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课文后练习中问题的 分类方式与教学运用

发布时间:2015-07-23 08:59

课文后练习是教科书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而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分类
  一是按问题的语言表达形式分类,有提问式、陈述式、讨论式。
  课文后的许多问题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呈现的。如《沙漠旅行》中“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学生可以扎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陈述式的问题即用陈述的语言显现问题。如四上《雾凇》中“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要点进行归纳。
  讨论式的问题就是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供他们讨论,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如《狼和鹿》中“讨论一下,句中加引号的词语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教师要抓住这种开放的表达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讨论,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是按问题的形式分类,有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的界定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只有—个。如《恐龙》中“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什么”、“为什么”、“以什么方式”之类的词作问题的开头语,为学生创造参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半开放性问题介于封闭与开放之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现成的,需要问题解决者自行探求,其答案或结论也是系列的。如《老师,您好》中“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通常不止—个。
  开放性问题的界定有时不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开放的,答案或结论不止—个。如《秋姑姑的信》中“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信上会说些什么呢?”教师还应考虑将开放性的问题升级,变开放性问题为综合性问题,从学科课堂教学到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进一步体现了多元元素,提升了问题解决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是按回答问题的方式分类,有叙述性问题、概括性问题、分析性问题、体会性问题。
  叙述性问题。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中“读课文,说说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并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叙述回答。叙述时要注意抓住重点,有具体内容,有条理,不能机械地照搬原文。
  概括性问题。如《水上飞机》中“联系课文,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然后加以概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分析性问题。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类问题往往涵盖面比较大,由于学生的智力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其对问题的解答。教师在教学中要变复杂性为简单化,精心设计一些辅助性的问题,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体会性问题。如《狼和鹿》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原文,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然后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将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说出来。
  四是按信息管理模式分类,有收集信息阶段的问题、组织信息阶段的问题、扩展信息阶段的问题。
  收集信息阶段的问题,又分为事实类问题、过程类问题。事实类问题,如一上《我叫“神舟号”》中“想一想,嫦娥姐姐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做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和多少”为开头回答这类问题。过程类问题,如《永远的战士》中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类问题一般是以“怎样”开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楚这类问题想知道的是某件事情是怎样开始的,怎样发展或者是怎样完成的。
  组织信息阶段的问题,有目标性问题、假设性问题。目标性问题寻求事情发生的原因,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中没有此类问题。假设性问题是假设性的,它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疑问。
  扩展信息阶段的问题,有臆想类问题、推测类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在于找出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方式出发,做出自己的判断,了解到不同难点的乐趣。
  二、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是课文后练习问题可以作为学生预习课文时的思考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是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用。教师可用课后问题,巧妙引出教学问题,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如三下《庐山的云雾》上课伊始,教师板书课题,说“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三是可以在整体感悟时用。有的课后问题是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的体现,上课时只要抓住这一问题,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既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又起到了提领皆顺的效果。如第十册《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后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教师可在教学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四是可以在突破重难点时用。有的问题是课文的重难点所在,教学时教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能切中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把握所学知识。
  五是可以在课堂讨论时用。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有的可以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问题 ,以此启发学生对重点语段、精彩语言进行揣摩,灵活巧妙地串起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是可以在说写训练时用。如《天鹅的故事》中“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课文,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引导借鉴,让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从而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概括和写作水平。
  七是可以在延伸拓展时用。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中“你还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再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交流。”教师可抓住课文问题,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自己动手、动脑收集资料,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使学习活动与学生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了解了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分类方式,并且备课时注意抓住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教学时灵活运用,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基于PCK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备课的方式

下一篇:高中历史“纵向衔接”教学需具备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