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也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标准》中将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分为两级:一级,能看图识字,能在指认物品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二级,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各个版本的英语教材对阅读内容和阅读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先锋英语》。北师大版《先锋英语》第六册第八单元中,阅读板块有短文、图文小故事、表格式日志、叙述式日记、游戏图表、天气预报、图片与对话连线、根据图片选择句子等内容。这些阅读内容可以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承载信息的媒体是文字或符号,从左到右成一行,连接每一行就成了一条连续直线。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们承载信息的媒体不止文字或符号,还有图像甚至音响,而且这些媒体是多维分布的,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根据文本的连续性与否,北师大版《先锋英语》第六册中的小短文、叙述式日记属于连续性文本,图文小故事、表格式日志、游戏图片、天气预报、图片句子连线、选择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英语阅读中的比例特别大。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既能够很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提取信息,又能够保持良好的兴趣,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支架式”教学是以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不断填补信息差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种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五个环节,下面以北师大版《先锋英语》第六册第八单元中阅读内容为例展开说明。
一、搭脚手架,衔接课堂
搭脚手架可以为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设置环境,提供便利,具体来说就是设计读前活动,复习旧知,提高学生兴趣,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本课阅读内容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既可以是一天的计划,也可以是简单的日记。鉴于学生前一单元学习的内容与日记有关,所以笔者把本课内容作为一个当天的简单日记来处理,并配有生动的图片,以此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为复习已有知识,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阅读内容作好铺垫,笔者通过游戏、提问等环节,在阅读前搭脚手架,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以本课内容为例:首先,以演唱歌曲Tick, tock, time这种欢快活泼的方式作为热身,开始课堂教学,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力,又复习了有关时间的表达方式。其次,通过游戏“猜一猜图中人物在做什么事情”,让学生根据图片1的线索,猜测人物所做事情,以此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最后,采取文体对比的方法(图1),引出本课阅读内容。通过对已学的两个不同文体(Diary of a week)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阅读的内容为Diary of a day。
二、创设情境,进入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是课堂教学问题化。教师要善于寓问题于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答问题,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思维的方法、探索的程序。以本课内容为例:让学生明确了文本内容为Diary of a day后,接下来,笔者首先通过问题支架向学生发问:Which day’s diary? How do you know? How many things to do on this day? How do you know? 其次,再提出Who’s diary?的疑问,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外的图片获取信息。最后,让学生观察图片2,提出What does Lucy do on Friday?的疑问。通过这些问题,学生逐步进入到文本情境之中,从整体到细节对文本内容都有了初步了解和猜测,为下一步更加深入地获取文本信息打下了基础。
三、独立探索,培养新知
独立探索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自我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接受信息并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以本课内容为例:在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支持。如,看图2,判断哪些事情是Lucy这一天记在日记里的。通过这个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做的事情。教师还可以选择时间或事情。如,What time does Lucy go to the bank? What does Lucy do at 6:15? 通过问题支架,提供阅读策略,帮助学生通过关注事情或时间更好地获取文本的信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文中判断对错的练习,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本内容。
四、协作学习,提高效率
协作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协作,还包括生生之间的合作。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之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小组同伴间对所学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以本
课内容为例:学生独自完成判断对错之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一个小组内,有的学生说:I find Lucy visits the doctor at 9:15, but it says at 9:30,他的思路是先找事情,再看时间。还有的学生说:I find the time is 9:30, but I can’t find 9:30 in the text,他是先找时间,再找事情。通过互相交流做题心得,以及如何获取信息的方式,学生就会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与思路,同时也会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还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可以完成对一个人来说相对较难的活动。以本课内容为例:在完全理解了文本信息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更高层次的活动练习,以小组合作,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可以布置如下任务:将Lucy的日志讲给大家听,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Lucy’s busy Friday;小组帮助Lucy写一篇diary;本周六小组成员一起外出游玩,计划一天的详细安排。这些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效果评价,及时检测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的评价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课程中教师会随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小组活动中,每个成员的分工不同,在小组展示活动中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另外,练习题也是一种检测学生对于文本信息的掌握情况的手段。
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理解、获取文本信息。“支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慢慢撤掉支架,使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英语学习策略的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英语阅读中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怎样促进师幼间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