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向研究
摘 要:体育事业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事业,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剖析了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向。
关键词:小康社会;社会体育
1 引言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提出,在未来二十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服务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目标旨在分析和研究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路径,文章将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剖析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视野发展中面临的调整或改革。
2 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向
4.1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由单极到多极,由国家包办向社会、集体和个人全面开花
竞技体育的资金在传统的“举国体制”下,由国家全部包办,1993年在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改革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分依赖国家和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制度和良性循环的运行体制,形成国家办和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格局”。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查研究,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上来。体育行政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发挥领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作用。这标志着政府体育行政机构弱化了微观管理制度职能,给社会体育组织以更大的活动权,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社会体育给予扶持并逐步将福利型体育转变成消费型体育。目前,各行业大都以一定的形式成立体育协会,“行业办体育”己成趋势,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4.2运动员竞技体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为国家到为国、为集体和个人的综合化
以前的运动员大多以为国争光为崇高目标,忘我训练,无怨无悔,一切为了祖国,“自我融入大我”,价值观念较单一,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很少考虑个人的得与失,随着西方价值观的传播和我国意识形式的转变,体育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运动员对于巨大的投入和付出,不再仅仅是那么单纯地为国家,也考虑个人的发展和经济收入以及自身未来的前途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训练运动员时,同时也要从多种途径去引导运动员为国家,及个人前途结合教育,以最大地激发其身体的潜能和安心训练出好成绩。不能再以单一的为国家而奋斗的唯一模式去鼓励运动员,而应该运用多种途径和多元化的手段来培养运动员,在挖掘其竞技潜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其退役后的自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全国冠军沦为洗澡工”的现象发生。
4.3组织训练机构由三级或四级训练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向高校、个人、组织结合转换
传统的训练体制为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催生和暴露出许多问题,传统的地区级(或多一级县级)、省级、国家级的训练网,运动员随成绩的递升而向高层训练网迈进,也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时代发展势态。其他单位或集体,甚至是个人也可以成为竞技体育事业的有力支持者,高校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竞技体育事业的主战场。高校有优秀的高科技条件场所,高职称和高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又有很多一部分骨干教师有丰富的训练经验,没有发展这一块就造成了高校的资源浪费。
目前,要做好竞技训练体制的过渡,而又要避免大幅度或革命式的转型伤及我国竞技运动在国际上的地位,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在效仿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主要应该做事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二是要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推动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进程。要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业承担国家任务,兴办高水平运动队或规范组建职业体育俱乐部。要鼓励社会发展以满足市场为导向的职业体育和商业体育,为后奥运朝代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和制度基础。丁俊辉模式和清华跳水队模式将成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三是要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发体育科学技术,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把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减到最低,防范大规模备战的后遗症,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3 小结
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由单极到多极,由国家包办向社会、集体和个人全面开花,运动员竞技体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组织训练人才培养模式向高校、个人、组织结合转换。
4 参考文献
[1]武笑玲,马美荣,高茂章,丁建岭,胡玲洁.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2]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9).
[3]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10).
[4]张振华.论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形态与嬗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
上一篇:提高短跑训练水平的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