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具书阅览室图书丢失现象分析
摘要:开放式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有效途径,是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有效手段。工具书阅览室逐渐成为藏书-阅览-自习的综合性服务场所。本文结合工具书的特点,就这种新的服务方式易出现图书丢失的原因、途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为现代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工具书,开架阅览,图书丢失,图书防盗仪
1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逐渐提高,开架阅览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方式,越来越多地为高校图书馆采用。高校工具书也逐渐由闭架改为开架,再过渡为自习-阅览-藏书三位一体的服务场所,这极大方便读者,真正实现了读者与馆藏资源的零距离接触。它可以充分向读者全面揭示馆藏,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实现藏、阅一体化的服务。提高工具书及图书馆场地的利用率,但同时也带来工具书丢失等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工具书阅览室藏书特点,对于三位一体的工具书阅览室造成丢书的途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防治工具书阅览丢书的措施。
2.管理现状
工具书具有系统较强、更新相较快及质量高的特征。为了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及服务读者中的作用,工具书由原来的闭架逐渐开放为阅览室管理。在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大潮下,很多高校允许学生特别是在考试阶段在工具书阅览室上自习,也就是说可以让学生自带书本进入工具书阅览室,这样尽管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给图书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众所周知,本来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缺少,而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往往更少。在校学生逐渐增多,每到考试期间、炎热的夏季及寒冷的冬季,图书馆成了学生上自习的做好选择。在这种状况下势必给阅览室图书的流失埋下了隐患。同时很多工具书价格昂贵,具有很高的专业参考价值,促使学生铤而走险。
3.工具书丢失途径
尽管工具书阅览室较流通书籍管理严格,比如不准外借,只准就地阅览,但丢书现象实有发生。通过多年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总结阅览室图书丢失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3.1.撕掉磁条
学生通过各种新型途径对图书的磁条特点及封入图书的特征有所了解是完全可能的,通过在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生了解也可能是一种途径。有的图书的磁条封入不够科学,比如应该把磁条埋在书籍的后半部分,并尽量靠近书脊,同时又不影响阅览图书。有的磁条封入太浅,易于识别;埋入书籍的前面,被翻阅的次数就越多,被发现的可能就越大。经历时间太久的磁条会生锈,使图书的纸张腐烂,这样读者在翻阅时甚至有脱落的情况。磁条一旦被撕掉,书籍就可以混入自带书籍或者直接放入包中带走。
3.2利用图书防盗仪的缺陷。
当今采用最多的是磁条图书检测仪,以其成功率高而广泛应用于图书防盗。在检测通道内分布着“图书防盗监测仪”的检测线圈所产生的“弱磁场”,“磁条”在通道内被磁场磁化至饱和,此时,“图书防盗监测仪”的检测线圈就会检测出信号。当读者携带置有“磁条”的图书经过设有“图书防盗监测仪”之间的通道时,仪器就会报警。如果“磁条”未被磁化或者未被完全磁化,则“图书防盗监测仪”的检测线圈即接收不到信号或者因接收到的信号太弱而不报警。这就是“图书防盗监测仪”的基本检测原理。
通过对磁条图书检测仪的实验表明,很多情况下不能检测出带磁条的图书:在检测仪的指示灯范围内快速通过图书;在指示灯之上及指示灯以下通过图书;距离检测仪很近的外侧通过图书。在阅览室管理工作中发现,利用上述缺陷盗书的情况均存在。相比之下,趁读者人多或管理员不注意把图书从检测器外侧绕过是最常见的方法,他们往往以自己的身体遮掩管理人员视线并把馆藏图书与个人图书混在一起,在阅览室内侧把图书放到检测仪外侧的书桌或书架等设施上,等走出检测仪快速回身再把书拿走。此外是把图书放到自带的包中,经过图书检测仪时把包的位置放得很低,躲避仪器的检测。
3.3利用门缝窗户盗书
在较大的工具书阅览室往往占用多个房间或跨越多个门窗,而窗户需要定时打开以通风换气;没有开放的门有时是用链子锁锁起来的,会留有不小的门缝,还有的门顶底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缝隙。读者可以通过门窗的缝隙采用里应外合的方法把书盗走,其次是先把图书通过较隐蔽的门窗缝隙塞到阅览室外,然后到阅览室外取书。该方法主要是利用了管理人员稀少,而阅览室又存在幽僻的门窗缝隙的有利条件。
4工具书丢失原因分析
4.1大学生德育缺失
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社会、家庭价值观的影响下,学校一方面很难夺取对学生正面价值观培养的阵地;另一方面高校经费不足及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上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工具书价格较高、用处较大势必对那些趋利性较强的学生是一大诱惑,以牺牲不计成本的道德为代价,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取得这样图书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特别是小部分学生道德品质败坏、思想观念模糊。利用开架借阅的便利,千方百计地盗窃图书馆的书,对于自己行为性质的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图书属于学校财产而非个人私物。不知道盗窃图书从轻而言是道德问题,从重而言是触犯刑律构成犯罪,这些盗窃行为是造成图书丢失的主要原因。
4.2图书管理设施的不完善
正如上述,防盗仪是图书防盗的最普遍的设施,而不同的防盗仪在测试精度范围上是很有限性的,客观上,不能有效限制读者盗书。另外图书室其他设施的不恰当摆放也可能成为盗书的便利条件,比如门窗等缺乏防盗设备措施等。
4.3管理人员缺乏
管理人员富裕的单位工具书阅览室一般的配备两人值班,而要时刻看守几十人以上的阅览室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有的阅览室只配备一位正式人员,很难在人流高潮及闭馆时监督到每位读者。而业余的图书馆助管又往往缺乏经验。
4.4现代管理模式限制
增加管理人员数量也能不能完全解决图书被盗的问题。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倡开放式、营造良好的良好读书环境、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不可否认绝大数读者不是盗书者,他们需要的是安静良好的阅览环境,馆员太多就会增加谈话聊天的机会和几率,不断巡视读者也会破环安静和谐的阅览环境,有悖于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5遏制工具书丢失的措施
5.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图书馆宣传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教育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在新生入学办理借阅手续时,应该集中系统地对读者进行入馆教育,从一开始就让读者在思想意识上高度认识到爱护书刊不仅是馆员的责任,也是读者应尽的义务和起码的要求,图书馆要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对读者进行爱书护书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不仅仅会“善待”图书,更重要的是会更负责地对待整个社会。要让每位同学意识到偷盗书籍比偷盗财物情节更严重,为了一己之便,而严重损害甚至剥夺了他人汲取知识的权利,更是一种违法行为,而偷盗部分价格较高的工具书甚至构成犯罪。
5.2严肃处理偷窃者
工具书副本少、价格较高的应该杜绝偷窃。为了维护图书馆和广大读者的利益,图书馆要严肃处理偷窃者,一旦发现偷窃工具书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对初犯者及情节轻的要进行说服教育,让其做出检查;对于偷书情节严重者、次数较多者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除重罚之外,还要对其进行通报批评,甚至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
这样既教育了本人,也给其他读者以警示。
5.2实名登记制度
由于工具书阅览室的读者流量不是很大,应该建立读者入馆实名登记制度。管理员在必要时可以检查读者的有效证件,这样的话一旦丢书既可在有限范围内追查。实名登记可以对读者产生一种威慑作用,同时可以提醒读者重视和珍惜进入阅览室阅览的机会,并为营造良好的环境做出努力,从心理上让他们认识到工具书的重要性。
5.3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对举报盗书的行为通过制度的方式予以奖励,是弘扬正气、规范校园道德行为的有效措施。发动学生监督作用可以起到事前防御,在阅览室遇到盗书行为就可以及时举报。在阅览室外发现有被盗书籍,也可以在事后举报。大部分学生住集体宿舍,监督偷盗图书是较为方便的事情。关键是建立一种爱学校、爱图书,保护图书人人有责的风尚,在当今社会中,需要学校以经济手段倡导该行为。此举也是引入读者参与监督管理机制的一个方面,能加强馆员对学生的管理,反过来对提高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并可形成良性循环,使图书馆运行更加有序高效。
5.4完善的管理设施
比如完善门禁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窗户安全、楼层和出口设置、警报器位子等设施。图书防盗仪是阅览室监控图书的主要设备,定时检查防盗仪,检验仪器监测的有效性。更换灵敏度高,识别范围大的防盗仪。在桌椅花草设施摆放不要不利于对读者的监控。既然开放性图书馆越来越像超市了,那就有必要像超市一样安装实时摄像监控系统。安装在不能透视的高大书架间,覆盖可能流失图书通道的门窗等。
5.5适当增加馆员数量,加强人工监控
适量增加馆员数量可以有效防止盗书行为。在人员紧缺的高校,可以增加图书馆学生助管数量,对助管进行必要的管理培训。加强助管人员的管理。不定期检查阅览室各个部位。
结论
高校工具书阅览室在开放式图书馆建设中面临了新的问题——丢书问题,该问题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通过丢书的途径、原因的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图书馆设施及增加有效设备,建立有效激励管理制度及提高馆员管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高校图书馆藏书损毁丢失情况探讨和个人防范建议[J],甘肃科技纵横,2010:39(2):107-109
[2]潘觉敏.高职院校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建设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8):157-159
[3]刘玉梅.高校图书馆图书流失现象透视及遏制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20(7):108-210
[4]毛艳丽.刍议信息时代工具书阅览室的服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177-179
[5]杨爱莲.高校图书馆藏书丢失损毁现象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78-79
[6]戴天才.论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的藏书特点[J],商业经济2005,(12):99-100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