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5-07-07 08:29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人文素质指个体所具有的人文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内http://化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并以道德情操、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等个性品格表征于外的气质和素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路径,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人格和精神素养,从而使其真正懂得“如何做人”的过程。“大学生是未来政治和经济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未来政治和经济理念与实践的传播者和示范者,对其他受教育程度低而远离政治中心的群体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1]大学生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一、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需要。通过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认识多变时代的发展趋势,逐步感到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促进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世界剧变,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兴衰,关注周围变化,关注他人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亲人、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利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对大学生的心智训练更有相得益彰之效。它不仅能使大学生做到博专结合,储备广博的知识和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增进大学生思维开拓、求异求新、推动大学生想象与联想、触发大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从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创造能力。
  3、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素质教育视角看来:大学是学生完善人格的“锻造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向社会输送整体素质较高的“和谐人”,而不仅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技能“工匠”。人文素质教育在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具有合格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科技轻人文、文化素养不高。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证书热”,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把考证、就业作为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功利化倾向和实用化倾向使得大学生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放在了第一位,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 甚至对许多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2、重功利轻理想,人文精神迷失。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实用主义在理工科大学生中明显抬头,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学习内容、就业观念等方面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在价值观上呈现一种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了精神真空。”[2]
  3、重专业轻教养,人文品质弱化“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知书”即学识渊博;“达理”即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德礼法,待人对事有礼有节有度。理工科大学生十多年的求学历程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诗书满腹”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注重专业教育而轻视学生的素质教

转贴于 http://

育,导致了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生活专业化、技术化、狭窄化、单一化,不少大学生人文素养偏低,人文品质弱化。文明意识与其身份不相称,甚至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
  4、重个人轻他人,适应能力欠缺。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意识的强化,对许多大学生来说,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只看重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和力量,缺乏一种合作精神和利他意识, 心高气傲、自以为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不知道在挫折面前进行调解、平衡心态。对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较弱,适应能力差。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我国原有教育模式的惯性制约。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对于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功能与职责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多把它定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结果就是一些理工科学生书本知识多,而社会生活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的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甚至于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
  2、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不少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方式上,就是灌输式、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求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或者专业口径设置过窄,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较少,虽然这种现象已逐渐得到改观,但是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应付思想,没有从本质上引起重视,不少高校把人文教育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而且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
  3、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待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笔者的调查中,当谈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体会或感受时,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锻炼自己”、“丰富课余生活”、“认识很多人”、“有利于身心健康”等等。但从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经常参加的仅占24.1%;偶尔参加的占62.5%;没有参加过的占13.4%。文化活动明显不够。http://
  4、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育人要求教育者有更高的素质和修养,第一是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方向,是做人的基础;第二是更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这是教学的前提;第三是更高的人文素质,这是提高学生修养的源泉;第四是更高的心理素质,这是培养学生获得成功的要求。但由于高等教育的长期文理分家,加上教师受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影响,高等教育人文底蕴明显不足。
  四、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1、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从教育目标与人才素质构成以及发展构成等要素关系看,高校教育决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而是素质教育。因此,加强理工科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除了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的观念外,转变理工科大学生的观念同样重要。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转贴于 http://

2、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体系。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时代和实践对理工科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因此,各高校必须把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彻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依托已有人文学科,增设新课,拓新老课,形成系统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在进行一般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 以学得会、用得上、能见效、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为原则, 着力构建大学生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政治、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3],使他们既了解政治又了解经济,既了解历史又了解现实,既了解世界又了解国情,既有专业造诣又具有文艺修养,既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又有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人文精神。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亦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要适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师资培训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文化素质的培训。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优化人文教育环境。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而养成则必然依赖于环境氛围。因此,高校必须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多的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从加强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建设到举办人文社科讲座、演讲比赛、文体活动、读书活动、科技节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的促进作用,促使理工科大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
  5、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http://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反映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效果的指标体系,也是对大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式和实际思想、道德素质情况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创新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全面素质评价体系,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要倡导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就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规格、内容、途径和评估方法,探索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研究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以促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果。
  总之,理工科院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工作方法,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身体力行地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适应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转贴于 http://

上一篇:素质教育应从心理素质教育开始

下一篇: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提高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