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让学”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来考量教师的教。笔者的学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以“让学”的形式推动学生学的方式的改变,数学课堂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本文将就我校数学教学“让学”的课堂实践与思考进行阐述。
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想,这“剩下的教育”除了包括行为教养,应该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笔者实践我校“澄心”文化指导下的 “让学”课堂教学,主要在让思、让教、让理、让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图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尽可能保留这“剩下的教育” 。
一、 让思:多元思维,个性表达
“让学”的课堂教学提倡的让思,就是要求课堂给学生多留思考机会。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是教学不能只注重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结论;二是要让学生经过自身思考获得数学知识;三是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会对同样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理解体验;四是班级几十个学生学习中会出现多元化表达,体现各自学习个性。例如,《整数除以分数》中的一个整数除以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如何理解“4÷23就是求4个32是多少”必须让学生自我在操作中理解领悟。在大家集体备课后,我们是这样教学的:
出示例3:4米彩带,每23米剪一段,可以剪成多少段?
学生列算式4÷23。教师没有讲授,而是给学生安排学习机会。
师: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你们试试看,能不能想办法解决?实在没有办法,可以看看信封里给你提供的合作提示,再想办法。
合作提示上的内容是:
1. 说一说:23米表示什么意思?是多长?
2. 想一想:在4米中如何找到23米?
3. 分一分:在纸条上表示出4米和23米,描出平均分的结果。
4. 议一议:4÷23怎样算?
(生操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当充分给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机会和空间后,学生的方法可谓是精彩纷呈,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当时,课堂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生1:4÷2×3=6;
生2:4÷13÷2=6;
生3:(4×3)÷(23×3);
生4:123÷23表示12个13除以2个13;
生5:4÷(1÷32);
生6:画图、平分线段表示除法过程;
生7:2米里有3个23米,4米里有6个23米;
生8:a÷cb=a÷(c÷b)=a÷c×b=a×bc=4×32;
生9:a÷cb=a÷(1÷bc)=a÷1×bc=a×bc=4×32;……
在多达十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比较:这么多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写成4×32。到底为什么是4×32呢?教再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从图上看懂,1米能分成1.5段,即32段,4米能分成4个32段,也就是4×32=6(段)。
这就是说,学生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经过了全班大组交流,比较思考,再经过了归纳概括思考,以及与线段图示的对应思考。有了这四个方面的充分思考,课堂上出现如此极富个性的多彩表达,显示了课堂的“澄心”境界,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习才算成功,才能确保学生真正进入切实理解的掌握状态。
二、 让教:角色互换,学乐教中
所谓“让教”,就是指课堂上由学生临时充当教者,把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让学生去尝试完成,让学生体验当“小先生”角色。由学生来引导、观察、分析,由学生找错、讲评,由学生拓展、点拨。这时课堂出现了角色互换,教师退居为协助者、旁观者和学习参与者的地位。
在复习课和练习课上,我经常鼓励和要求孩子当“先生”:① 自己弄清楚相应数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给同座听;② 从所做过的习题中,选出自己觉得容易出错的典型题目,并且分为基础题、变式题和综合题;③ 自己提出问题,疑难让大家分辨讨论;④ 对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创编习题,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筛选,在课上练习这些来自学生自编的题目。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都非常高兴自己的题目能被选上,出题和提问的热情非常高。让儿童充当“小先生”的过程,不但满足了其改变角色的心理需求,产生快乐自豪的情绪体验,更是把他们推向了学习主体的地位,自然地产生“我要学数学”的主动状态体验。为减轻孩子们负担,我一般只要求每种题型各准备一道,但班上有不少能力强的孩子,能把做过的题目进行一些改编,会整理出很多很好的易错题,这为班级的课堂教学增添了练习资源,也使得改编人享受自己编改的题目上升为班级练习内容的荣耀,对数学学习变得越发积极起来。
有时,为了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我经常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给大家讲解题目。大家在一起讨论、分工,了解出题者的意图,主要练习什么知识点,这些内容还可以怎样拓展。每个成员都必须发言,各司其职。这可以避免只让能力强的来讲解,使得大家都有轮流当小老师的机会。每当此时,孩子们都非常重视展现机会,乐在其中:小组活动中有的讲解、有的板书、有的读题,还有的提问、反馈,小老师表现得非常厉害,会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起来问答发言。
一般来说,儿童被老师点名可能觉得没什么,被同学点名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样都是学生,为什么我会被同伴问倒?”这样的心理效应,促使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明显提高。“让学课堂”的让教方式,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的快乐,使得班上不少内向的孩子得到了明显的锻炼,渐渐变得乐于沟通、善于交流起来。
三、 让理:归纳整理,整合结构
让理,是指在单元复习中,教师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单元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知识梳理,寻求各部分内在联系,建立知识有机的体系架构。这是因为,复习课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往往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使得累积知识变得模糊、零碎、无序,甚至处于一种紊乱、沉寂的不活跃状态,这就是遗忘的发生。每个单元结束以后,我们要把单元知识梳理过程放给学生,引导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采用表格、提纲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自主整理。这种归纳梳理,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自觉地回忆旧知,进行选择、排序、定位,寻找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需要他们经过分析比较,把所学的知识组织成块,按自己的认知习惯和水平,组合成数学知识结构。
经过独立思考后的复习建构,将使知识保持得更加长久。学生通过自主的归纳梳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复习表达中的明晰化。同时,这也让学生逐渐掌握归纳梳理这一学习方法,学会数学思考和知识整理。这样课堂复习教学,再通过自主交流,可以收到互相取长补短、优化方法、促进认知的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分数乘除法”单元复习中,我班学生就能自己编写单元学习知识提要思维导图。
① 在形式上,有的画成树枝状的,有的画成放射状的,有的列成表格式的,不少还涂上了艳丽醒目的色彩。
② 在栏目上,有的用“分数乘除大家庭”“倒数乐园”和“分数乘法和除法一家亲”等人文化栏目划分知识块。
③ 在顺序上,有的把整个单元各个部分的意义、计算法则、例题、线段图、易错点一一罗列。
④ 在内容上,有的把分数乘法分为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等于1的分数乘法;把分数除法分为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等于分数的整数除以整数等。虽然不一定与教材安排相同,但是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和思绪,关键是他得思考,形成结构。学生把整理知识当成自我杰作的展示过程。
当然,学生的知识整理有的显得零碎、散乱,这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导和提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叙述,边板书,边疏理,尽可能用最简练的语言、符号或图画进行归纳,将学生回顾总结的杂乱知识点连接起来,这是异中求同;同时也对比各知识点的不同,做出明晰的区分,这是同中求异。
让儿童自我进行知识梳理,实质上是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精细化的思考过程,也是分类学习方法的一种体现,我们可以实现知识再现时“一拎一大串”。在教师的提炼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再尝试二次整理。再次整理中,他们可能逐渐掌握梳理的要点和实质,做到准确、简练、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掌握当前知识,与形成长远学习能力所必需的“一石二鸟”。
四、 让问:鼓励质疑,深层思考
“让学”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不但让其学习、吸收知识,还得让其提出问题,表达疑惑。这既是尊重学生的需要,也是促进他们更扎实学习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说,用“让问”推动“让学”的落实。教者如果不让问,并不表明班级学生学习中没有问题,只不过是问题被掩盖着。而且,在让学生提出疑问中,我们可以倡导班级文化,形成鼓励质疑问难、较劲顶针的求真风气,培养学生克服“思维浅表化” “学习惰性化”的弊端,促进形成深度思考、追根溯源的笃实学风。
比如,当笔者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时,我提问学生:“关于这一单元的学习,还有没有疑问?”有一位学生针对教材上练习中的一道题,提出了自己很有价值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
“小明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了一个立体图形 。下面是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这道题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侧面看到的图形?我觉得它没必要告诉我们。因为不管有没有侧面图,都是体积为4立方厘米。”果真如此,很多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学生围绕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到侧面图的题型特征讨论。由学生提问、质疑教材而引发的思考,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高涨,加深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我校“澄心课堂”倡导“让学”理念,老师们实践应用中创造更多“让学”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同时,我认为“让学”的另一层深意是“让学”不但是让学生学,还得让教者学。海德格尔曾说:“教师对他的材料比那些前来学习的人对他们的材料更加没有把握。”是的,数学教师要永远处于对数学教学及其材料“没有把握”的状态,永远处于一种“让自己学”的积极钻研状态,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才可能创造精彩的教学课堂。
作者:余志远 来源:教育界·中旬 2016年9期
上一篇:数学课堂应充分运用主体性教学
下一篇:问题意识:撬开数学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