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矩阵模式的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构

发布时间:2015-07-07 08:29

基于矩阵模式的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1从“数字鸿沟”问题看信息素质教育
   http://
  关于数字鸿沟,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而另外有一部分人却没有这个机会和条件,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低端的人群就意味着很少有机遇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这一定义主要从经济、技术、教育角度指出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数字鸿沟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的社会问题[1]。
  从国际信息化发展水平看,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30,比2006年增长15.85%,居比较研究的33个国家(地区)中的第24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类型国家[2]。
  从中国信息发展指数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划分为5类地区,其中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第一类地区是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87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在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比较中位于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行列;而以西藏自治区为代表的第五类地区是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50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和第一类地区的58%,可见我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3]。
  中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优于公共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的趋势。目前,江浙、北京等地区已形成信息素质教育联合体,而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水平则处于封闭的各自为政阶段,教育层次、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高校文检课的形式,面向大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传授新知并提高其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就导致接受教育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技机构,其他领域人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都比较薄弱。
  由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环境、普及技术和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国民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包括信息接收、生产、传递与利用等方面的差距),影响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对网络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等不平等,造成“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结论是:信息素养是造成“信息鸿沟”的关键。究其原因:①理念上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社会信息意识淡薄;②管理上信息素质教育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③行动上缺乏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统一规划,处于各系统、行业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④环境上缺乏设备、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必要条件;⑤人才上缺乏师资力量的有效管理和培训等。
  数字鸿沟分为3类:一个是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解决这三种鸿沟的办法有所不同。要解决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应该培育出几个这样的地区来,由这些地区和国际接轨;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问题,要靠政府采取转移致富或财政方面的政策支持;解决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要靠科普和教育。本文仅把局部地区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严峻的社会问题加以研究。
  
  2推进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发展战略》将提高全民信息素质作为国家信息化推进战略目标之一,提出: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4]。为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之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缩小数字鸿沟等战略行动计划,北京市制定的《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针对8类重点人群落实全民信息化培训,提升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5]。
  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突破现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局限性,提出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想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的整体方案,以普及教育的形式,解决一个区域人群间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技能的共享和平等交流问题,达到培养全民信息意识,提高各类人群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逐步缩小“信息鸿沟”差距的目的。其作用在于:①通过全民信息素质教育改变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平等、协调的社会环境。②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质有助于完善民众自身、终身学习的基础框架。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达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目的。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完善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质教育层次;普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城镇居民的信息素质;加强政府、企业管理层的应用能力有助于扩展思维,提高决策能力;深化科研人员信息分析能力。③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中、西部崛起”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④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活动半径小、响应速度快、效果周期短等显著特点,能对区域性信息化的普及、推广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
  
  3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对策
  
  3.1建立“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实现面向社会的观念转型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用户已不再局限于教学和科研机构,而是遍布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因此,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应从单一人群转为面向全社会的各类人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中西部地区应采用区域带动、行业带动战略,树立区域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创建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由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省图书馆和省高校图书馆联合组建区域性的“三位一体”信息素质教育培训中心,以横向联合和纵向辐射的组织形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将信息用户教育推进到区域内的各类人群和各个行业。
  构建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以整体提高一个地区全民信息素质为目标,重点提高全民信息化认识水平、基本知识、实用技能和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力争3-5年大幅度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信息化专业人员、在校学生、科技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能力,使大多数城乡居民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为创新体系建设、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转贴于 http://

 3.2推动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能力
   普及地域内全社会的信息理http://念。信息理念的普及率是社会信息化的前提,是产生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基础。通过对社会信息用户的信息教育,增强社会全员的信息意识,激发调动用户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产生主动信息行为。
   提高地域内全社会的利用能力。培养信息用户对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获取的能力及技能,有利于提高社会用户的信息综合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实现信息化社会的进程。
   促进地域内全社会的信息交流。通过学习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学术交流优化用户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3 以联合协作模式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框架
  设计出包括组织体系、人群结构、信息素质水平、教育内容多元素一体化的“矩阵式”体系结构。反映出信息素质教育组织体系间的横向联合和纵向贯通的协调与分工的关系;显示出信息素质教育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辐射面积、应达到的素质水平和教育内容。以下体系结构主要以河南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架构为例。
  3.3.1矩阵式体系结构的概念将m×n个数排成m行(横排)和n列(竖排)的矩形表,并用圆括号把它的两侧括起来,这个表叫做矩阵.当m=n时,构成一个方阵,每一个数都叫矩阵的元素。矩阵结构是从多维问题的事件中,找出成对的因素,排列成矩阵图,然后根据矩阵图来分析问题,确定关键点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多因素综合思考,探索问题的好方法[6]。将“矩阵”概念引入到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形式中,就是在m行(横排)上实现高校系统、情报系统、公共社会系统信息素质的横向联合;在n列(竖排)上面向各类人群实现有系统、有分工的纵向贯通,并在每个矩阵的交叉点上实现教育内容、技能和应用水平的全方位立体辐射。
  3.3.2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元素
   组织体系元素:河南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行政虚拟管理机构)、高校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高校图工委)、情报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情报学会)、公共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图书馆学会);
   人群素质元素:领导干部、公务员、党政机关人员、不同层次在校学生(中学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科技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 信息素质水平元素:基础信息素质(中学、高校低年级和城镇、农村普及人群)、通用信息素质(高校高年级、机关、技术、企业管理等人群)、专业信息素质(研究生、科研、高级管理等人群)、研究信息素质(科研、信息技术等人群);
   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元素:信息(网络)知识教育、信息资源分布教育、检索技能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教育、信息传递能力教育、知识创新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
  3.3.3河南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矩阵结构
  用矩阵表示:
  a=
  其中,
  a1=〔a11 a12 a13 a14〕
  a2=〔a21 a22 a23 a24〕
  a3=〔a31 a32 a33 a34〕
  a4=〔a41 a42 a43 a44〕
  
  符号说明:
  a表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a1 表示组织体系:a11=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a12=高校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a13=情报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a14=公共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
  a2 表示施教人群:a21=行政人员;a22=科技人员;a23=在校生;a24=居民;
  a3 表示信息素质水平:a31=基础信息素质;a32=通用信息素质;a33=专业信息素质;a34=研究信息素质;
  a4 表示信息素质内容:a41=信息知识教育;a42=信息技能教育;a43=信息意识教育;a44=信息道德教育;
  即:
  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注:行政人员包括:领导干部、公务员、党政机关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包括: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校生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居民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将“矩阵式”组织结构和现代组织的无边界管理等理念引进到解决组织横向联合不协调问题的领域,用于构建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突破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研究院(所)、公共图书馆的组织壁垒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政”的部门隔阂, 把协同作战作为一种社会职责,有利于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推广、深化和落实,激发出各个人群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平等共享和高效利用。
  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横向是一种联合、共享、互动、协调的关系,各系统教育中心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与其他部门的配合而独立行事;纵向是系统内的贯通与分工的常规职能层关系,对各自固有的用户群体和不同分工群体,承担具体落实全民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的任务,彰显出各团队功能模块间的沟通协作,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机动性[7],有助于信息交流和推动河南地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化。随着组织的整体优势对部门间协同作用的增强,这种矩阵式组织结构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3.4河南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多层结构框架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环境、资源、人力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各种用户群体展开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培训教育。结构图如下:
  该结构分为4个层面:区域用户教育管理中心、系统用户教育培训中心、各系统所属培训用户、培训内容:①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可以以教育厅的河南省高校图工委、科技厅的河南省情报学会、文化厅的河南省图书馆学会为依托,成立虚拟的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作为核心管理层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打破系统行业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统一协调用户教育并加强对用户教育的评估。②成立高校、科研、公共三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在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和分工协作,针对各类人群的需求特点制定信息素质教育计划和评价标准。③面向各系统的下属用户和分工负责的教育群体,形成广泛辐射各类人群,纵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格局。④面向各类人群,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推进不同层次、水平、内容的素质教育计划[8]。
  3.3.5河南各类人群信息素质教育水平结构图
  在以上8类人群和所达到的4个信息素质教育的层次是连续提升和相互衔接的[9],应随着不同阶段、层次、内容的深入而递增。
  
  4高校在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
  
  4.1 发挥本地区高校优势,推进信息素质教育深化
  据调查,全国已开展各种形式用户教育的高校达85%以上。以河南省为例,现有83所院校中(其中28所本科院校、55所大专院校),本科院校专题讲座和信息检索课的开课率达83%,一般18学时,而且教学内容在其主页上都有所体现。从用户教育的形式上看,课堂教育的传统方式和网络教育的新方式都有很大发展和变革;从用户教育的内容上看,正在从纸本检索工具向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转变;从电子资源种类和培训条件上看,高校在资源、设备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例如:郑州大学图书馆作为河南省高校的龙头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halis)”的管理中心,共有47个数据库可提供网络服务,全省高校可共享7 000余种外文、8 000余种中文期刊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转贴于 http://

 郑州大学分别对理、工、医、文科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检索过国内外专利的占77.8%;不了解科技查新的占82%;没有使用过文献传递的占73%;没用过个性化推送服务的占93.3%;不了解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占62%。研究生对信息需求的意见主要集中在:①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信息检索的技巧、步骤,途径等相关课程;②研究生教育应比本科生更加深入;③当数据库中没有原文时,http://如何获取原文;④须深刻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缺乏必要的指引,使同学们在现有资料的利用上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由此可见,高校虽在本科生阶段进行普及性的“信息利用”课程教育,但不能满足研究生阶段的信息需求,研究生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教育应比本科生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也体现出信息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对企业、科研、机关及社会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①拥有万方、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中任一个数据库的企业占81.8%;②缺乏必备知识和资源的占72.7%;③需要高校提供信息服务的占50%;④以各种形式了解或参加过检索培训的占54%;⑤需要进行网络资源、企业竞争情报、专利等资源利用培训的占99%。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推进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中,高校的突出作用体现在:
   由学校信息素质教育转向全民教育。高校与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之间在普及内容、深入层次和信息需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国家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时代,高校应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网络、资源、教学、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成为本地区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和主力军,面向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开展普及、补充、更新、拓宽、提高和传播信息知识的全民素质教育[10],以此推动整个地区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协议:充分利用科研、人才培养、信息资源等优势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面向开发区各部门领导、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提供图书馆借阅、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搭建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平台。高校的科研、资源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是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信息素质教育也应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领域,实现学校信息素质教育向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
   成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培训基地。信息素质教育应体现出优质、高效的教育内涵,这样才能使接受教育的群体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而提供优质、高效教育则是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教学艺术、应用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推进质量,因此,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适应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制定出适应各类人群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方案。
  要加强两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一支是专业师资力量,包括:高校任课教师、公共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专业咨询人员(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能够承担通用级——研究级水平的信息素质教育;一支是普及教育师资力量,包括:中小学、政府、企业等机构具有一定信息技能的人员,经过正规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成为面向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宣传员、培训员,能够承担基础级——通用级水平的信息素质教育。用这种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对教师要高起点选拔,高规格培养,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研究环境并组建能满足现代信息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实习室。建立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艺术、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考核[11]。
  4.2企业可作为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信息能力正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信息资源缺乏,企管人员和企业员工信息素质不高正是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因素。目前,郑州大学迈出了面向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信息服务的步伐。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99%的企业有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对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的强烈需求。只有具备信息资源和信息能力的企业为本企业实现信息的高速流动和高效开发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被快速转化为宝贵的财富,为经营决策所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能力以提升员工信息素质为基础,信息技能的培训是显性的,而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则是隐性的是长期渗透的任务,这就为学校信息素质教育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大环境中,以一两个企业为重点,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为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包括确定教育培训对象、明确教育培训目标、设计教育培训内容、选择教育培训方式、评价培训效果等一系列具体环节。
  总之,面向社会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创新体制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将会逐渐走向成熟,产生一个局部、一个领域、一个地域的辐射效应。转贴于 http://

上一篇:跨学科研究 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一篇:探析大学生诚信 内环境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