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院校图书馆制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6-08-30 16:13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不鲜明、使用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的存在,与高职院校评估制度的简单化、人事制度的边缘化、经费制度的偏离化有密切关系。制度设计上应当做到,把资源信息最大化服务师生作为制度设计目的,设立专业馆员以增强制度执行的针对性,让读者用脚投票来完善制度监督,制度内控体现服务质量与馆员利益直接相关。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实现了规模化跨越,馆藏数量和服务读者人数大幅提升,对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中存在的忽视质量盲目扩张、偏离高职办学需求等问题,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需求难以匹配,仅能对高职教育的人文素养提供支持,而难以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方面有所作为,图书馆的高职特色服务难以体现;受传统高校学科影响较重,以高职教育规律、理论为基础的办馆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建立以高职办学特色为中心的运转体系,是高职图书馆充分实现价值的关键性问题。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倾斜,这本身就是制度设计的体现之一。而政策能否得到落实则不但需要制度实体的内容规范,还需要程序设计、监督机制等。制度设计的一个精美奥秘就在于协调个人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或组织、国家)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关系。[1]设计制度为了扬善抑恶,尽管善恶的标准不同。在制度的功能体现上,扬善体现为激励功能,抑恶则体现为惩罚功能。不同类型的制度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经济制度倾向于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最大化,而作为一项社会制度的图书馆设计则寻求人精神诉求的利益最大化。制度设计目标在于,给定行为预期和目的,规定行为规范和标准,规避决策投机行为,提供行为的合理、合法依据,制止、制裁不合规行为。[2]当前图书馆制度设计更多集中在需求侧,比如改变对学生的服务态度,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知道图书馆等;供给侧的制度设计则相对薄弱,主要是在技术上做了改进,而制度方面少有所作为。因此,强化制度设计应当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进而成为改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的必要选择。

 

  一、图书馆服务现状

 

  ()图书馆锁门式服务普遍存在

 

  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由于存在生均45册图书的合格指标,因此在高职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馆藏图书量相应大幅跃升。与之对应,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增长速度却远小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速度,致使图书馆的正常运转难以为继。鉴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中职升格而来,为应对人员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资料室的定点开放较为普遍,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图书馆利用率偏低

 

  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只为校内师生提供简单的借阅服务,难以开展信息咨询、馆际互借等高水平服务。面临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到馆读者不多等现实尴尬。85%的高职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自主阅读能力欠缺,深读、详读较少,而消遣、娱乐居多。[3]

 

  ()馆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馆员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低于20%,而初级和无职称比例高达近60%。图书馆一般被视为无关紧要的部门,人员引进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图书馆需要照顾的关系户竟达到馆员总数的50%以上[4],干非所用、学非所长现象普遍存在,从事的工作更多集中于简单的文献整理、流通借阅、登录入库、秩序维护等简单岗位,对图书馆的专业化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服务高职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高职教育培养定位的高技能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而在实践环节中,图书馆的文献支持服务体现较少;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高职更倾向于任务导向,因此学科架构的图书服务设计使得任务信息资源被碎片化,信息的自我组织、生产意识和能力严重缺乏,技术、技能培养的应用类文献偏少,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需要补充。

 

高职院校图书馆制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二、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评估制度的简单化

 

  基于量化考核而实施的奖惩是现代正式制度设计惯用的伎俩,过度的考核、奖惩带来的最大危害在于人不再遵从于传统的价值和美德,而是臣附于地位、金钱和荣誉。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评估指标对图书馆建设导引上存在偏差,仅对图书的数量、借阅量提出具体要求,而忽视对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考核,致使部分高职院校为完成评估指标而低价采购大量质量低劣的图书滥竽充数,不但不剔除旧书,而且还引进一些已经剔旧的图书来充数,并通过伪造借阅数据来应对上级评估。不但没有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反而使图书馆更加被师生所诟病。

 

  ()人事制度的边缘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很少,具有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综合能力的专业馆员更少。[5]重物轻人是制度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错误理念,只注重于从管理制度上进行人力资本管理,缺少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馆员的职业发展定位、培养、稳定、吸引、业绩考核等方面系统设计制度,馆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经费制度的偏离化

 

  当前图书馆经费更多地投入建设而不是服务,这显然与图书馆的目的背道而驰。这种追求外表光鲜而忽视内涵的经费制度设计显然与当前高职院校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浮躁心态有关,贪图排场,以外表的华丽来掩藏内涵严重不足的窘态。

 

  三、制度设计的改进对策

 

  制度过程的四个阶段:经过调研论证、利益博弈、表决决定等,制定制度实体;比照制度目标,制定执行程序;构建制度执行监督机制,让执行者、执行过程受到利益相关群体的监督制约;设计不断完善制度执行的自控机制,使制度严格执行和执行者的利益有机结合。[6]

 

  ()资源信息最大化服务师生作为制度设计目的

 

  首先,人才第一应作为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理念,使图书馆的层位结构与人才能力结构相对应,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次,通过设置阅读学分,把图书馆的利用作为一种引导性的制度安排。鉴于高职学生在利用图书馆上的消极表现,借助课程权威的教育模式,把阅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通过强制性规约让学生认识到图书馆在高职学习中的重要性。这里要权衡的是设置阅读学分是否以及如何实现学生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在总学分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一门课程学分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课程学分,很难说哪一门课程比其他课程对具体某个人来说价值更大。对于图书馆利用的价值来讲,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形势下被大大忽略了,借助馆际互借、差异化购置等都可以在较少投入下,实现读者获取资源的较大增加,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有机融合。

 

  ()设立专业馆员以增强制度执行的针对性

 

  不同专业设置专人进行对接,确保对高职不同专业的服务更又针对性,建立起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这样既可以让馆员将精力集中到某一个特定专业,把服务做实做细,又可以通过与特定读者建立起更加深入的联系,服务更精准、更深入。要求馆员深入到所负责专业的师生中间,跟踪教学、研究的发展,收集他们的信息和文献需求,为资源丰富精准定位提供依据;为师生既推荐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新资源,节省师生的资源查询时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可以参与到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组织、开发文献资源,为专业培养和科研实力提供综合支撑。

 

  ()让读者用脚投票来完善制度监督

 

  定期评价和日常监督举报相结合。在对图书馆评价中,将是否主动考虑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把专业教学所需的最新参考资料、电子图书、视频资源等作为重要的服务项目;图书馆上级监管部门设置举报箱、电子邮箱、电话等,畅通各种反馈图书馆服务的监督途径。读者的监督举报可以作为对馆员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的参照,让馆员感受到工作的责任,并主动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质量提升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此,督促图书馆员在服务中主动站在服务读者的角度上开展工作,改进服务质量。第一,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低年级学生侧重宣传和鼓励,让他们养成利用图书馆完成初步接触专业的任务;高年级的学生围绕专业,按照专业理论、职业资格、专业规划、毕业设计等专题做专架,迎合专业深度学习需求;第二,为师生提供更多元化、更丰富的服务。从文化素养熏陶、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前沿探究、专业认同养成等方面丰富信息资源,分类购置图书和影像资料,并通过与其他专业图书馆的合作来拓展共享渠道。

 

  ()制度内控体现服务质量与馆员利益直接相关

 

  适当的激励机制,能让一个人的个人潜力从30%提高到80%,事实证明,薪酬、荣誉、地位是较为直接也较为有效的三种制度激励措施。通过考核制度,从工作业绩、职业素养、研究水平等指标,综合评价馆员,考核结果与馆员的长期成长和短期利益紧密相关,这样才能让优秀的馆员脱颖而出。制度执行中的专业馆员设计让不同专业的馆员之间有了比较的可能,借助不同专业读者对不同专业馆员的评价,让专业馆员的服务质量与他们的成长空间和收入福利等建立关联,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作者:李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31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研究

下一篇:美国小镇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