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的互动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强调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的明确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一、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拔尖,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依据,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能使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学习空间,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物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很多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全班同学的思维广度和理解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必须依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验,整理思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次说不清就再说一次,或其他人进行补充,直至真正理解和接受。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对各层次学生都有促进作用。
二、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一)在分组前设立“过渡期”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同学们习惯于老师的灌输教学方式,学生不会主动举手,教师从来都是点名,抽学号。要改变这种学习氛围,不是“一刀切”简单分几个学习小组就可以的。他们很可能依然不讨论,或只是围在一起说闲话。因此,在分组前笔者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过渡。过渡期的主要任务是树立学习榜样,建立自信,寻找学习动力,初步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具体操做如下:①认真批改作业,然后叫一两个做得好的学生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他们在全班评讲。笔者发现他们很乐意这样去做,因为非常“有面子”,让他们充满自信。其他同学也乐于听来自同伴的声音,同伴的成功给他们树立了榜样,让他们羡慕,并且无形之中会给他们一种压力——“原来我上课没有听懂的,他听懂了而且做得那么好,我也要努力啦!”这种自信、羡慕和压力其实都是学习的动力。②选一两种典型的错误,让做错的同学写出来或投影出来让全班点评。例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求一辆汽车在行驶一段时间后停下来的速度。总有同学把题目给的时间直接代入公式Vt=V0+at。展示错误是没“面子”的事,不是人人都愿意做。所以刚开始笔者会挑那些胆子大、成绩一般的男生。并且每次点评完都会说“很多同学都会这样错,这非常典型,感谢他的错误示范,有勇气在黑板写出来就比坐在下面的同学强,相信他下次不会再错。”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还会找机会让这个男生回答问题,并且引导他答对为止。③每次的测试卷都让学生评讲。我校的试卷答题卡全部是电脑扫描,笔者把每次的成绩都用Excel编辑好,分类汇总。每次选出前十名,提前一晚布置任务,让他们每人负责一到两题的讲解。刚开始,上来讲解的同学,口若悬河讲得很快,可是下面没有几个人明白,笔者告诉他在关键的地方要解释清楚,讲解的目的是让不懂的人听懂,并让下面的同学举手说清楚具体哪一步没有听懂,让讲解员再讲一次。也有一些同学虽然自己理解但语言不够精炼或表述错误。例如同学们常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应该说:由于惯性)。又如“因为力大,所以加速度大”等等。这些不严谨的说法均会给学生的推理带来不良的影响,笔者就会在旁边及时纠正或现场提问其他同学,这样说有没有问题?直到有一次杨某某上来,他有条不紊几乎完美地讲解了一道应用题,下面的同学频频点头,并赢得了全班的热烈掌声。
(二)全班范围内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1. 设定分组原则和分组方法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的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小组人数大致6人,基本上男女混合,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A层次两人,B层次两人,C层次两人),方便组内分层讨论。分组方法:第一步,选组长。让全班同学投票,每人选出10位成绩拔尖、乐于助人的同学。再按得票高低选出前10名定为组长。第二步,定副组长。老师再选10个A层次的学生作为副组长,让组长和副组长自由搭配。第三步,自由组合。按双方自愿原则,剩余同学与组长相互选择组成学习小组。在安排座位时则要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坐在一起。
2. 建立有序的小组合作讨论规则
笔者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独立思考。有思考才有发言权,理科更是如此。第二阶段是组内分层讨论。在这一阶段,每个小组内同种层次的同学可讨论,交换意见。第三阶段是跨层交流。低层次无法解决的问题向高层次请教。第四阶段是组内小结汇报成果,在这一阶段,小组内汇总讨论结果,并委派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展示本组的成果,这时全班同学认真倾听,如有异议,等该同学讲述完后方可举手。
3.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及内容
合作就是解决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万万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面对面团团坐,从上课合作讨论到下课,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在选择内容上,要注意有趣味性、可行性、可探究性和一定的开放性,而且内容一定要具体,目标要明确,过于宽泛就会没有实效,流于形式。
例如可给出例题:质量为0.5kg的物体自由下落,在下落的头两秒内重力的功率为多少?2秒末重力功率为多少?(g=10m/s2)通过这个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上台展示计算结果的同时还可以自己总结出P=W/t用于计算平均功率,P=Fv可用于计算瞬时功率,此时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P=Fv只能算瞬时功率吗?肯定有些组的同学用P=Fv(v代入头两秒内的平均速度)算第一问。这样不同的小组之间结论不同,思维发生碰撞,激起更加热烈的讨论,最终全班一致得出完整的结论。
4. 监督小组合作讨论过程
老师给出具体讨论题目后要先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讨论时,老师要走下讲台大概掌握各组的讨论情况,并督促个别懒散开小差的同学。有一次笔者让同学们讨论一个静电感应的问题,有两男生懒懒散散,见笔者走到身边才拿起练习本假装讨论。笔者故意站在他们身边不走,听他们讨论什么。他们说了两句后就实在装不下去了,因为他们连题目都没看,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他们就说“老师,太难了,我不会。”笔者问“哪里不会?”他们嬉皮笑脸地说“都不会。”于是笔者在班上严肃地批评了他们:“你们可以不会,但必须说清楚已经思考到哪一步,或者说是什么地方不会,我才能教你,其他同学才能跟你讨论,不能用敷衍的态度说都不会……”那次之后,就没人敢开小差了。
5. 适时介入小组成果汇报
当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汇报本组的成果时,教师要专心倾听并适时、适量引导。一般在以下情况教师要适当介入。第一种:发言人偏离正题或没有说清楚关键处、易错点。第二种:发言人停顿时间过长。教师要弄清原因,若是紧张、思路混乱,教师可设计几个阶梯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讨论恒定功率启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汽车受力分析,分别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F-f=ma和P=Fv,然后讨论公式中什么量不变,什么量变化,逐步推导出机车速度最大时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最大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启动过程的v-t图。第三种:出现冲突时。也就是不同的观点发生对立碰撞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如:在学习“正功和负功”时对“功的正负含义”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功的正负表示方向,有的学生认为功的正负表示大小,也有的学生认为功是标量没有正负,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物体温度为+5℃、-5℃;物体所带电量为+5C、-5C。其中正负号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分析、讨论,使原有观念中的错误充分暴露出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思维冲突,知道物理学中不同的物理量其正负号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别列举力做正功、负功的实例,然后讨论其特征。这样通过提示,学生就不难得出做功正、负的含义了。
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探究合作的指导者,是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让我们一起努力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完善,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下一篇:以科学评价促“学困生”转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