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思维的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承担着激活学生思维的重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盘活所有教学资源,用情境启迪学生思维,用操作支撑学生思维,用矛盾深化学生思维,用文化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而探索需要主动思维。现代社会,急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在思维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在教学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获得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效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上盘活教学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呢?
一、用情境启迪思维
部分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别出心裁地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
(1)情境有趣而不失数学味道。在乘法练习课上,可创设情境:3×4想开一场圣诞节化装舞会,想把自己打扮成别的样子。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纷纷帮3×4出主意。整个过程围绕着3×4的变身展开,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2)情境鲜活而不失教育价值。在“连加”教学中,引入里约奥运会,从吉祥物维尼休斯和汤姆进行飞碟射击比赛切入“连加”,邀请学生当裁判。裁判需了解比赛规则:射中得分。学生们争抢着要当裁判计算得分,此情境帮学生理解了连加的意义。
二、用操作支撑思维
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算理,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知识进行感悟、理解,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认识。在教学认识“11~20”时,教师利用小棒和计数器来锻炼学生的思维。
(1)在小棒操作中感受计数单位“十”。教师设置任务,让学生用10根小棒表示数字10,学生的方法各式各样。当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出用10根小棒捆成一捆时,学生亲自体验了10个一变成1个十的过程,学生对10的理解就会由“10”变成了“十”。当用小棒表示12时,学生自然就会借助“十”。通过操作,学生理解了计数单位“十”,为“数位”认识打下了思维基础。(2)在计数器操作中建立“数位”概念。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当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12时,自然会想1个十怎么表示,2个一怎么表示。学生已认定1捆小棒就是十位上的1个珠子,在学生的认识中12中的“1”已悄然变成了“十”。由用小棒表示12到在计数器上表示12,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抽象,“数位”概念得到初步建立。
三、用矛盾深化思维
用矛盾深化思维,就是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认知冲突就是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是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源泉。
(1)在冲突中认识新知。教学“解决问题”时,设置问题:“林场工人在运树苗,一共有70棵树苗,明明运了10棵,亮亮运了20棵,还剩多少棵?”学生有分步解决问题的基础,得出了几种解题办法。其中一种是:10+20=30,70-30=40,当老师要求把分步算式变成综合算式时,学生有些困惑,不禁讨论起来:“10+20之后怎么办?该把70放哪儿?”“应该把70放前面,是从70中去掉他们俩运走的!”“不行,70-10+20,就是先运走10棵,再运来20棵的意思!”……在一系列争论、冲突与矛盾中,小括号出现了。学生深深感到小括号真是有用,没它真不行。(2)在冲突中深化新知。教学“连加”时,可设置问题:“晶晶拿一些球练习投篮,先拿3个,又拿2个,再拿1个,一共拿来多少球?”学生用连加算出:3+2+1=6。“晶晶又拿来两大桶球,一桶有1个,另一桶有3个,现在晶晶一共有多少球?”学生纷纷回答:6+1+3=10。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连加算式中的部分、整体关系。学生发现:同样是6个球,刚才是整体,现在又是部分,到底是部分还是整体呢?这时,让学生再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发现:这6个球是部分还是整体不是绝对的,要看相对于谁来说。学生明白了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四、用文化拓展思维
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当数学文化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数学就会平易近人,学生就会理解和喜欢上数学。在课堂中,若能恰当地引入数学文化、多些文化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在“连加”教学中,可以这样渗透数学文化:由“连加”拓展到1+2+3+4+5+……+100,自然引出大数学家高斯,“这是高斯上小学时解决过的问题,用的方法和我们差不多”,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数学文化拥有的力量足可以激荡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挑战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五、结束语
数学教师应认真从每一节课做起,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通过“做”“悟”“思”,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学会生存,这是每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作者:严莉 来源:成才之路 2016年32期
上一篇:浅析数学教学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