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学科化服务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和实行学科化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结合陕西省图书馆现行的参考咨询工作实践,提出了开展公共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操作思路。
论文关键词:学科馆员制度,学科化服务,公共图书馆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制度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又称联络馆员(Liaison Librarian)。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向现代图书馆服务转化的重要趋势,得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也开始受到国内不少公共图书馆的关注并尝试应用。
1.学科馆员与学科馆员制度
1.1 学科馆员的定义
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对学科馆员的定义是:受过专业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国内对学科馆员尚无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归纳的基本共识为: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知识背景,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
1.2 学科馆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一般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在学科馆员的设置上,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学科设置需要,结合图书馆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采用推荐遴选或竞争上岗等方式,确定专职或兼职学科馆员若干名。
在学科馆员的服务上,要熟悉本馆以及国内外对口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要负责试用和评介对口学科的电子资源,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要主动与对口学科院系资料室和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教师对该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并传达给图书馆有关部门,以使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更具针对性、适用性;还要向服务对象及时通告图书馆的新资源与新服务,收集院系教师与研究人员的科研基础信息,作为提供有针对性的学科信息服务的依据,并根据院系用户需要为对口院系教师、研究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
1.3 学科馆员的工作特点及要求
学科馆员的工作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性。学科馆员应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从事专业的学术研究,负责为对口专业提供学科文献信息服务;二是主动性。学科馆员应主动与需求用户建立联系,主动提供及时、准确、适用的学科性跟踪参考咨询服务。
2.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必要性
在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中,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决策型和科研型用户,他们委托的课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百科全书式的参考馆员由于缺少专业背景知识,不易渗入到咨询课题之中,难以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同时,以求知为目的的读者中,也有相当数量需要图书馆给予学科知识方面的帮助。因此,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到知识服务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各学科深入发展后读者面向图书馆提出的新的服务需求。
在当今各种载体文献骤增、网络信息资源庞杂浩繁、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以文献的查询和揭示为主体的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对各学科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加工,主动为读者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科化、深层次的研究型信息咨询服务,已成为参考咨询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数字环境下,用户所需求的“专业”信息服务,将不再是简单地检索和物理获取文献,而是帮助他们将学科知识内容从众多信息对象中挖掘出来,根据知识的特征和价值进行鉴别、关联、重组,以识别和创造新的知识,适应用户信息需求的专业性、个性化逐渐增强的特点。
2.2 可行性
2.2.1 首先,随着图书馆服务从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这里主要指省市一级的大中型公共图书馆)将深化服务、创新服务作为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服务层次、服务水准的重要任务。随着公共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的逐渐普遍化、大范围开架借阅服务的普遍化,部分图书馆已将RFID等智能化技术手段应用于传统借阅服务管理,从而解放出相当数量的优秀图书馆员,为拓展高层次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人员条件;
2.2.2 其次,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快速推进,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已与高校、科研图书馆并驾齐驱,同时,公共图书馆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及公共图书馆内部业务协作的深入发展,可利用的文献信息资源远远超过了本馆文献存藏,为施行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化服务提供了雄厚的文献信息保证。
3.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差异性
截至目前,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绝大部分是在高校图书馆实施的。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起步于高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推行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而在公共图书馆施行,则必须认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差异性,并针对这些差异在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3.1 首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主要在学校所设院系、专业方面。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馆宗旨完全适用于学科馆员的服务宗旨与服务要求。在已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许多都是以本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延伸发展方向作为学科馆员设立的依据,学科馆员制度成为高校图书馆面向教学科研定向专业化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向全社会,从求知性阅读需求、消遣性阅读需求到研究性阅读需求,范围十分广泛,各种需求之间又有交叉渗透,学科馆员的设立必须适应公共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具体状况,不能简单照搬。
3.2 其次,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用户主要是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图书馆不仅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全校各学科教学科研人员的基本情况,而且由于教职员工居住上的相对集中,图书馆学科馆员也较易和服务对象取得联系,实现服务对接。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涉及全社会,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必须进行学科馆员的合理设置,提高服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公共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的操作思路
当前,公共图书馆正处在以文献服务为主向以知识服务为主的转型过程中,知识信息的积累、筛选、加工、定向传播与应用,成为公共图书馆为科研、经济建设以及广大读者服务的基础任务和工作重心。采用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公共图书馆深化、优化服务的理想载体。
4.1 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配置的结构特点
鉴于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不同点,公共图书馆在考虑学科馆员配置结构时,一方面,要对应知识分类,如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所设部类,结合本馆馆员的学科专业背景、学科跟踪研究能力、学科文献分析能力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科馆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任务,为图书馆所承担决策信息服务、政府公开信息服务、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少年儿童阅读引导服务等特定任务配置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馆员,构建具有公共图书馆自身特点的学科馆员队伍。
以陕西省图书馆近年参考咨询工作的实践为例,编辑发送供省政府各部委厅局领导参阅的《决策参考》(内刊)、为陕西省委宣传部提供的《舆情信息》专报,为舆情中心完成指定课题,同时结合陕西省年度重点工作编辑热点专题资料,已成为从事参考咨询工作人员的重点任务;针对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特点,进行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编辑建立诸如“西安事变数据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秦腔秦韵专题数据库”、“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也已成为我馆将持续着力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施行学科馆员制度时,这些专项服务工作必然要由相应的学科馆员承担。
4.2 公共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内容特点
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基于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以用户需求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学科化服务按照学科开展工作,而不再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服务方式学科化、服务内容知识化,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度。学科化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研究性、学术性和知识性三方面。学科化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科资源建设、学科资源导航、学科咨询、课题查新、学科前沿跟踪等。
4.2.1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学科资源建设是学科化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因此,学科馆员必须全面参与学科资源建设,包括直接采选图书,选订报刊,对学科数字资源的采选提出意见,进行评估,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准确性、系统性、完整性、合理性,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4.2.2 加强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围绕重点学科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的有效方法,也是图书馆深层知识建设的重要举措。特色数据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任务与服务对象,依托地方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做好特色数据库的规划,与其相关的信息内容尽最大努力收全。特色数据库应该包括学科建设信息。文献类型力求全面,除传统图书、期刊要收全外,专利、标准、灰色文献等也要收集。
4.3 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方式特点
4.3.1 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学科化信息服务模式将成为学科馆员服务的首选模式。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面对面交流虽然仍很重要,但建立在网络平台之上的新型工作模式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有:电子邮件工作模式。其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匿名性,附带服务内容脚本,便于提供专业化的深层服务;网络交互工作模式。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沟通与交流领域最重要的工具,利用网络工具获取数字资源成为当前科研人员普遍认同的信息利用方式,比如,基于BBS、Blog等的信息交互服务,以及基于网络的学术资源导航与资源利用指导服务等。此外,还有代理式、伙伴式、团队式等服务模式,则更多地提示了学科化服务的组织机制。
2010年下半年,陕西省图书馆在以往QQ群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实时在线”咨询服务。这项工作的开展,使陕西省馆的网络信息服务的能力、水平、范围、效果等都较以往明显提升。首先,咨询人数仅下半年就达3091人次,是上半年QQ群方式的1倍还多;其次,原文传递需求的读者范围不断扩大,读者需求涉及各个方面。共为全国各地的1600个读者提供中外文传递服务12600篇次;再次,通过这一咨询平台,很多读者能方便快捷地提出查找需求,咨询人员保证在24小时内发送至读者。实时在线服务的开展,使参考咨询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读者满意率高达99.9%。在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后,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学科化信息服务模式不仅得以延续,而且将成为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首选模式。
4.3.2 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提高学科服务的主动性
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后,一方面,学科馆员应主动与同学科、专业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进行图书馆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宣传与推介,使更多的用户了解并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
4.3.3 深入长期用户和开展课题的跟踪服务
在参考咨询中,并不是所有咨询课题都适合知识服务的特征。相比之下,只有针对那些长期用户和长期课题才可以开展跟踪服务,才可以做出有份量的咨询。因此,学科馆员要深入长期用户单位,介入专业用户的咨询课题,通过与专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根据用户研究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内容的服务,体现学科化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4.3.4 发挥整体合力,强化团队协作
学科馆员队伍是以学科馆员为主体,以学科用户为中心的专业化、知识化服务团队。它面对复杂的学科服务任务,分别承担学科联络、知识组织情报研究、个性化服务等职责,在各自承担相应学科服务任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跨学科、跨专业的服务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分工合作,协同作战,通过整体力量提供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将变线性支撑为扇面支持。实现优势互补,既可提高执行效率,又能降低工作成本。
5.总结
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强化、优化、深化的必然选择。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必须充分考虑自身职能与服务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专业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为读者提供针对性、高水平、深层次的的学科化信息服务,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园.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比较分析.图书与档案.2010(27).598,580
2.石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探析.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vol31,(8).79-80,83
3.李志锺.21世纪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3-5
4.杨眉、刘卓燕、李亚军、邵承瑾.学科服务实践探讨--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化学化工学科服务为例.情报探索.2010(9).127-129
5.刘霞.中小型图书馆学科馆员激励机制探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vol22,2010(10).289-292
6.兰小媛、潘卫.虚拟社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新阵地.图书馆建设.2010(9).72-74,79
上一篇:论图书馆人才培养
下一篇:论公共图书馆社会公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