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究
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通过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抚育与关爱,心理健康问题随之而生。这与我国新课改要求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内容相矛盾。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封闭式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不稳定,使得他们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从而孤立自己,喜好独来独往。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心灵的港湾、情感的依靠,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对生活感到无助、失落,不爱与同学交流往来,期待真情真爱,渴望亲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及游戏,尤其是亲子活动。亲子活动的开展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手拉手,看着别的父母正在鼓励和安慰他们自己的孩子时,留守儿童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因此会形成不愿参加任何活动的心理。留守儿童在伤心难过或做错事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便没有心灵的“顶梁柱”,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自信,产了自卑。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然而,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得到弥补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残留守儿童的“定时炸弹”。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精心挑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再如,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为他们做备案,建立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跟踪调查。联系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直接联系他们的父母,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采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教育与引导,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阴影,让“留守儿童”享受被关爱的阳光,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合理、及时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慰问与引导。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首先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应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还可以开通“悄悄话”邮箱,通过“悄悄话”邮箱传授相关的知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可倾诉、无处可倾诉的痛处,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其次,教师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和行为有偏差时,应及时处理,防止学生的心灵重创加深,要防微杜渐。教师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应多运用鼓励性、赞美性、商量式的语言。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学生的情绪才可能稳定,学生才能积极配合工作,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最终才可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农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成长,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提高农村人民素质势在必行。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农村可以设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闲性的、乐器性的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生活在、玩耍在一个高文化、高素质的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园,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才能弥补家庭关怀的不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者整天忙于劳作,文化程度不高,无暇顾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正在青春期的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做事情欠考虑,自我保护意识低,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感染、左右,心灵比较脆弱,从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烟酗酒、泡吧游戏,容易被社会不良人士带坏。因此,学校应加大校风校纪的宣传力度,杜绝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未成人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大家共同携手为留守儿童铸造一个爱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游”,留守儿童已成为各大网络新闻媒体的焦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期待、渴望的眼神反复出现。这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父母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养家糊口进入城市务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积极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学校自古以来就承载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现实,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感,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 2017年4期
作者:钟媛媛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