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科学
数学是中国人民擅长的学科,但近几个世纪却未能保持这种优势。如果说,中国传统数学在明末清初与由欧洲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古典数学(几何学、借根方代数、笔算算术等)勉强比了个平手的话,其实几乎同时已经和笛卡儿、牛顿的变量数学相形见绌,以后差距越拉越大。两次鸦片战争使得国门再开,恭亲王奕沂“震于西人术数之学”,知道“盖以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1〕,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买舰造船派人赴欧学习海军兵工,表面看来大同小异,可政制不改科学不兴,虽然李善兰、华蘅芳等奋起追赶西方数学,但已无力回天。于是徐光启%彼方之材质”,入传统数学的“型模”,以及“度数旁通十事”(将数学应用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十个领域)等宏愿,历史地落到本世纪初派出的留学生群体身上。
甲午、庚子之役败北,更加激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决心,早期东渡日本的学人,忙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前后,因学制改革,出国之前得以从新式学堂和预备学校打下起码的科学基础,加之公费留学主要限学理工农医等科,在这支队伍中培育了未来中国科学挑大梁的人材。1914年爆发列强争霸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科学和技术的伟力令人叹为观止,留美学生隔岸观火,他们多么想抓住这一次历史机遇,于是有1915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其前身是任鸿努、胡明复、赵元任等人创立的“科学社”(1914年6月)》宗旨是“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并创办《科学》月刊,“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作为中国科学社社员,都明确“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职志。
中国科学社成立之时有社员35人,其中数学专业的有胡明复、姜立夫两位博士研究生。两年后社员发展到270人,数学专业占10人。1922年时有社员503入,数学和物理科占29人。1930年社员达1005人,数学科为40人,在总共20个学科中居第13位。按这个亡率,当1935年社员为1500人时,数学科当约60人.人数虽不多,素质却很高,事实上,胡、姜二位正是中国最早的数学博士,其他也大多是留学回国的数学教授。
蔡元培是中国科学社的“特社员”,对社务有相当的影响。他出任北京大学时认为“大学宗旨,凡治哲学文学应用科学者,都要从纯粹科学入手。治纯粹科学者,都要从数学入手。”《科学〉〉创刊号(1915年1月)就刊登胡明复撰写的《算学于科学中的地位》,两者互相呼应。所以刊物一开始便积极介绍数学知识,如《平面数学》(陈茂康,卷一〉、《近世纯粹几何学》(胡明复,卷一),《代数学之基本定理》(何运煌,卷二,分3期)、《形学歧义》(姜立夫,卷二,首次介绍射影几何学),《四进量数》(叶进柏,卷三,讲四元数),《世界最大悬赏之数学问题及尤拉氏之特别法》(周达,卷四,即费马猜想,最近英国-les宣布获证),《最小二乘式》(李协,卷四、五、六多期刊登),《Cesaro氏之球三角公式》(埔庆来,卷八),《里克提方程之有限解法》(周达),《配列论中之数定理》(靳荣禄),《同行函数中之Gordan定理》(曾昭安,卷九>,《近五十年来之算学现状——倚数论》(严济慈,卷十二)、《单值函数之数性质》(袁久祉,这两篇都讲复变函数),《数论》(吕竹人,卷十五起多期连载)、《机遇数学问题之一:可数的概率》(褚一飞),《整函数之性质》(李国平,卷十六),《四色问题》(柯召,卷十八),《行列式中之根本恒等式浅释》(徐献瑜,卷十九),《变换》(美国数学会前主席奥斯古德在北大的讲座,卷廿一),«整数30之一性质》(樊t載),直到《什么是拓扑学》,(陈省身,卷廿九),《几何学之演进》(孙泽廉,卷卅二)……大多出于名家手笔。
中国传统数学主要是应用数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科学》保持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而且视野更加高远宽广。一开始就有《用数》(赵元任,卷一),《债息算法》(杜襟宇,卷三,利用级数),《矿业赢率算法》,《科学管理法在中国的应用》(杨铨,卷四,介绍泰罗制的定量实例),《应用图表概说》,《(铁道〉四线运转》(曾世英,卷六)《日本列车时刻表编制》(卷七),《军力集中之算学解说》(钱昌祚,卷十,介绍兰彻斯特方程),《算学整理天文之成绩》(何鲁),《经济学中的算术学派》(唐庆增,卷十一,介绍数理经济学),《算学在社会科学上之应用》(黄新铎,卷十六),《列线图介绍》(即图算),直到《数学与战争》(张孝礼,卷廿五),《谈谈运筹科学及其在交通运输问题中的应用》(周华章,卷卅三)……无不引进新说,开启新知。
中国具有近代专业水平的数学刊物始于北平高师、北京大学、武昌高师分别在1918、1919、1920年创办的三种《数理杂志》(季刊或半年刊>u〕,都比《科学》迟出,至于容量和视界,发刊密度和延续时间都不好比拟,因为它们的生存期一般不过几年。所以中国科学社提供的这块阵地成了数学界同仁稍试锋芒之所,例如所谓“平面几何三大问题”尤以不限尺规的三等分角问题,便是早期的一个热点,从卷五饶立之的《等分角曲线》起,有顾世楫、王士游、赵国华、朱士宾等的多篇文章,以及郭永怀、马亦椿的译作,到卷十六还有力一湖的《平面几何三大问题又一解法》。李俨《三角公式之几何证法》(卷四),王季同《独立变数之转焕与级数之互求》(卷五),都是1911年以前的成果,《科学》为它们提供面世的机会。而周达《极大极小术补例》(卷四)、《造整术之一题》(卷九),何鲁《两一元顺列多项式之简捷乘法》、虞明礼《文字方程式之新解法》(卷十)、何衍璿《平面图形在其面上之运动》、黄际遇«Gudermaim函数之研究》(卷十二)、艾伟和褚一飞分别关于统计学中组距和相关度的文章(卷十四)也都是工余研究高等数学的心得。1893年毕业于山东文会馆的王饧恩(后任齐鲁大学天算系主任)发表的《绘图日食算法》、《绘图月掩星算法》(卷十三),竟引起国际天文学会注意,请他入会,授予数理硕士学位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学青年华罗庚以《Sturm定理之研究》(卷十四,1929年底)、《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卷十五,1930年底)跃上中国数坛•当他被清华大学破格接纳之时,又在1931年中连续在《科学》上发表了《T_MH(:c>}函数之研究》、《积分学上之一定理》、《三角学上和角公式之推广与探讨》、《一种新函数》、《n度空间有心二次超越曲线之共轭直径》等文,进一步显示了他的实力。
19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数学渐成气候的关键时期,虽然前述胡明复、姜立夫以及陈建功(1921,函数论)、俞大维(19沾,点集拓扑)、苏步青(1927,仿射微分几何)在此之前已在国外取得重要成果,但其他学术带头人如江泽涵(1930,拓扑学)、曾远荣(1932,泛函分析)、胡坤升(1932,变分法)、曾炯之(1933,代数学)、熊庆来(1933,亚纯函数)、许宝驿(1935,数理统计)等则都在这段时间获得重大突破。1931年清华大学首招数学研究生(陈省身和吴大任),浙江大学C在陈建功和苏步青领导下)首开数学讨论班。而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最杰出数学家陈省身和华罗庚,他们在清华大学的导师分别是孙鏞(光远)和杨克纯(武之),都是回国不久的年轻教授,中国科学社的新社员。联想到华罗庚这时一连串的际遇也多与中国科学社有关,例如他关于苏家驹“解法”的文章,自序曾得《科学》“编辑员”之“暗示”,我们査该刊知,1930年8月以前的数学编辑是艾伟,继任者是姜立夫,该是这二人之一。华罗庚读书和供职的金坛中学,前后校长唐培经、王维克也是中国科学社社员,唐又先到清华大学任教,系主任熊庆来、理学院长吴有训更是中国科学社的骨干。他们都关心《科学》,相信《科学》取稿的判断,因此华罗庚在《科学》上的表现,无疑是他被以中国科学社为核心的科学共同体认同的一个充分条件。至于陈省身,他后来也是《科学》的一位顾问,抗战胜利后还兼任过该刊编辑.
中国科学社还为数学界提供另一讲坛,就是它每年举行的学术年会。起初因总社员及数学科社员不多,不能分为专业组作报告,只能讲些大家都能听懂的题目,如1920年何鲁在会上作《中学算学教授选材问题》v《论一应率及一回率》报告,茅以升讲《西洋圆周率略史》,以后的几次年会常有钱宝琮的数学史报告,如《中国数码字之起源》等。1929年在燕京大学召开年会时,因为参会者有姜立夫、熊庆来、何鲁、何衍增等行家,遂由孙餹作了专业性很强的两篇微分几何学论文报告,1930年在青岛年会上又有孙睫的两篇微分几何论文,及高均的组合分析、张鸿基的偏微分方程论文报告,标志着中国数学发展新阶段的开始。陈省身对此评价很高,后来曾回忆述及,说孙鏞-当时是中国发表数学研究论文的唯一的数学家”。
还在1920年代,随着一些专业学会(如地孚、生物、化学……)的成立,中国科学社就积极支持成立中国数学会,并试图成立数理化研究所。例如为纪念胡明复而命名的明复图书馆,以及由社员周达C字美权)捐赠的美权图书室(他所赠中外数学刊物23种1475本,数学图书900余册均藏于此处>都是必要的物质基础。另据统计,到1932年,全国有国立大学15所,省立大学19所,私立大学36所,其中设有数学系或数理系的共32所,专兼职教师约150余人其中约一半以上的系主任都是中国科学社的积极分子。有了这些条件,数学会终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中国算学学会,为国内算学家顾养吾(澄)、熊迪之(庆来)、胡软复、朱公谨(言钧〉等所发起组织,国内各大学算学教授参加者……定七月二十五日起假徐家汇交通大学举行成立大会”。“又讯,廿六日上午宣读论文后,下午续开董事、理事、评议联席会议,讨论教育部编译馆交议数学译名事宜,并议定发行会刊、杂志,及加入万国数学会之数学教育委员会等事”,《科学》上这两条消息为何将顾澄列为第一?因为胡明复早逝,姜立夫正在国外,熊庆来回国不久,北大冯祖荀不愿担任公职,而顾澄年资较长(1882年生,江南格致书院毕业,清末任教京师大学堂>,他并推动胡敦复(明复之兄〉出面筹组,具体注册等事务全由顾操办,又是会议东道主(顾当时任交通大学教授)的缘故。
又据《科学》刊登的另一文《中国数学会概况》,成立大会有33人,一年后会员发展到70余人。数学会宗旨是“谋数学之进步及其普及”》会址“暂借上海中国科学社之明复图书馆为会所”》董事9人,“胡敦复、顾澄、何鲁、冯祖荀、周美权、秦汾、郑之蕃、黄际遇、王仁辅”|理事11人,“熊庆来、朱言钧、范会国、段子燮、孙光远、陈建功、江泽涵、曾昭安、魏嗣銮、苏步青、何衍揮”(朱、范为常务理事)》评议21人,为钱宝琮等。刊物二种,《数学杂志》“重在学理的介绍,用中文发表,推何鲁、顾澄、钱宝琮、傅种孙、段子燮、魏嗣銮、汤彦颐、蒋绍基、陈怀书、刘正经、张镇谦、武崇林、褚一飞为编辑”》《中国数学会学报》“专载有创造性之论文,用英、法、德、意等国文字发表,以谋与国际沟通,推苏步青、熊庆来、朱言钧、孙光远、江泽涵、曾昭安、刘俊贤为编辑,并推苏步青为总编辑,华罗庚为助理编辑”。“本会力谋与国际专家或同性质之团体接触联络以通声气,而促吾国数学之进步”。成立大会上有4人宣读论文•钱宝琮、华罗庚、陈建功、范会国。他们之中只有陈建功未曾在《科学》上发表过文章。至此,中国数学界已经凝聚了自己的核心和发表园地,中国科学社和《科学》往昔不得已的“越俎代庖”可以告一段落了。事实上该年《科学》在编辑方针上也作了重大调整,鉴于各种专业学会纷纷成立(按I在数、理、化、天、地、生各科中,数学会是成立最迟的一种〉,学报陆续出版,《科学》将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少登过于专深的论文,多发深入浅出之作等等。
然而,以数学会区区70余人之力来承担各种经常活动还是有所不逮的,例如上述两种数学会专门刊物,由于经费和战乱等原因,到1949年为止,都不过出了6期而已再就年会为言,在这一时期一共也只开过4次。中国科学社的年会早成惯例,社员又在各学会中任主要职务,遂发动各学会与它举行联合年会,1936年数学会的第二次年会就在这种情况下于北京召开,宣读了14篇论文,是江泽涵、申又枨、程毓淮、赵淞、周易群、傅种孙、徐贤修、庄圻泰、许宝於、曾远荣、华罗庚、汤谏其、陈鸿远等人的成杲,水平很高。抗战爆发,大学和研究机构内迁,中国科学社的年会被迫中断,1937年的第22届年会延至1040年才在昆明召开,由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为东道主,又邀集天文、数学、物理、植物、农学会举行联合年会,宣读数学论文35篇。这时还因顾澄在汪伪机构任“教育部次长”,国民党当局遂撤销数学会(原由顾经手),立案,所以在西南联大成U新中国数学会,由姜立夫任会长,胡敦复任主席,第三次年会实际上在七个地方分开举行,共发表63篇论文。1944年中国科学社三十周年纪念,又一次举行联合年会,如成都大会上有周伯壎、吴大任、陈§1、钱宝琮报告,昆明大会的“数学组”由“中国新数学会”主办,“第一日,代数及几何”,报告者程毓淮、孙本旺、严志达、华罗庚、江泽涵,“第二日,分析与应用数学”,报告人庄圻泰、许宝驿、钟开莱、徐利治、华罗庚^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南京的中央研宄院正式成立了数学研究所,由姜立夫和陈省身(1946年回国,实际主持〉负责,吸收一批年青数学家深造,研究水平又上一个台阶,所以1948年中国科学社发起的联合年会,在北京有13篇数学论文报告,而在南京则多达21篇,报告人是陈杰,陈省身、孙以丰、周鸿经、贺饧璋、项黼宸、徐利治、胡世桢、马良、周毓麟、廖山涛、刘世泽、闵嗣鹤、白正国、申又枨、苏步青、段学复、王宪钟、王寿仁、杨忠道、叶彦谦,这些论文提要都发表在《科学》卷卅上。据统计,到1949年,中国数学界的创作性论文产出量是652篇,由《中国数学会学报》刊载的仅34篇,多数投往国外刊物,其余的就由《科学》及各大学的学报发表了,所以中国科学社的讲坛和园地对于数学家而言绝非可有可无的。
为了奖掖后进,中国科学社吸收各方面赞助》设立了好几种研究奖金,其中“高(君韦〉女士纪念奖金”(1929〜1941年间>每年轮流奖给一名基础学科(数、理、化、地、生)优秀征文,在1934、1939年两度轮到数学,首轮获奖者是武汉大学数学系学生李森林(现湖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二轮获奖者是闵嗣鹤(时任西南联大助教>和王宪钟(时为西南联大学生),他们日后都成为著名数学家。评奖委员有姜立夫、熊庆来、江泽涵等,事实证明评判是很具眼力的。这些应征的优秀论文都在《科学》全文发表,事前事后又广为宣传,在数学教育和研究方面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鼓励大学本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这不仅在以往没有先例,即使以后很长时间也没有其他机构注意承袭,可谓独树一帜了(按:地质机构设有研究奖金,也奖给大学生,但只限地学一科>中国科学社另一件无量功德是对于数学史研究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思想与方法和古希腊数学迥异,而两者的代表作《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实堪分庭抗礼,前者的机械化算法体系和后者的公理化演绎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交替领取风骚tlin»近几百年欧风东渐,世人言必称希朦,国人不免数典忘祖。《科学》别开生面,卷二以《某君(按,指李俨>来书论著述中国算学史事》为题,首次透露法国耶稣会士万海依(JesuitePereVanHee即赫师慎)及日本林_一对中国数学史的工作感兴趣,以及山上义夫助史密斯()用英文著述后又自撰《数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的事,李君对他们“欲有所补助,故拟即译英文寄往”。卷三就刊登李俨的这篇协作稿,《中国算学史余录》,还有茅以升的《中国圆周率略史》。卷四有留美社员陈藩(矿业学生〉的《哥仑比亚大学师范馆中国算学书目表》,并发现其中有满文历算书11册。卷五刊载《李r所藏中国算书目录》,到卷十八,共计续登过11次,共53页,真是洋洋大观,唤起读者共同重视发掘和保存中国古代数学遗产。卷十三又常载李俨的《征求中国算学书启事》,愿向拥有者购、借、抄、录各种罕见算书,甚至包括碑、志等各种载体中隐含的数学史料,这些都还只是作为研究的基础。以后直至1947年李俨在《科学》发表《三十年来之中国数学史研究》,可以看到不断有重要研究论文经由«科学〉〉揭载,如《中囯算书中之周率研究》(钱宝琮,卷八),到卷十二《对数的发明及其东来》(李俨,分三期登)、《三角术及三角函数表之东来》、《明清算家之割圆术研究》(李俨)、《九章箅术盈不足术流传欧洲考》(钱宝琮),多文已涉及东西方数学交流问题。卷十三《中算家的级数论》(李俨),卷十四《周髀算经考》、《孙子算经考》、《夏侯阳算经考》(钱宝琮),卷十五《中算家之方程论》 卷廿七《上古中算史》(李俨)、卷卅二《宋元算学丛考》(严敦杰》等,还有《中国算学的过去与现在》(陈省身),《三十年来之中国算学》(李仲珩),无一不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科学_>〉刊豎的外国数学中知识*不少,防前已述及的文章以外,如《几何学史略》(何运煌,卷一),《琉球之结绳与文字》(李俨,卷四。按:当时观点琉球自古是中国藩属,尚不列为“外国”),《西算余史》(吕谌,卷五),《大算学家高士略传》(李国鼎,卷十二)、《亚培耳和他的数学底研究》(赖恒信,卷十四)、《五十年来数理学在法国之概况》(范会国,卷十五),《非欧几何学一百年之回顾》(胡鎔译,卷十五),直到解放初期的《苏联数学介绍》(关肇直,卷卅二>、《近代法国数学》(周绍濂译),都是很有功力的文章》中国科学社早将“审定名词”作为自已的宗旨之一,卷二有《名词讨论会纟?起》一文,称“名词,传播思想之器也,则居今而言输入科学,舍审定名词末由达”,由周铭发表《划一G词办法管见》提出“征集”一“讨论”一“公决”的程序,“社内外同人讨论见教者,无任欢迎”。
1918年7月,学术界在中国科学社推动下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数学名词由胡明复、姜立夫负责,每年集会商讨,从卷十(19如年)起陆续在《科学》上刊布,取英、法、德、意、日、中文对照的方式列表,到卷十六(1932年)为止,依次登载了普通算术、代数、代数解析、微积分、函数论、初等几何、平面三角、球面三角、解析几何、二次曲线、二次曲面、投影几何、代数几何、代数曲线曲面、微分几何、超越曲线曲面、高等几何学、非欧几何学、多元几何学名词(术语)等等。中国数学会成立伊始,“受教育部及国立编译馆请托”将这项工作郑重地接受过来,推举胡敦复、陈建功、顾澄、畔庆来、朱公谨、姜立夫、郑之蕃、王士枢、曾昭安、江泽涵、钱宝琼、孙光远、何衍琦、何鲁、段子燮组成审查委员会,从9月5日至9日,在科学社華权同书室对上述“数学名词”“作最后一次之决定,以便公布”。到1938年,《箅学名词汇编》正式出版,中国科学社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为此不懈努力,可谓善始善终。
《科学》及时报道国际数学界动态,1928年登有《国际算学会议》,介绍此会历史及当年在意大利举行第七届大会情况。以后两届(每四年一届)更涉及中国数学家与会的经过。来华讲学的外国数学窄的活动,自然成为《科学》的专题,如1921年的罗素,“法围前总理潘勒韦(PainleYe)和秘书波雷尔()”(均为著名数学家),30年代的奥斯古德()、维纳(-lner),哈达玛(rd)等等。据称,维纳离华去奥斯陆参加1936年的数学大会,是“由清华大学派出”的,这可说是《科学》所记的一段历史佳话(见卷廿一)。
中国科学让设有改良科学教育委员会,姜立夫是委员之一,“以从事调查各中等学校的科学设备、教材书緒,随时为之辅导加以改进”,如1926年在清华大学举办暑期中等学校科学教育讲演会,1935年寒假在北]K大学由冯祖荀、赵进义、熊庆来主持研究中学数学教学法,以及《科学》刊登的《治算学方法》(何鲁,卷四)、《中等教育算学通论》(朱文鑫,卷五)等。
中国科学社一直是一个民间科学团体,它竟能在中国舁学界(当然包括数学界)发挥如此显著的作用,这是值得深思的。
任鸿隽指出,“提倡科学,发展科学,本来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可是在反动而又愚昧的政府统治下,对于人民的利益照例是漠不关心的,对于学术思想这种看来是不关重要的事情,尤其难望得到重视。因此,这个发展科学的任务,便落到少数学子芨社会人士的肩膀上了”n43。这自然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础:“他们看到当时欧美各国实力的强大,都是应用科学发明的结果,而且科学思想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的学术、思想、行为方面,都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在现今世界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ns)历史证明,单纯试图“科学教国”,此路不通;但如果没有科学开启民智,没有一部分这样的实干(包括传播)家对科学事业的执着精神,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建设也是搞不成的。早在“五四*之前就由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月'利来扛起科学这面旗帜,其历史作用不应低估。
中国科学社“开始组织时,是以英国的皇家学会为楷模的。即:除了介绍科学之外,它着重实行科学研究,并为民众公益事业服务。”〔18〕这需要物质条件,“主要是社所与经费”,历六年之久,才从北洋政府得到两栋楼房,分别为研究所、博物馆、图书馆、编辑部、办事处。经费一开始就靠入股(入社费),1918年发起五万元基金募集运动,两届教育总长蔡元培、范源濂(都是社员)亲为撰写募集启事,“众擎并举,沿门托钵”。1923年起江苏省政府月拨二千元,1927年南京政府拨给公债票四十万元,到1937年以后成为废纸,但在一段时期内总算维持了各种机构的运转和扩大了事业。它还自组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股本达二十万元,虽不以营利为目的,却对于科学社的出版和仪器事业起了支柱作用,一直坚持到解放后.很显然,象中国数学会一类学术团体,不可能具备这样的经济和物质实体,因而需要它给予某些支持或方便。
中国科学社的组织比较严密,“吸收普通社员极为慎重”,“凡研究科学或从事科学事业,赞同本社宗旨,得社员二人之介绍,经理事会之选决者,为本社普通社员”,到1949年,一共是3776人。而据任鸿隽依1945年教育部统计,全国“科学教授亦不过五千人”,加上其他部门,“故我国科学家的总数,必不满一万人”,》可见中国科学社社员居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这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一开始它就采取了“分股”(即分学科组)的方式,使社员在这样的综合科学团体中便于联络同行,并成为以后各种专门学会的基础。换句话说,中国科学社是一个强有力的高水平的知识密集群体,是中国科学共同体的中坚。
中国科学社精心办好《科学》月刊,其创刊号“例言”称:“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会必有报,以发表其学术研究之进步与新理之发明。故各国学界期刊,实最近之学术发达史而当世学者所赖以交通智识者也”。尽管“同人方在求学时代,发明创造,虽病未能;转输贩运,未遑多让”,这正是该刊初期的特点。同时又有更高远的目标:“他日学问进步,蔚为发表新知创作机关,是同人所希望者也”》我们从前面引述的《科学》所刊大量数学文章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发展轨迹.中国科学社的跨学科性还决定着《科学》的跨学科性,这又非常类似于当今自然辩证法类和百科知识类刊物,联想到“老三论”、“新三论”以及混—论、分形理论等等几乎都是这类刊物首先译介,则《科学》的先行者精神当更易为我们理解。至于《科学》的民主办刊、专家评审、学术评奖等方针也可资借镜,让华罗庚等新人脱颖而出更表明编辑的慧眼•中国科荦社集中着科学家的优秀品质,特别是钊劲和科学精神,一件事不办则已,办就要办好,长期坚持下去。例如《科学》的若干任“编辑部长”(主编)杨铨(杏佛)、赵元任、王琎(季梁)、刘咸(重熙),张孟闻等,都是兢兢业业,推陈出新。尤其是胡明复,他为了集体的事业,任劳任怨,善于理财,不顾小家,牺牲了个人的数学研究,换得群体在科学上的成功°〕。他并非编辑部常任人员,可是从创刊到逝世的12年中,前12卷的《科学》竟由他一手标点(按I《科学》在中国期刊中首先采用左起横排和新式标点符号)^钱宝琮回忆:“在英时亦有科学社之组织……及回国,各自星散……后竟乃解散,乃加入本社。其根本原因全在缺乏如明复理事一类人物”(卷十二第11期>。确实,团体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余论)
今年是中国科学社成立80周年暨中国数学会成立60周年。1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为《科学》创刊80周年题词:“传播科学,提高国力”。勉励它再造辉煌。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人民特别是科技人员发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同月中国数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60周年年会在京召开,会员总数已达3万余入,包括一部分资深的中学数学教师,这个数目是成立时的1千倍,或相当于往昔中国科学社社员数的8倍。理事长杨乐和秘书长李忠指出:“中国数学会第一阶段的十四年历史充分说明了创业之艰难,同时看到老一辈数学家为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第二阶段即文革前的十七年,“是中国数学走向独立与成熟的时期”,数学会的刊物增为3种,至少有450位数学家主要在国内发表了约ISOO篇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六、七年,“是我国近代数学发展的最佳阶段,”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项目近40项(含文革前的几项),占各学科获奖项目总数的10%,而研究经费仅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1.3%。
一等奖获得者是华罗庚、吴文晚、陈景润、王元、潘承洞、廖山涛、陆家羲,二等奖有苏步青、冯康、杨乐、张广厚、廖山涛、谷超豪、李大潜、俞文蚍、陈恕行、钟家庆、关肇直、宋健、于景元、冯德兴、张恭庆、姜伯驹、丁夏畦、陈贵强、罗佩珠,丁伟岳,马志明、严玄安。还有廖山涛、吴文俊、张苹庆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奖。中国数学正在走向世界,留美的田刚(1958年生,南京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获得美国Waterman奖(美国囯家科学基金会给予青年研究者最显赫的荣誉,每年仅一人),夏志宏(1962年生,南京大学天文学学士)获第一届Blu-menthal奖(四年一次,每次一人),他解决了100年前Painleve(即本文前面提到《科学》介绍曾来华讲学的•潘勒韦”,真是有趣的巧合1)等众多杰出数学家一直企图解决的一个N体问题。1980年以来,中国数学家在国外出版的专著达100余本,近年在国外较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的数学论文达350篇/年。近7年来中国高中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有4年取得总分第一,3年取得总分第二。1986年中国数学会与台湾数学家们作为统一的整体加入了国际数学联盟(IMU),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MC)上不断作出重要的学术报告,当前正在为申办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作出新的动力,挑战与希望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