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界定及其内容
1人文的概念界定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历来是一个容易产生多种理解的名词[1]。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宋程颐在《伊川易传》卷二释曰http://:“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西方的“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思是人性、教养。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的学科和事业,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道德素质的学问。在英语里,“人文”(humanism),其广义指的是:“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关注人的精神与道德,重视人的权利与自由,追求人的旨趣与理想的一般主张。”[3]可见,人文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科学部分和核心部分。
2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因此,它是相对于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科学知识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论体系。
从以上的概念界定,不难看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一是对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这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新世纪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二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人类的价值和人文主义学科的教育,包括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学科知识的教育。
三是以提升人性、陶冶灵魂为依归,提高生活意义为目的,对大学生进行的人生哲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的教育。
四是能够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文化渗透。
五是对大学生进行的科学素质教育、人的价值的教育、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服务社会的教育以及科学管理的教育等等。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人文学科的课程从课程数量和学时、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于理工科课程都处于劣势;从社会观念上来说,社会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文科不好找工作的偏见处处皆在;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大学教育主要偏重于作为“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习不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智慧,而仅仅成为毕业后获取一份好工作的“金钥匙”,教书也不再仅仅是育人和使人向善,而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业绩、科研业绩以及知名度;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精神上来看,不再单纯的是为了求知,许多学校办学的宗旨已经无形中向着更多的利润、更多的成绩、更多的知名度、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转化。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变成了科研水平的高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弱、就业率多少等等。
2实用性倾向严重,个体人文关怀缺失
教育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市场经济本身的实用性、功利性、对短期利益的重视也对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现代教育日益走向功利化、实用化的道路,只注重为市场输送标准化人才,而忽视了对现代教育的本质。在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接受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学校也只是专注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应有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缺失。
3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调,学生人文气息缺失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作为实践活动主体,应该主动参与到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然而,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团委、学生处举办的学生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比较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而很少组织具有高质量且人文色彩较为浓厚的学术报告。校园文化活动也常常围绕专业学习、科技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场模拟派对”等形式进行,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而缺少人文活动的内容。由于校园活动内容和业余生活的单调,使一些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变化,他们往往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对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进而导致他们不愿参加校园活动,造成学生人文气息缺失。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有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理想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
大学不应只教给学生一个技能,更要培养一种精神。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其能够审视自己,
感悟人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能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器”与“道”的统一。现代教育往往将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增长之“器”,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学校完全是批量的产出标准化的人才,而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的教化,忽视了对人的灵魂的教化。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的灵魂获得自由,在现代教育培养之下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存技能,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服务的意识,而且要坚持为人之道,正直善良,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具备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因此,使教育回归到应然之路的根本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2改善人文教育环境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理性经济,对利润的追求是其不竭的动力,它追逐于短期利益、以实利主义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准则。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中国的一切发展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种经济氛围下,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商业化的浪潮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由于理工科专业学生进入市场能够见效快,而人文学科缺少应用性功能,无法为市场提供急需的社会服务,这必然导致社会对人文教育的排斥,阻碍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但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的畸形发展。因此,人文教育环境的改善就成为高校人文教育回归的重要路径之一。
良好的环境是推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条件[4]。从宏观上来讲,理工科院校的特色在于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所以它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社会的变化时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理工科院校必须从社会价值观念出发,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社会发展良好运行的重要作用。从微观上来说,各个学校应该进行相关的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文教育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氛围。例如在大学教育中,可以将文科和理工科的专业有意安排到一个校区;举办一些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学术沙龙,让文科和理工科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讨论,擦出思想的火花;学校还要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加重人文课程的比重,在教学方式上,不再是单一的讲课式,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某一个关于人文教育问题的讨论中,或者采用辩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要创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教育。只有为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使大学教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物质环境和精神风貌两方面塑造具有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人文精神与人文气息[5]。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没有文化积淀的大学即使高楼林立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来讲,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人文气氛不是很浓,校园文化活动多以科技活动和创新实践内容为主。学生通过听取学术讲座,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学生讨论也多以专业知识为主题;学生社团活动多是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这样单调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首先,要从加强校园整体规划出发,建设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赋予校园景观以http://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图书馆和实验室是高等院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的“硬”环境,对其投入的成效也会立竿见影。其次,学校团委、学工部还可通过举办人文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节、音乐周、电影周、聘请名人名师来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活动,增强校园人文氛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6]。再次,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体现和培养人文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高校综合人文素养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人文课程的设置应以有效、管用为原则,举办各种人文知识讲座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使人文教育行之有效。转贴于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