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1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状
1.1背最分析
随着多种智能终端以及物联网、网络社交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不同于传统存储的数据,它们显示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特征,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互联网界的巨大关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可以说,我们正步人一个创新和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界也不例外。2012年3月,美国政府推出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并许诺投资2亿美元来推动大数据相关技术的研发。而我国也于2012年6月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来构建大数据的核心发展、技术交流与数据平台共享,为政府提供战略性的建议。此外,近几年来,随着“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和“智慧社区”等相关学术概念的提出,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大量产生。目前,我国已有180个城市开始“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农场、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甚至智慧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托于大数据研究。可以说,大数据是打造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
对于图书馆来说,大数据、智慧城市一经提出,图书馆就立刻行动起来。21世纪初,芬兰的奥卢大学图书馆在Rotuaari项目中为读者提供一项名为“SmartLibrary”的服务,开创了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先河。自2005年,中国台北市立图书馆借助RFID技术建立了智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第一次实现了手机移动智慧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出了到2020年在资源、服务、技术、馆员和读者5个元素打造出触手可及、灵活感知的“泛在智能图书馆”。
总之,大数据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对于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还将继续。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数据和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将继续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
1.2热度比较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以“图书馆”和“大数据”为篇名进行逻辑和运算检索,年限不限(检索日期为2015年10月26日),检索期刊类型不限,共检索出533篇相关文献。其中,发表最早的是2012年第4期《图书与情报》上由杨海燕撰写的《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浅析》。而检索结果文献分布如下:2012年4篇、2013年51篇、2014年224篇、2015年250篇(未包含全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以后文献数据量进人一个爆炸式增长周期,这一时期占全部收录量的99%,说明大数据是近几年才成为图书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以“智慧图书馆”为篇名进行检索,年限不限(检索日期为2015年10月26日),检索期刊类型不限,共检索出171篇相关文献,最早是2010年第7期《图书馆学刊》上由严栋撰写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检索结果文献分布如下:2010年1篇、2011年5篇、2012年12篇、2013年33篇、2014年69篇、2015年51篇(未包含全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关文献进入一个稳步的增长期。
2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构
在大数据时代,为了满足读者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图书馆应通过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服务方式,实现24小时无间断的图书馆自助服务;要将信息资源进行跨时间空间传递,以人为中心,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图书馆的整个业务流程围绕着服务展开,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来满足读者;使读者无论身处何地何时,都可以不间断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为此,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自己的服务工作。
2.1观念转变
图书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政策的引导,而图书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图书馆政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进人大数据时代’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人驻’图书馆内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和变革。鉴于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传统的图书馆观念需要调整,而且图书馆政策也需要根据新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这就需要图书馆应将大数据和智慧图书馆的思维引人日常的工作与服务当中,转变服务观念,制定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建设大数据资源拓展与创新服务项目,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力争消除不和谐现象,从而实现图书馆从信息服务到数据服务、从知识服务到智慧服务的发展,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质的飞跃。
2.2馆舍优化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图书馆馆舍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建设赋予了更多的智能化内涵。因此,从20世纪开始,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的改建与扩建工程大范围地开展起来。通过改建与扩建,图书馆外部环境不仅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内部的基础建设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馆舍优化中,图书馆应从综合布线、馆藏布局、自动控制、功能划分、设备配置、消防安全、环境艺术等方面,综合考虑图书馆的智能化内容与设计原则,为读者提供高效、多功能、便利、舒适的空间环境。读者到图书馆不仅可以査阅资料,而且还可以进行休闲娱乐、解放身心,图书馆应给读者提供一个美好舒适的阅读环境。馆舍优化工作不是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图书馆,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的图书馆。通过智慧图书馆服务,用户可以在家中、办公室、火车站、飞机场等任何地点来浏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高校图书馆、省市级图书馆,应打破原有的行政限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用新观念来服务于读者。
2.3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是图书馆提供各种服务的源泉。在大数据环境下,资源建设包含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数据资源建设,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大量、多类数据的占有、融合、挖掘、分析与利用。而文献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属于结构化的信息资源。数据资源是新兴资源,是目前图书馆还未完整收集、亟待建设的大量数据,如用户信息行为数据,其属于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是大数据资源建设的主体和难点。数据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互有包含、相互促进。
对于文献信息资源来说,除了要继续做好编目信息、数据库数据、网络资源信息等传统的资源外,图书馆还应扩大数据收录范围,以及提供地图、手稿、族谱、碑志、乐谱、音频、视频等文献下载,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扩展以及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只有进一步提供更多的资源,才能实现馆藏利用的最大化,让馆藏资源更多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对于数据资源来说,图书馆应着重收集读者在图书馆的借阅行为、阅读习惯等相关数据,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在进行数据资源建设时,图书馆首先应该是累积与储存大量的、多类型的数据,为大数据做数字准备;其次应该借助数据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挖掘、甄别、组织、査找与分析数据背后的隐含信息,发现读者需求变化特点,寻找读者隐性诉求,预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趋势,指导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
2.4平台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图书馆需要建立基于数据挖掘、处理、开发、整合、分析和利用的大数据平台,来提高图书馆的资源管理能力和精确服务水平,从而实现传统经验决策模式到依据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模式。在此大数据平台,图书馆可以依据所采集的读者海量数据信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智能抓取和关键词抽取等工作,来提高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读者的借阅记录、人馆信息、搜索记录来分析读者偏好、兴趣和需求,向读者推荐感兴趣的信息和内容等等。而通过对读者行为数据的挖掘,了解读者的行为模式,运用关系规则、时间序列、关联规则等方法,掌握相关资源、相关兴趣、读者习惯变化等情况,建立以数据资源需求意向分析为主导的数字化平台,进而推动用户需求的数据资源,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5馆员建设
大数据、智慧图书馆都是现在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图书馆需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习经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图书馆人员结构老化、人员专业覆盖面不全,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是工作重点。有学者提出,到2018年,美国面临150万个能掌握大数据应用分析方法的技术高管和分析师缺口,另欠缺19000个能深人分析数据的数据科学家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可以将本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学科背景和工作能力进行分类排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图书馆的实际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图书馆员规划好职业生涯,让员工的工作能力与职业岗位的职责相符合,增加图书馆员的使命感与归属感,调动好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员个人人生目标与图书馆蓬勃发展的有机融合。
3结语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由资源型服务向知、型服务、智慧型服务发展过渡,智慧型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图书馆可以从馆藏数据中找出关联、发现规律、验证假设,预测读者服务的未来趋势和需求,从而实现智慧型服务。
袁丽琰,王玉梅,王晓华
(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43)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采访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