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问题和策略
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数学的特性决定了必须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作为教学基础,同时又要注重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实践中,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往往由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出来。数学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教育学生全面地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笔者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1.把对已做习题的再思考作为对学生的经常性要求。解题后不能只满足于做对,不能被题目复杂的表象所迷惑,而应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所要描述的规律,再作认真细致的深入思考。这种解题回顾层层加深认识,对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2.运用变式教学的方法,有意识地对命题进行转化,使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本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虽然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巩固对某一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但题做得再多却不能把握本质,仍是不得要领。如能在教学中采取变式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则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思维品质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体现在思考问题时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必须在解题正确的前提下提升解题速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将运算速度作为训练的重点,又要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抽象程度,包含数学的概念、原理的本质等等。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越抽象越本质,灵活适用的范围就越大,检索花费的时间就越短。此外,运算速度的快慢不仅受制于数学知识理解的程度,还受制于运算的习惯和思维的概括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解题速度,同时要让学生掌握速算的技巧要领。
适度开展情景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否敏捷,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教学过程中设计较为适度的问题,即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每节课的教学中设计出的问题都能够做到适度,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激发,学习动机会被逐渐诱发出来,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积极主动,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公理前,先给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按条件做出三角形,把做出的三角形裁下,与已给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学生便会在自己的操作中发现两个三角形重合的条件,再从全等形的定义入手,引出三角形全等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作图时全等的条件,便可总结出全等的公理。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激发求知欲,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既理解了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学生的数学思维功能普遍不够灵活,原因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存在着偏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模式化和程式化;通过例题将不同类型归纳给学生后,往往要求学生套用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过于注重解题数量,不断重复练习,而学生缺少了自我探究的机会,致使不少学生只会机械式地解题。不难看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着眼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就必须在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广泛的思维联想空间,教会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触类旁通,多角度研判,迅速建立思路。
由此可见,学生思维灵活性得到提升后,把握住问题的整体,牢牢抓住其中一项条件求突破,就可充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题目便迎刃而解。
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思维品质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和精细地检查,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教学中,可以将引导学生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作为批判性思维品质的重点,培养学生剖析自己的思维、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学生不断回顾学习中运用的基本方法、技巧和技能,它们的运用合理吗?效果好不好?还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犯过什么错误、有过哪些弯路、是什么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可在教学中注重营造各种各样的质疑机会,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并大胆提出,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要保护学生的求异欲望,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充分鼓励并及时引导。可尝试如下的一些措施:
1.错误演示法
可根据尝误原理,教师在教学中故意解错题目,或对自己思考失败后如何纠正并正确解题的过程进行演示,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可以给学生打“预防针”,减少今后出错的可能。
2.自评互评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时开展学生作业、试卷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性问题单独讲解,并及时向学生反馈总的评价结果。
3.学习小组法
成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经常开展共同研讨。教师、学习小组可以通过黑板报、墙报等形式互动,及时沟通信息、反馈问题、参与评价。
4.加强考评法
注重对学生思维批判性的考评,多采用判断题、选择题、最简便方法解题等题型,增加批判性思维的考评题量,尽可能将学生从死做题中解放出来,提升解题的效益。
5.求异思维法
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面对学生中的求异的思想、不同的解法、不同的观点,应该加以鼓励,同时也必须给予及时引导,既要不拘泥于故有模式,又避免为求异而求异,从而陷入“牛角尖”。还要指导学生批判地对待老师授课内容、教材和参考答案,要有从教材中发现问题的胆量和决心。
五、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创造性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改变在学生心目中古板、严厉的印象,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要注意感
情的投入,要善于用关切的眼神、形象的动作、和蔼的话语、热情的赞扬,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既有情又有趣、严肃与活泼相结合的良好学习气氛,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在交流互动中增长知识,在关心鼓舞下努力尝试,从而不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带动学习的自觉性。
2.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活动。这样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地学习。
3.加强教学的个性化
个性化主张因材施教,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引导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检测和评价,及时自我纠正,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倾向,要尊重他、信任他、欣赏他。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为学生策略多样化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还要允许学生经历一定过程来学习数学,如在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要求,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分层次来达到。
要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当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有一个考量,首先判断他出现的错误是不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是共性的问题,那肯定要大家一起来进行处理,如果是个别的问题,可课后单独和这个孩子一起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