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12-08 01:49

  [摘要]郭秉文是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受赴美留学经历以及杜威等教育家的影响,其师范教育思想逐渐形成。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第一,师范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受留美教育经历以及杜威等教育家的影响。第二,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寓师范于大学”,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综合性大学——东南大学;实行多科并举,学术并重,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师资力量来源多样,培养严格。第三,对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高校要相应地开设多元学科和多样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校要培养学识渊博又精通某一领域或专业的人才;高校要重视师资来源的多样化,师资培养的专业化。


  [关键词]郭秉文;师范教育思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


  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对东南大学乃至全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郭秉文(1880-1969),字鸿声,江苏江浦人。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应邀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前身)教务长,又先后担任代理校长、校长①。1914年,郭秉文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人。作为较早出国留学的一批学者,郭秉文将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思想接轨,形成并实践其师范教育思想。郭秉文创办东南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他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东南大学的前进方向。他的师范教育思想融合了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大学的定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为高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郭秉文师范教育思想的产生


  郭秉文校长的师范教育思想来源于自身的留学经历、教育背景以及对教育思想的实践和感悟,加之,杜威、孟禄等哲学家与教育家思想的启发和影响。郭秉文在美国长达6年的留学教育经历,深受西方教育方式的影响、西方文化的熏陶、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等的影响,最终他“弃法从教”,开始投身教育事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师范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教育实践之中。


  1908年至1911年,郭秉文在伍斯特学院求学。受伍斯特学院教育理念与文化氛围等的熏陶,郭秉文放弃原来所学的法律,逐渐对教育研究产生兴趣。伍斯特学院认为,“他的教育思想中深深烙上伍斯特印记的便是他所提倡的‘四个平衡’: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②设“正科”与“专修科”,多科并举、学术并重,为了实现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广延师资”,引进许多国外的优秀学者组成优秀的师资团队,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


  1911年至1914年,郭秉文在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求学,专门进行教育研究。一方面,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也设立教育学院进行师范教育。另一方面,教育学院依托于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全美闻名的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在其内部又实施师范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功。反过来讲,师范教育在一所综合性大学里开展,并没有格格不入,反而使得教育院系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所以,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求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郭秉文的思想。再加上他吸收了孟禄、杜威、克伯屈等教育家的思想,尤其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最终,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二、郭秉文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寓师范于大学”


  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的需要,效仿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教育体制,郭秉文对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进行改革,提出“寓师范于大学”的教育思想,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东南大学。郭秉文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很多需要进行改革的方面,但最大的发展障碍就是师资队伍的遴选。而选择合格的教师,就需要建立综合性大学来培养师资队伍,“寓师范于大学”便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在1921年,郭校长将“寓师范于大学”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东南大学应运而生。通过雄厚的师资和良好的学风,造就出色的人才,为社会服务,吸引优秀的学生到学校中接受培育,使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平正通达”的建设性人才,这种人才“都能为社会所重视,不曾发生过就业问题,而且多能成功立业,彬彬称盛”①。这一教育实践打破了民国以来的办学体制,通过创办综合性大学,打通学科间的界限,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推动了我国高校的转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郭秉文主张“寓师范于大学”,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东南大学,并保留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来的师范专业,使“通才不会知识空疏,专才的知识面也不致狭隘”,达到通才与专才的平衡②。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唯一的一所设立师范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轰动一时,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经过实践证明,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并不冲突,可以在综合性大学里开设师范教育专业或设置教育院系,二者相得益彰。


  (二)多科并举,学术并重


  郭秉文吸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主张以社会需要为依据设置招生科目和课程,大学的学科设置上不能只局限于师范教育的课程。一所学校既要有人文学科,又要有科学学科,实现多科并举;既要设置文化理论课,又要设置专业实践课,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郭秉文认为,“学术”是由“学”科与“术”科构成的;“学”重的是学理,“术”重的是应用;“学”是基本,“术”是枝干;“学”包括文理法等,“术”包括农、工、商等③。所以,东南大学实行“多科并举,学术并重”的教育思想,学科开设丰富,课程设置也多样。既有文科又有理科,既有农、工、商、教育等专业课程,又有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求的选修课程。这样,培养的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接受系统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教育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通才与专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


  “多科并举、学术并重”的师范教育思想在学科的设置和课程的开设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之初,“为改良国文和理化的教法,分别设国文和理化两部,同时开设国文专修科,鉴于教育一科之缺乏专才,添设教育专修科”④。在原来文科和理科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新增教育学科,来培养专门的人才。郭秉文执校期间,东南大学从1915年只有国文、理化两部和国文专修科,逐步扩展到6科(文、理、农、工、商、教)31系⑤。东南大学在学科开设上,不仅继承原有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优势课程,而且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文理科、教育等专业学科很齐全,其中不乏一些高等教育之鼻祖的学科,如第一个物理系、航空系等等。这样一来,东南大学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科太多,学生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郭秉文在1919年的校务会议上,学校通过了《改良课程案》,正式实施选科制,废除学年制,以避免学生选科的盲目性。东南大学在选科制学规中明确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要求,学生可以在本专业中选修相关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修课程。修满本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


  如此一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多科并举、学术并重”,既有通识教育又有专业教育,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应用,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有利于实现“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科结构突破了师范学校的框架,体现多科并举、学术并重的师范教育思想,形成了寓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和实科教育于一体的崭新格局。


  (三)师资来源多样,培养严格


  对于教师的培养,要放眼国际,紧跟时代潮流,师资来源要多样,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引进国外的专家学者。郭秉文认为教师是师范院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⑥在当时的中国,想找到足够数量的称职教师是很难的,这也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大障碍。郭秉文不仅在思想上认清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师资匮乏与师资质量不高的问题。


  师资力量是一所大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郭秉文也强调“办学之道首在广延名师”,聘请优秀的师资是办学的第一要务,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郭秉文出国留学,多次出席国际教育会议,还成立中国科学社,担任过中国留美学生联合会会长,在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力。所以,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凭借自己的威望吸引一些留学生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不断扩大国际化的师资力量。而且,郭秉文校长诚邀海外名师,礼贤下士,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吸引很多国外教授来华访学或任职,充实一流的师资队伍,使得很多学科都配有优秀的专家学者,如文科的刘伯明、理科的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泰斗等等。他邀请国外的教育专家前来中国(东南大学)讲学、任教,如杜威、泰戈尔等,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师资匮乏与师资质量不高的问题,培养了教育思想先进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东南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郭秉文认为师范生要具备两种修养“一是教材教法的精研,一是器认抱负的培养。”①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仅要持资格证上岗,掌握基础的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郭秉文认为师范生在毕业后肩负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责任,所以,对师范生的培养更加严格,在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等方面的要求更苛刻,以便日后成为人民教师的师范生不会误人子弟,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三、对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对人民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等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中的师范教育专业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郭秉文作为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其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给予当代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以重大启示。


  第一,高校要相应地开设多元学科和多样课程。既有社会与自然这样的文理科,又有工、商、农等这样的专业学科。高校的课程设置要多样,既有专业必修课程又有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一方面,多元的学科设置,多样的选修课程,规定每类学科的培养要求与方案等,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结合自己的专长,全方位了解学科后谨慎地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开设多样的选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选课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地选课,不可盲目从众,并认真学习,拿到响应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第二,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校要培养学识渊博又精通某一领域或专业的人才。无论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还是东南大学,郭秉文校长一直为之努力,非常注重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学校的发展,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与学科开设。从而,得以实现培养的学生兼备渊博的学识与专业的特长,成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郭秉文设置“正科”和“专修科”,以及广招国外优秀学者、专家等重大改革举措都是追求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一方面,师范院校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做到“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


  第三,高校要重视师资来源的多样化,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学校的师资队伍与硬件设施要与学校的发展相吻合,世界一流大学要“硬件”与“软件”相互配套,才能为实现学校定位、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条件与基础。理性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使得西方教育理念能在符合自身大学发展的基础上,可以“锦上添花”,更好地促进大学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对引进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招聘程序越来越严格,特别强调教师的“专长与博学”以及出国留学的背景等。


  郭秉文“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理念与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学科设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不仅对东南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发展世界一流学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其他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专业与院系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与启示。通过录入郭秉文著作内容、翻译其著作,以及参加“郭秉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的经历,笔者深刻体会到郭秉文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当然,此文阐释的师范教育思想仅仅是郭秉文校长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但希望可以对当今师范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所借鉴,也希望为传承与发扬郭秉文校长的教育思想贡献一己之力。


  [作者简介]贾春平(1993-),女,山东滨州人,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上一篇: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模式

下一篇: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