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09 19:21

  [摘要]文章运用CitespaceV软件对CNKI中的2237篇以特殊教育教师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国内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基本情况、热点领域及知识基础。从而得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的发展阶段,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与深度都还有限。今后研究应当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理论层面的探讨;加强实证研究的深入;丰富研究的主题,从而逐渐形成特殊教育教师领域更加坚实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CitespaceV;特殊教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强。从1979年开始,到1983年国家提出要普及特殊儿童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更是把“特殊教育”作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特殊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中,特殊教育教师成为了保障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主体。从研究层面而言,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研究特殊教育教师问题,历经近40年的时间,研究成果稳步增长。然而,近些年为了进一步提升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水平、落实教育公平,国家提出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特殊教育教师就是瓶颈之一。这些问题亟需从研究层面探寻解决路径。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对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勾勒出其研究概貌,研究热点及知识基础,并指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检索的来源,以“特殊教育教师”为主题词,文献选定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8年,共检索导出完整文献2237篇。


  在文献处理方面,研究应用CitespaceV软件对文献信息进行数据导入和阈值设定:时间分区设定为1,共分19个时间区;节点类型设定为关键词(keyword);阈值赋值中c、cc、ccv值分别设定为3、3、20,即共现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次数大于3,关键词共现次数大于3,关键词间相似系数大于0.2。采用MinimumSpanningTree算法,其他采用系统默认的格式。通过数据处理,获得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可视化图谱。


  二、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年度发文量走势


  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年度发文量的变化是该领域研究是否受到学者关注的直接表征。总体来看,在近20年的时间里,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发文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8年是研究的萌芽期,每年发文量都不到一百篇;2009-2017年是研究的初步发展期,此阶段发文量呈现逐年快速递增的态势,直到2016年发文量出现峰值,多达329篇,是2009年的近3倍。(2009-2018年具体发文量见图1)


  width=324,height=163,dpi=110


  图1发文数量年份统计图


  (二)文献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论文主要刊发在《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以及《绥化学院学报》,2000-2018年间这三本期刊的刊载量分别共计500篇、862篇和207篇;其它主要的CSSCI来源期刊分别是:《外国教育研究》发文25篇,《教师教育研究》发文21篇,《全球教育展望》《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学报》分别发文11篇、15篇和9篇。(图2)


  width=325,height=151,dpi=110


  图2期刊分布统计图


  不论是发文数量还是影响力来讲,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1994年创刊、发行的《中国特殊教育》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研究最主要的论文刊发阵地,成为该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78.4%。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研究还是一股新兴的力量,但发展势头良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就研究机构的分布而言,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其中师范院校占据了八所,它们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主体力量。在这些机构中,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为107篇,它不仅占据重要地位,还是该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其中王雁教授发文量达到28篇。“核心作者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引领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凝聚其他力量形成核心作者群,以及对非核心人员的研究活动产生无形的影响等”。[1](机构发文量见表1)


  表1机构发文量统计表


  width=350,height=243,dpi=110


  三、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


  通过运用CitespaceV软件对导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频率和中心度高的关键词通常是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获得了特殊教育教师领域中心度较高且频率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见表2)


  表22000-2018年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width=352,height=243,dpi=110


  可见,特殊教育教师研究中特殊教育教师、学校、发展、学生、现状、随班就读、融合教育、专业化、师范生等关键词位居前位。


  (一)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热点


  1.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素养研究


  融合教育已是国际国内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设置的教育形式。融合教育对教师提出了独特的素养需求。很多学者都就此展开了研究。从内容上讲,研究的核心在探究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素养的结构及培育路径上。随着融合教育的逐渐普及,其存在的质量问题也日渐明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在融合教育中扮演着“融合者”的角色,肩负着“融合者”的使命。教师履行融合教育的能力直接影响融合教育的质量,甚至决定融合教育的成败。有学者从活动分析和系统分析法筛选出了专业素质结构的四个关键系统: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3]有学者通过广泛分析后提出随班就读教师核心素养的结构由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和获取支持能力四个因子构成。[4]还有学者从文献分析、与一般教师专业标准对照、向一线教师及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征求意见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得出随班就读教师在知识、技能、态度的13个核心素养条目。在技能领域加入“自我发展、反思能力”;在知识领域加入3项;在技能领域加入8项,[5]形成了对随班就读教师核心专业素养相对完整的认识。总体上,研究者都是在教师知识、技能、情感的通识维度下,探寻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的特性。明晰随班就读教师素养结构是思考其发展现状和提升策略的前提、基础。因此,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也是研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对于融合教育教师而言,融合教育中出现的诸多理论困惑与实践问题需要教师在专业发展的意识下主动去探索与解决,通过能动的实践,获取实践的智慧,提升专业水平。[6]可见,基于教师的实践场域开展行动学习、行动研究不仅是普通教师更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此外,就培训而言,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注意到必须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各种专业发展才能有效。构建以提升“自主性”为核心的在职培训模式,通过教师内在自然生长与外在接受教育训练两个方面,从而凸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4]


  从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对象而言,主要聚焦在师范生、幼儿园和体育领域的教师。师范生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为133,且在2003-2007年呈现集中趋势。师范生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主要后备力量,不论是聋、盲、哑教师还是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都应经历专门的师范教育,师范生对职业价值的认识、专业的认同、教学的效能感等都直接影响今后是否能胜任和继续从事此职业。特殊教育师范生在“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两个取向上的得分也都较低,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仍有很多不愿意从事特殊教育”。[7]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8]同时,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认同与学习投入、学习效能、教学效能感等都呈现正相关。可见,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幼儿园与体育这两个词在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5、81,这表明幼儿园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对融合教育建设具有根基作用;体育由于其学科的活动、运动特性,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相对突出,从价值的角度其对特殊儿童身心健康有益。现有的研究表明,特殊幼儿教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现实困境是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缺失。[9]这些问题亟需关注。此外,体育特殊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有学者提出他们扮演着五种角色:倡导者、教育者、信息传递者、支持者和资源协调者。[10]因为,特殊体育教师兼有残障学生的指导者和护理员的双重身份。除此之外,特殊体育教师还要通过合作、竞争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关怀意识,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与健全学生的关系等。


  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从研究来讲,态度、效能感、职业认同、心理健康、职业倦怠以及工作满意度等成为与特殊教育教师密联系的研究主题。首先,学者们主要从教师态度、效能感两个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体内在因素展开研究。关于态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小学教师、特殊学校教师、师范生。态度往往决定个体的行事方式,特殊教育教师对待自己职业的态度直接关系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作为学校场域中与特殊儿童直接接触的最重要主体之一,对特殊儿童的不同态度不仅会影响自身专业素养的发挥还对儿童成长产生极大影响。教师对特殊儿童尤其是残疾儿童的接纳态度如何能变得积极,教师如何改变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教师如何教学从而提高同伴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等既是现在研究的聚焦点也是未来有待继续探索的课题。教师效能感会对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高效能感的教师比低效能感的教师有更低水平的焦虑、更积极的态度并且能促进学生建立更强的自信心。[11]其次,心理健康一直是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主题。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导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高。然而,除了关注职业倦怠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密切相关。心理资本、职业认同等都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希望、乐观等心理资本能极显著地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倦怠水平。[12]心理资本可有效预防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我们可以以心理资本开发为抓手来预防教师职业倦怠。[13]职业认同往往决定特殊教育教师的精神状态、投入程度及从教意愿。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对其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4]职业认同感高的特教教师离职倾向显著低于职业认同感低的特教教师。[15]


  除了个体本身的因素外,学者们还就特殊教育教师与学校、学生、课堂、课程等话题展开了研究,这些关键词的出现频次都比较高。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的场域,会作用于教师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形塑教师的身份。学校文化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16]“通过文化,人类共享经过定义的意义系统,并且在一个特定领域实践行为,在其中人们似乎已经创造了相似的意义解释方式”[17]。因此,学校拥有什么样的意义解释方式对特殊学校的教师、随班就读教师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学校文化,“有利于构建特殊学校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合作文化。”[18]课堂是特殊教育教师生活的微型社会,是他们获得职业幸福的重要源泉地。有学者在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课堂进行大规模调查后提出要“构建有助于融合教育实践的多维课堂支持模式,课堂支持主要从技术性支持和社会性支持对教学实践产生作用。”[19]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支持进而对特殊教育教师产生多方面影响。


  3.特殊教育教师的宏观研究


  在此宏观主要指教育改革的背景、相关政策层面的研究。通过统计,中心度高的词有“改革”,出现频次为92,反映出教育改革情境下对特殊教育教师的重视及新的发展诉求;“政策”一词出现的频次为61,同样体现了从政策层面着手的研究对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的引领价值。


  有学者就试图“归纳《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研制的政策要点,最后提出了建构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想。”[20]还有学者通过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对比,反思我国的政策,提出要着重解决“由特殊教育教师短缺问题向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转化,实现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与严格教师标准的统一”。[21]


  很多学者指出随着全纳教育的推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加强教师教育改革,“由传统师范教育向新型教师教育转变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构建培养以全纳型教师为宗旨的教师教育体系,应当系统地考虑全纳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资格认定制度”。[22]有学者从教师教育的内部体系及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导致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提出“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两大阶段加快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并加强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等外部助力,是促进教师生成全纳素养的可行路径。”[23]此话题也已经成为“改革”这一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下的主要话题。


  (二)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是指在科学文献中引文和共被引的轨迹,能够凸显出该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被引文献组成了知识基础。表3中列出了被引频次排在前10名的关键文献。从发表的时间来看,核心文献发表的时间介于2000-2011年,高被引文献充分体现出前期研究成果的精髓,并为后续研究夯实了基础。从数据可见,影响力最大的文献是徐美贞在2004年发表于《中国特殊教育》上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SCL-90的量表调查得出,“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国内正常人的健康水平”[24]并主要从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聋盲培智等不同类型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丁勇(2005)把目光聚焦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教育问题,就2003年之前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对国内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的总趋势、目标和方向、培育的模式、培育的课程及特教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总结出“一体化、开放化、多元化和制度化”是当前特教教师资培育的必然趋势。[25]此文是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相对全面完整的研究,为后来研究特殊教育教师、教师教育提供了基础。此外,他还运用比较教育的方法,探讨了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和培养模式三个基本问题。[26]从而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具有启发与借鉴价值。从制度角度来讲,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保障门槛之一就是教师资格制度。顾定倩就日本、美国、台湾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不同标准入手,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教师资格制度及获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的路径,最后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重在处理好“义务教育教师与非义务教育教师的关系、特教师范专业与非特教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关系、特殊学校专业课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关系、特殊学校(班)教师与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的关系”。[27]他还以我国特殊教育的政策文本研究为基础,指出建构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背景、价值及基本内容框架(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18个领域)。[28]张悦歆(2004)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更快发展的重要途径。[29](见表3)


  表3文献共被引高频词统计表(Top10)


  width=350,height=464,dpi=110


  通过分析可见,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热点与知识基础具有很强的契合,进一步印证了其准确性。表中列出的作者,在特殊教育教师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展望


  总之,在对2000-2018年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分布特征、热点主题以及知识基础等作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可见,相对教师教育的研究而言,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的发展阶段,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与深度都还有限。在综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今后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理论层面的研究


  总体上,从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类型而言,实证研究相对多、理论思辨研究较少,从而导致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认识无法深入。理论是“系统的理性认识。是由观点、立论、推断等组成的学说、知识体系”。[30]“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31]从理论的解释中,我们能从中归纳出至少两点共同点:第一,理论必须要有概念,并由围绕概念的命题、观念构成;第二,理论是对事物发生、发展的缘由做出解释。基于此,并不是所有的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成果都能称之为理论,是否具备概念、观点是重要的标准。然而,只有理论研究的深入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特殊教育教师中的现象与实践问题,逐渐形成该领域特有的学术概念、范畴,发展理论。因为,依靠大脑的逻辑思考和综合分析去把握和揭示,关注事物内在的思辨理性、思辨逻辑,是探究事物本质和世界本原的最适切工具。[32]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不仅需要做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摸清现状,还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成果探究事物的本体、规律,为实践提供指引。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入


  虽然,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成果居多,然而其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的量化研究为主,却缺少系统的、有深度的量化与质性研究。“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验证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33]它能够给理论、理论研究提供证据、切实指导实践。“质性和量化研究的共性在于如何收集、分析经验证据,来合理严谨地论证对研究问题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或解释。”[33]纵观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成果可见,量化研究还是以对某一问题的“调查”为主,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这是有悖于量化研究旨在解释事物关系的研究指向的。作为实证研究的质性研究,“关注获得关于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34]”它是获取数据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量化研究的弥补。然而,在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中却鲜有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审视问题的系统研究。加强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如参与性观察、个案研究、话语分析法,对丰富与深挖特殊教育教师中特定的研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实践改进取向的行动研究对特殊教育教师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尤其是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真正深入实践,以实践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自我发展与实践改进的双向互动中获得完善。此类研究同样需要加强。


  (三)丰富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主题


  纵观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主题,我们发现:首先,现有的研究多是静态层面的研究,如知识与技能、观念与态度、心理健康等,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深入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特征和发展机制同样重要。其次,现有研究多关注孤立的、单方面的研究,对关系研究重视不足。从个体层面,虽然研究者们探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但深入分析教师素质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却还较少。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言,目前研究只是对其中某个因素或是几个零散因素开展研究,还没有深入挖掘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系统阐述。厘清各个影响因素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整体概貌,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视野应该更加广泛与深入。目前,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展开,尤其是心理学为其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每一个研究领域的深入,都必须经历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从而为研究的深入与创新开拓领地。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亦如此,这也必将是其深入发展的走向。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

下一篇:学校特殊教育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