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中的追问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活动进程中,师生之间不仅存在着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情感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提问。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间的对话,而追问是提问的一种延伸和扩展,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和实施。通过适度的追问,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又可以引发幼儿再次思考,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并有效促进幼儿的再思考。因此,教师应有效把握教学活动中的追问策略。本文尝试对小班数学活动中教师追问的作用和方法进行梳理,并探究数学教学各环节中可以追问的内容。
一、数学活动中追问的作用
(一)激发欲望
数学活动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易分散,适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恰当的追问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维持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可用追问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例如,导入环节中的追问可为后面的操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操作环节中的追问可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自己的操作行为,而评价环节中的追问可以让幼儿对之前的操作过程进行小结提升。
(二)明确规则
数学活动是一种有具体操作规则的思维活动,教师虽然是活动的组织者,但更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的合作者。小班幼儿较为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在活动中介绍操作规则时,小班幼儿不易较快记住。这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追问来帮助幼儿明确概念的形成,还原概念产生的过程,让幼儿在学习数学概念时不觉得枯燥乏味,并能积极主动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知识以及简单的数学概念。
(三)促进思考
数学活动中的思维不仅有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而且有严谨理性的证明过程,在数学活动中运用追问可使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我们发现,幼儿在操作中经常会出现按照老师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的现象。为了使幼儿能真正了解、掌握活动内容,教师用追问的方法促使幼儿重新思考操作过程,从而促进幼儿学会思考,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追问了解幼儿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数学活动中追问的方法
(一)学会倾听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经常会强调幼儿的倾听能力,倾听不仅是幼儿倾听教师的语言,作为教师,同样也要学会倾听幼儿的声音,而教师追问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倾听幼儿的过程。在倾听中找到突破点,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式氛围。教师倾听幼儿是怎样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再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自己的理解进行追问,从而形成更完善、更全新的理解,提升和增加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学会等待
为了让追问更有价值,教师在追问时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尤其是对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比较直观也相对较慢,当教师追问时,可能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及时跟上。这时,教师需要预留给孩子一定的时间,便于孩子进行充分思考,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数学活动中追问的内容
(一)导入环节中的追问
导入环节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帮助幼儿明确活动规则,为幼儿的动手操作做好准备,而导入环节中的追问更是为后续的操作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如“娃娃玩球”活动中,当示范的幼儿在底版上帮助娃娃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后,教师出示了大小皮球排序卡,并说道:“娃娃们今天想玩踢球的游戏,你们看这些皮球一样大吗?我们怎么给它们发皮球呢?”有的幼儿说:“一人发一个。”教师立即追问:“小娃娃发什么样的球?大娃娃发什么样的球?”从而引导幼儿说出“小娃娃发小球,大娃娃发大球”的规则。活动的关键是怎样比大小。为了帮助幼儿解决这一问题,在导入活动中,当一个孩子找到并说出最小的娃娃时,教师立即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了解到,虽然幼儿能找到最小的娃娃,但他们并不明确自己为什么这样认为。于是,教师拿起第二小的娃娃追问:“这个娃娃我看也挺小的呀,它为什么不是最小的呢?”孩子有些着急地说:“你拿的娃娃大一些。”教师再次问到:“你怎么知道这个娃娃大一些呢?我觉得它也很小啊!”孩子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时,有个孩子说:“老师,你比一比,背靠背比一比。”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激发了孩子们联想到用“背靠背比一比”的方法来比大小,而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幼儿,这为幼儿在今后进行长短、大小排序时都能运用此种方法去比较物体大小、长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操作环节中的追问
现代心理学认为: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加上语言表达的帮助,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材料,通过反复地摆弄和探索来发展其数学能力。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让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那么,幼儿在操作材料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认为,幼儿在操作材料时,教师要观察幼儿操作的方法和过程,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追问,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思路,从而真正了解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活动“它们需要什么”中,我们的活动目标是能对相关联的物体进行匹配,理解物体之间的联系。当幼儿在操作中将不同的食物放在了不同的小动物面前时,教师问:“小动物喜欢吃什么?”在幼儿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又问:“你为什么把小鱼放在小猫的盘子里?”通过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观察到幼儿是否能正确地给小动物匹配食物,以及幼儿是否能理解动物和食物的内在联系。幼儿在操作材料时,由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他们会出现不同的操作情况。这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做出相应的追问,以促进不同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又如,在活动“到小兔家做客”中,教师通过追问“每个小动物希望分到什么颜色的点心”来帮助幼儿理解按颜色分类的操作规则。当幼儿分错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来帮助幼儿检查自己的分类方法,如:“你是按什么来分的?”“这盘点心是什么颜色的?都是黄色吗?”对于不受形状干扰坚持按颜色分类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追问了解幼儿的想法,如:“你把什么样的点心放在一起呢?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操作环节中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追问,可以引发幼儿积极地思考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发展其数学能力。
(三)评价环节中的追问
数学活动中的评价环节是教师组织幼儿回顾学习过程、交流操作结果、梳理和提升学习经验、对问题形成共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幼儿对相关数学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了解到幼儿在操作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再及时提出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在集体交流中,教师的追问可以让幼儿发现自己之前操作中的问题,并进行小结提升。
例如,教师在准备活动“缺的是哪一块”时,认为幼儿在分辨正反方面可能会存在困难,而在关注细节上应该没问题,因为幼儿之前有相关的拼图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全班只有1名幼儿关注到了细节,而多数幼儿觉得将图形放在正确的位置就可以了,并未关注到细节部分。于是,教师在评价中问道:“你们谁愿意教教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找出图形来补图的呢?”一名幼儿说:“要根据形状的不同来补图。”我又问:“找到了相同形状的图形后,可是这个图形的两面都有图案,我应该将哪面朝上呢?”幼儿说:“先看洞洞是什么形状的,再看补块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再放图形。”教师根据幼儿的提议将补块放在了底版上,但颜色的细节并不十分吻合,教师故意问:“我放得对吗?”孩子点头说:“对了。”此时他们尚未发现图案上的细节,于是我又问:“这辆汽车是什么颜色的呀?它的轮子又是什么颜色的呢?”幼儿答:“汽车是红色的,轮子是黑色的。”我根据幼儿所说的指着补块上的红色问:“这个红色怎么到地上去了呢?这辆汽车是不是坏了呀?”这样一说,眼尖的孩子就发现了问题,一名幼儿立即指着图说:“没有坏,你把红颜色的补块放到汽车上面。”看着孩子们着急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了细节问题。于是,我让幼儿各自检查自己的操作底版,独立去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调整。通过活动,幼儿们不仅在形状、图案方面能够保持一致,而且在细节上也能做到考虑仔细、正确摆放。教师通过在评价中进行追问,和大家共同讨论问题,能够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从而达到纠错、小结、提升的目的,实现了评价的意义。
追问作为提问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有效保证,对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通过优化选择后,对幼儿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可帮助幼儿建构清晰、简洁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作者:吴艳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2016年7期
下一篇: 落实新课改精神,演绎快乐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