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功能的发展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项目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美德、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格包括价值取向的社会性、自我定位的公民性、活动方式的创新性等层面,其中活动方式的创新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型人格。人格是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精神活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与能力,是个体内在的综合素质的外部显现。创新型人格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伦理、创新能力等方面。创新型人格的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育创新、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是发挥创新教育功能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功能?本文拟就此作一探析。
一、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创新教育精神、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素养是形成和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自主而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具有营造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能力,建立起开放、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有助于学生求新求异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研究,这对完成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合理性及实效性均有益处。教师应掌握了解学生的方法、增强对学生个性、潜能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有条件进一步发展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还要具备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创新教育,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总体上是基本符合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素质的,但也必须承认为数不少的教师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能够与时俱进,还是简单地把自己理解成党和国家政策的传声筒,而不是将自己看做学生精神成长的训练师。不少教师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等基本问题懒得思考,将具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讲得枯燥乏味、支离破碎。因此,要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解放思想,要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要将活的马克思主义讲活。第二步是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培训,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大部分教师学习和掌握创新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第三步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创新教育
[收稿日期] 2014-06-03;[修回日期] 2014-06-24
[基金项目] 商洛学院科研项目(07sky007,07sky008);商洛学院教改项目(13jyjx141);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3A001)
[作者简介] 张秦中(1963-),女,陕西合阳人,商洛学院五级科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龙强(1971-),男,湖北荆州人,陕西商洛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商洛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有机融合的操作程序。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创新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两种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如果能够相互结合、协同作用,就更能发挥育人功能和人才开发功能。
二、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创新教育元素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目前是05方案规定的四本书、五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本教材四门课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动态——形势与政策”。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是社会创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解释中国的现象和改造中国的现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生长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
创新的本质就是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将不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变换为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善于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根本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更多更好的中国梦的前提。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所淘汰。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元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社会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中就蕴涵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中也蕴涵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思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于中国精神的章节就包括创新的时代精神的论述。同时在大学生素质的论述中也蕴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整部教材从1840年开始展开,贯穿着“保守
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创新导致进步、进步就能胜利”的思想。清政府中的保守势力扼杀戊戌变法最终导致政府垮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先进的中国人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后进行实践创新,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后来一些教条主义者墨守成规,不能够依据中国实际进行创新,最终导致中国革命的受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步力量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中国的局面柳暗花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教材也可以直接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没有理论创新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也不会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构成的完整体系。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可以理解为在日新月异、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动态过程。在这门课程中蕴涵大量创新教育元素,如每年的诺贝尔奖、每年的科技进步、每年的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
上述散放在五门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元素必须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以整体的力量去实现创新教育功能。可以从整体上制定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创新教育实施纲要》,统筹安排创新教育的内容和节奏。将散放在五门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元素整合为一个专题“马克思主义创新观”。
该专题可以包括如下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中华、和谐世界的中国精神;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创新素质;当代世界的最新创新动态。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生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化,取得很多优秀成果。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几个大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与本人优势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所谓最优化,就是在给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竞争、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信念、提高能力、养成习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三大认同,即强化大学生对中央政权、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理想的认同;强化对普遍真理、普遍规则、普遍价值的认同。二是培养三大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参与实践、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养成三大习惯,即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理性行动的习惯;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习惯;守信、守德、守法的习惯。
从认识上解决“以学生为本”并不困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难度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普遍偏低,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定见。我院左晓民教授、王思怀教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的主体多维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国内学者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运用起来困难重重,老师们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寻找到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面回应大堂课的现实。许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宜100多人的大堂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找到适合于任课老师、适合于学生特点、适合于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逻辑起点。只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参与互教自育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向体系化、人
本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趋势。
通过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一套便于教师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Mutual-teaching and Self-educating)。该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主体精神巧妙耦合,将各类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互教自育”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师积极性为主的专题式教学、以案例说理的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将其简化为便于师生操作的流程,即五环五步。
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五环:
第一环:听,听老师讲课、听新闻联播、听学术报告、听同学发言、听家长嘱托;
第二环:看,看经典影视作品、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社会发展新变化、看社会前进中的新问题;
第三环:讲,学生讲演、学生讲课、学生辩论、学生谈体会、课堂发言。
第四环:唱,唱国际歌、唱国歌、唱国内外经典歌曲、唱励志歌曲、唱校歌。
第五环:行,搞调研、写论文、做志愿者、学雷锋、勤工俭学。
教师的教学进度分为五步:
第一步:分,以8到10人为一组将大班分组,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专题,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每组分配大致相同工作量的任务;
第二步:导,教师要对各小组长进行辅导,把其培养成小老师,由其对组员再进行工作辅导;
第三步:选,各小组在内部对其成员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推选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准备参加大班评比;
第四步:赛,选择活动场所进行正规比赛;
第五步:评,学生分别给组长的组织能力打分,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给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学生的最终评价。
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行大班教学,规模从70-300左右不等,一般以120人左右居多。采用这种大堂课教学的主要理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教室也不够。大堂课教学的效果总的说来不尽人意。近年来各高校 “大力提倡运用启发、点拨、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提倡综合、归纳、渗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考试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起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作用。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是: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充实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践之以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5]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堂课适合于情感教育教学而不适合于理论教育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大趋势应当是统分结合,即大班互动与小班辅导相结合。可以这样讲,如何突破大堂课教学瓶颈是摆在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道创新课题。基本思路是首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减少相互重合的内容,将教材体系转换为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整合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一体化基础上进行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的对比实验。最后在基本不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均工作量与课程体系基本信息量的基础上减少培养方案的授课时数,普遍回归小班教学。
参考文献:
[1] 林桂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育:教师素质是关键[J].理论探索,2011(19):56-57.
[2] 习近平.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D].科技日报,2013,10(23).
[3] 陈红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10):206-207.
[4] 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