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谈当前的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07 08:29
摘要: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体制;知识水平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学校考试以其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对学习方向引导,对学生的激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应接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体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的本恒.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运动.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却变成了分数关系.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面对如此问题,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考试要面向未来的教育,考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特点,这是考试的基本方向.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很多智力好的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第二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智商,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对诸多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自各自特色”.

  
  因此,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这个次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统治教育上干年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所谓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打破已有应试教育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便培养真正适合与社会发展的人才.但素质教育在学校实行的是传统教育,家庭进行的是实惠教育,而社会给学生的又是商品经济教育.这些虽然有些偏激,却也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

  
  要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方面是改革的首要环节,理应首先改革陈旧的学校教育体制,但在学校上面自始自终指挥着的高考指挥棒却一直没有被撤除.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贸然改革,都持着一种等等看,不争先的态度,素质教育的推行就难免只能作为一句苍白的口号.

  
  首先,在学校里,学生们不得已而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本应充实的大脑,却限制在书本这个小天地中,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一大悲哀!由于这种局限性使许多人宁愿磨平自己的棱角去适应它,而有些人是不愿失去自己的个性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有的逃了,去了国外;有的则是把怨气撒在了自己的亲人身上.记得前几年有一个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分数的高低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件事是触目惊心的,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兴起了一阵“减负”风,但是当学生把一个圆圈都认为是零,老师认为对,而在一片应和声中蹦出一个声音:“这是一正圆的嘴巴”。老师便认为是错的,我们这样得到安慰?

  
  其次,在家庭中,家长为了使孩子不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想尽所有方法让孩子啃书本,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怪现象”!

  
  最后是社会方向。学生犁镜千辛万苦冲出重围,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就难免会发现社会的本质与自己原来的想象都有如此大的差别!社会里的知识,过去在学校中根本没有涉及过,一些人即使取得了学习方面的各种竞争的的胜利,最后却在步入社会时吃了败仗,那些过去在学习方面不出众的人,却能在社会竞争中一马当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中国学生要经历如此多且不兼容的教育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现在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的落后!解决的方法也只有一个,这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前国家教育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教育。

  
  全面培养学生的技能知识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就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健康、个性、丰富的创造性人才。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人才

,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多具备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里和应变力,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那么,什么又是个性呢?  

  教育界认为:所谓的个性,不仅仅包含每个人个性的这种狭隘意义,它还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国有文化的时代的个性等。这里强调的个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特色。对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善于独立思考,有
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个性教育对于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即发展个人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主张持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既可的个性作为首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中心,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是自我的选择。而自我的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有选择才有个人自主的尊严,这是个人自由也是社会自由的保证。  

  独立、自由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人格的独立和受到尊重,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也是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略个体意识品质和独立益友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方向的意义与作用。  

  发展个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创造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才能难以形成。而且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教学将更注重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把这些作为我们推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的,虽不是现阶段的新提法,但它却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师是关键:一个监视这样才算是真正进行了因材施教呢?老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教育。学生好比一本书,只有你读懂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热爱他们;只有你热爱了,才能真正奉献你的所有。所以,老师真正的了解和喜欢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有具有刘翔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良好发展的人,应是领悟了现代人应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质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音乐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的内在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