阐述传统文化对自我完善所起的作用[5],谈传统文化精神[6]等,但是直接谈高校中国文化教育的文章很少。大家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不懂中国文化,所有这些都谈不上。文化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主体无疑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即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尤其是今天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成为明天中小学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中国文化教育,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


  一、“中国少年”文化危机


  这里“中国少年”特指高校青年学生,此说取于梁启超先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目前巨大的文化赤字,要改写需要一个过程,青年一代能完成这个过程吗?现在的青年学生,不久会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成为社会的脊梁,能否担当起脊梁的角色,能否使中国具有永久的魅力和永恒的国际竞争力,掌握好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基础条件之一。但是,目前教育系统在中国文化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有限,特别是高校,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高校;青年学生传统文化几近断层,潜在的后果非常严重。


  笔者曾经在一所师范类高校任教,该校没有针对所有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设置任何文化教育或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必修课。笔者年轻,知识和教学经验都比较欠缺,但是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尝试性地针对全校学生开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选课人数、学生教学中的积极配合、主动做服务工作等,使笔者感动和鼓舞:学生们对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是感兴趣的。考试时曾出过这样一道考题:读材料:(1)谈谈你的感受;(2)结合实际,谈谈师范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材料1:据悉,2004年陕西省“中考”有一道填空题:“黄帝陵埋葬的是________”答案有宣统皇帝、道光皇帝、乾隆皇帝、嘉靖皇帝等等五花八门。


  材料2:余曾和一位即将“高考”的学生谈及萧何墓,他问萧何是谁?余答:“萧何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丞相。你听说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吗?”其(默然良久)对曰:“没听说过。那么韩信是干什么的?萧何为啥要追他?”吾愕然、忧戚,长时无语。


  材料3:曾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测试: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们举出他们印象中最中国的东西,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学子们,举例不过五个;另让学生举出咏月的诗、词或曲中的句子,教室里良久无声,问及原因,答曰:是实在不知道呀。


  材料4:让大学学生知道最中国的东西是中国每一个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院校。


  这几则材料决非杜撰,完全是真实经历,课堂教学中曾不止一次地谈到这几件事并进行过分析。考试方式是开卷,考试时间是一星期,个别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将这几则材料分别当成了简答题;有的把第一则材料当成填空题,填着古代帝王的魂灵、嘉靖皇帝、秦二世等。并不是说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成为中国文化方面的专家,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不能挣脱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无论从那方面讲,多少应该有一点传统文化方面的常识,何况还是大学生,更何况还是将要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大学生。


  本次共有259人选课,考试试题分为分析题和论述题,有259份有效答卷,学生的观点融于对问题的分析和阐述中。就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统计大体如下:107人“流失严重,了解甚少”;22人“传统文化被淡化”,18人“大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7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虽然只是学生阐述问题时的观点而非专门的调查问卷,也许正因为如此,更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是大家共同的看法。


  二、文化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一)文化教育制度尚待健全


  据笔者的手头资料,目前中国大陆似乎还没有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本科或专科专业;直接以中国文化作为专业或研究方向的硕、博点,也比较少见。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但似乎过于强调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文化的源头和根本,文化产业只是文化的一个终端和分枝,核心应该是文化事业,其次才是文化产业;而在文化事业中,文化教育应该是其核心的和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由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2003年7月,“中办”和“国办”转发了《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常常喊教育是基本国策,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既然文化建设那么重要,既然有那么多人谈中国文化对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潜在的巨大意义,教育的对象又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教育系统应该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关注对象之一,遗憾的是,却缺少了教育部,从这里是否可以看出决策部门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教育部门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个大的误区。文化建设要从根子上抓,要从基础上抓,空中楼阁式的文化终究效果不会太好,是要出问题的。


  1.应试教育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笔者曾通过一次(同上)《中国传统文化》考试试卷,统计造成中国文化缺失严重的原因:63人回答“与教育体制有关”,其中,36人“教育存在片面性、存在漏洞”,7人“应试教育是主要原因”,6人“未将传统文化课开设为必修课”,7人“教育未从娃娃抓起”,7人“高校不够重视”。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而成了大大小小的考试。老师的待遇、荣辱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的优秀与否、甚至前途均与分数息息相关;家长对子女期望的目光也盯在分数上。升学的竞争,就业的压力,不要说学生不愿意看文化方面的书,即使愿意看,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更何况,就短期来看,文化的作用远没有外语那么重要。文化被搁浅了。素质教育也提了好多年了,效果甚微,青年学生中普遍出现了许多问题,思想迷茫了、心理脆弱了、头脑僵化了、精神缺失了、信仰多元了(即就是主流信仰没有了)等等,我们的教育体制出问题了。光喊“素质教育”是不大起作用的,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以调适。


  要么改变应试的教育制度,要么调整应试的内容,或二者兼而有之。改变应试的教育制度,难度似乎要大一点。决不能取消考试制度,不通过考试去衡量人才和选拔人才,那又通过何种途径,推举似乎潜伏着更大的问题: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机会均等问题等等。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应试有诸多的弊端,可以慢慢减弱考试的绝对权威,比如高考,一锤定音,为何不在一锤之外,添加更多的锤音(高中的所有成绩);不要赋予硕、博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绝对否决权,这种“一刀切”似乎很公平,但背后却产生了不少问题。为何不能特招,给那些真正有所长的人发挥特长的机会,何必考研非得考英语和政治、考博非得考英语不可。当然为了确保真正的招生质量,可以辅助以复试和其他的考核方式。


  2.政府对师范高校的中国文化教育缺少切实的扶持。政府教育投资应对中国文化教育有所考虑。政府在高校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长远投资,效果当下虽然看不到,但对国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从现在情势看是迫在眉睫。其一,直接进行财政拨款,逐步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倘若政府只顾拨款,而不管所拨款项的具体用途和使用效果,是不行的。拨款时,就要知道款的流向,确立使用效果,对使用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投资力度,使用效果不好的高校,减小投资力度,但评估和验收的标准是确定、硬性的。其二,间接投资。现在网络很发达,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普及。政府可以建立专业的、官方的中国文化网站――决不同于娱乐文化网站。责令各高校知名文化学者轮番、定期进行文化方面的学术讲座(尤其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文化学者),给学者以荣誉,建立激励机制,甚至使津贴和此有点关系,使拿政府特殊津贴的人为政府分忧,使他们的文化和学术惠及更多的人。


  3.政府对师范高校的中国文化教育情况缺少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应该将师范高校中国文化建设纳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既然纳入了评估体系,自然也对高校的中国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高校来讲也有了发展中国文化教育的动力和责任。


  (二)师范高校管理层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


  从高校管理层来说,造成高校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没有进行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团队建设,没有用于中国文化教育的经费预算,对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方面没有任何的要求等等。


  笔者认为,当前最要紧的是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对中国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针对高校,展开有无必要进行中国文化教育普及的重要性的大讨论,宣传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等等,只有认识到位了,才利于做其他相关的工作。二是解决教材的问题,即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内心深处认可它、喜欢它是真正实现中国文化教育的前提。三是师资问题。说句实在的,若要真正普及中国文化教育,这和教材一样,是个重要的关键问题。据笔者了解,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高校中国文化方面的专家可以说不是太多,全面熟悉中国文化并有教学艺术的教师也不是太多,甚至连高校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普遍也难以恭维。这是个大问题,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解决起来也是最棘手,最需要假以时日的问题。四是设施问题。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进,教学手段的确改进了不少,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五是监测问题。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测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包括监测机构的建立,监测指标的制定,激励机制的确立等。六是保障机制。含硬件和软件两大块。硬件,如资金和师资;软件是师资质量的提高,师资的学术活动等等。七是对学生有明确的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要求。例如,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必须修够中国文化方面课程的多少学分,要求每个大学生像学习《思想品德修养》一样去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可否考虑用中国文化课代替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因为前者的内容和意义是后者所远不能及的。当然这是一个尚待商榷的问题。


  总之,对师范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意义,应引起师范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时应该有所考虑和倾向,从小处说,规定高校将中国文化开设为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从大处说,在高校普遍设置中国文化专业,成立学术机构以培养中国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团队等等。


  学校是传播、创造文化的重要场所,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和教育的任务最重。全民启蒙,学校任重。到2030年,今天幼儿园的孩子就是社会上的基础劳动力;博士生就产生于今天的小学生,处长就产生于今天的中学生,大学生中会有司局长,博士后到时会当上部长。因此,如果学校还盲目地追求分数,还不做好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启蒙,后果非常严重。


  让每一个学生知道最中国的东西是中国政府和各级学校的责任,关键是高校,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高校。本文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

上一篇:高师院校如何突出师范英语专业的师范特点

下一篇:我国师范教育模式发展改革的困境与应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