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思考
相关合集:特殊教育论文
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思维创造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尤其是老师在特殊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注重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开展,指导时通过选取特教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来进行教学指导,并指导学生用语文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地开拓创新,从而促进其更健康的成长。
一、当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些老师为了过分追求教学成果,再加上其可能自身专业知识不是很充沛,导致对教学目标不能准确把握,授课没有重点,讲解知识少且浮夸,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把握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那么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抓不住学习重点,对身心造成的压力会更大。
(二)对学生指导不够
语文课堂上,老师只注重自己讲解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解答,导致二者缺其一,未能够把探究式教学真正地与课堂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阻碍作用。
由于聋哑学生本身可能由于自身身体缺陷等原因,上课接受知识比较缓慢,那么教师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忽略了聋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况,从而对聋哑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自卑感,可能导致其学习热情下降,只能够机械地去背诵和记忆,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创新和创造性的突破,也就更没有办法提高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效率。
二、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发生的转变
(一)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思想发生的重大转变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科技的发展进步,教学思想也发生了极大转变,一定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掌握才能够实现自己梦想。因此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也发生改变。
(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主要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框架,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备课,对语文课程的指导也是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传达给学生,促使特教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利于其自我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特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和约束。
三、结合特教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课堂上实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素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
比如有的人喜欢回答问题,有的人只是默默无闻的学习,那么在教学课程中,就要对其擅长的科目进行较高强度的训练和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对思维固定模式的同学进行较低强度的训练,制定符合学生语文思维得到强化和拓展的课程项目。
四、增加生活实践加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展开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教学开展实践教学体验
枯燥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厌学的思想存在,学生都比较贪玩,如果在课堂教学时,通过组织与主题相关的游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首先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大的乐趣,通过游戏,可以保证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变得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画画技巧和方式,最后对其游戏进行总结和勾勒图画,从而通过玩耍达到教学目的。
(二)鼓励特教学生自主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自主创新型学习,是以学生的自我思想和自我表达为中心,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整地展现自己的想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备课,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也是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利于其自我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对其个性化发展形成了阻碍和打击。
比方传统教学就是,老师说房子是这样画的,花是这样画的,那么学生就不去思考,照着老师说的进行绘画,迫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维模式,不利于其自我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个性化发展也展现不出来,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课文知识进行了解和理解,达到多元化和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情境教学
比如学习春天的文章时,可以带领学生在春天的时候走到室外,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增加其阅历,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素材,有助于学生体会情境,能够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景象更加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力量,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了阳光和大地,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教学课程内容,增加其学习乐趣,感受学习带来的美好。
五、结语
对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来说,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的适当参与,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保证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身的全面协调性的学习,从而使特殊教学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特教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为其将来在社会生活生活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婷婷 来源:关爱明天 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