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的常态问题与改进方法

发布时间:2016-09-24 16:11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导和应用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围绕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清晰认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于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促其全面发展。本文围绕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常态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改善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以供教育同行参考交流,共促进步。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常态问题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旧以知识和题目的讲解为主,上课不管学生基础如何,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听懂,先用较短的时间把知识点讲完,然后就是大量做习题。用满堂灌的形式,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每次数学课后都疲惫不堪,机械式地重复解题,成了地地道道的体力劳动者。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也极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应试教育痕迹明显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已实施素质教育,但到目前,考试仍旧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由于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存在,使得家长和学校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成败的唯一标准。作为主要科目的数学,自然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教学过程中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考什么就学什么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提倡给教育松绑,给学生减负,但应试教学之风依然大行其道。

 

  ()数学思维有待开发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但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然主张讲课必须围绕考试,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学,完全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开发。

 

初中数学教学的常态问题与改进方法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具体方法

 

  ()把握导入契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新课导入是新授课的必要环节,也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把握导入的契机,注意导入的激趣性、衔接性以及引导性,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设置悬疑问题导入、利用游戏活动导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用频率估计概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福利彩票为对象进行知识导入:生活中经常会有人买彩票、中彩票,虽然每张彩票仅售2元,却可能有着中5元、10元、几百几千元甚至上万、几百万元的机会。那么,中奖的频率高不高呢?机会大不大呢?”学生纷纷回答:不大,很小很小。此时,教师再继续问:机会确实比较小,那么具体有多少呢?”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即时抓住机会,引入新课,学生注意力被问题吸引,由此对新知的吸收度较高,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事半功倍。

 

  ()融入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思想不仅反映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在数学题目的解答中。对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巧妙的运用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以数学分类思想为例,实践中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先明确需讨论的对象及讨论对象的取值范围,再选择分类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并逐类讨论解决,最后归纳并作出结论。如解不等式(k-1)x>k2-1时,如果不进行分类区分,得出:x>k+1,此结果显然错误;因为既可以k-1>0,或k-1=0,也可以k-1<0。由此推导出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答案,所以必须分门别类,厘清思路,以便推导出正确解答:当k-1>0k>1时,则x> k+1;k-1=0k=1时,原不等式为0·x>0,不等式无解;k-1<0 k<1时,则x1时,x>k+1;k=1时,不等式无解;k<1时,x  ()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生成问题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便是不懂、不理解的知识和题目,也不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去解决。面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借助情境的创设,以提问来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意识,对教学颇有裨益。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先设问:什么情况下一元二次方程会有两个不同的解?”很多学生都会答出根的判别式>

 

  0”的情况下;此时,再引导学生回答:当根的判别式<0,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通过引导,很多学生心里已有答案,但对其正确性并不确定,此时再通过一组题目进行对比(判别式分别>0<0)让学生求解,经此一提,很多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一步求解,发现第二种情况是解不出答案来的,由此从侧面印证了其推理的正确性。

 

  ()逐层铺设疑问,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只有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带动其他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惑、在探索中激发求知欲。因此,的重点即在于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概率相关知识点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古代有一小国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都要在临刑前当众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纸条上分别写着,抽到签的立即斩首,抽到签则当众释放。有一次,国王因私欲决定处死一个大臣,于是勾结法官将两张纸条都写上字。如果你是这名囚臣,事先预料到了国王的阴谋,你会怎么做?”悬念的叠加,学生兴致盎然,教师再导入知识讲解,学生自然就会带着高涨的求知欲自发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需要认真的思考和逻辑思维的帮助,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同学的援助,数学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把简单的知识点自我消化,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和目标学习,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段长有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9

上一篇:论如何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下一篇:简议大学教学中提高高等数学趣味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