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公共意识教育方式
现阶段,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公共意识方面的教育,导致一些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滑坡。联系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针对实际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不理想的学生社会公德,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加强重视和培养。笔者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探究:
一、培养学生对“公共意识”的认识
公共意识的概念最初是指一个公民必须具备公共精神,关心公共事务,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私事,更要关注社会利益。
公共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为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建构有利于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需要在个人心理上培育和锻造包容万物、自强不息、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这是个人精神生命从有限向无限的生成与延伸过程。而其内涵中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公共精神,则可以为在认知、改造、建构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身的健全人格,在追求自由发展中展开自己的生命旅程,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提供不可或缺的导向与价值支撑。
二、培养学生公共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初中生的思想好似是一扇半张开半封闭的门。良好的引导会使他们健康成长,积极上进。学生的公共意识从长远来讲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1.立足于学校教育
从课堂学习中培养。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教室内。学生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公共意识培养。虽然各种知识学习是重要的,但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过程。
从具体的教学方面培养。老师课堂上讲课,如果有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学生听课,老师就不能熟视无睹,应该借此机会教育学生: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学生应该热爱和关心这个大家庭。告诉学生随意破坏课堂纪律就是不讲公德,就是没有公共意识的表现。老师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无理取闹,而停止继续教学。我们要及时引导,善于沟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自己的思想和素质,同时,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老师的人格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班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容不能局限于知识学习,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班集体的活动是学生公共意识进一步的强化培养。如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会,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不仅是展示学生个人的思想素质,也是体现一个班集体的风貌和整个年级凝聚力的机会,更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赛场上同学们的奋力拼搏,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加油者的呐喊声,都为学生的公共意识添加了许多新鲜的内容,让他们明白要“赢得光荣,输得光彩”。
2.扎根于家庭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孩子在家不听话,发脾气,任性,实际上也是没有公共意识的表现。
应经常提醒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不要把一些不良习惯带到家里。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利用有利场合,恰当引导。如有时需要排队等候(买票、参观等),应该关照孩子,要耐心,有序;进饭店就餐,应该安静就餐;家里有客人拜访时,要热情招待。许多例子,就是要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有意培养孩子的公共意识,使之成为无意识的好习惯。
3.着眼于社会教育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最终都汇合于社会。社会是检验公共意识的唯一场所。从楼中到社区,从省市到国家,要利用学生周围的具体情境大力进行教育。如乘公交车、地铁时,主动给年老体弱的人让座;在乘自动扶梯时要靠右站立。如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就是优秀的教育素材,需要一大批的具有公共意识的人员参加服务。不仅仅是各地志愿者,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许多国家大事的胜利完成,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公民的公共意识正在加强。我们要抛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个体私人意识,不做袖手旁观的“看客”和“麻木不仁”的局外人。
学生是好动且能变的主体,在个性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提倡以不影响公共道德、行为规范、社会文明为前提的公共意识,如果孩子能够从小在思想上具备公共意识,长大能用行动实践公共意识,那么我们的文明程度就会更高。提高公共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公共意识教育的田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我们坚信,只要每一个人都具有关注社会的公共意识,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例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有效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