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数学论文

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23-12-09 15:09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而富有个性、且充满生活气息的過程,数学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关键词:充足时间自主探索快乐获取新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而富有个性、且充满生活气息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充分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快乐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关键。


  一、注重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素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有丰富的显示背景。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十分巧妙地挖掘数学生活化的因素,利用多媒体教学,出示这样一个画面: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颗小石子,一圈一圈波纹漾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同心圆,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学习圆的知识的乐趣,也能感受到圆的曲线美,让他们在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起探究圆的知识的欲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注重知识形成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独立学习。它表现为“我能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空间。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根本无法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倾听、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交流的前提,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倾听时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当与自己的看法发生冲突时,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互助、协作。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学生各自的观察、思考,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观察习惯、思维方式进行的,受环境和条件的约束。这样获得的信息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是很可能显得粗疏或片面。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团结、互助。


  三、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鼓励性能让学生更大胆,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9+4”的计算方法时,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数法,有的想到了“凑十法”,甚至还有的学生想出用“10+4-1”的方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我都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在评价中,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都应予以表扬并奖一面红旗,如讲得有道理、与众不同的就奖一颗红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表扬后进步就更大了。


  四、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


  在数学课堂的是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尽量讲得少些,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勇于猜想,勇于创新,自己验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如果简单只让学生死记公式并去解决问题的话,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只注重结果,却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提供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获得一定数学能力和知识体验。因此,理想的数学课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更需要教师适时的智慧的引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要张弛有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自己学习,有效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这也是新课程下理想数学课堂的追寻。


  作者简介:李雪玲(1973.02-),女,汉族,河南省陕县人,本科,三门峡市第一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上一篇:数学建模获奖与大学数学类课程教学融合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