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资源枯竭型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研究——以转

发布时间:2015-11-06 09:17

摘 要:近几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转型过程中社区体育也迎来发展的好时机,社区体育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提高城区建设的内在质量。本文以枣庄社区体育和谐建设为视角,结合社区体育的实际情况,对如何促进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一些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枣庄因煤炭而建设,也因煤炭而兴旺,在经历了130多年工业化开采后,枣庄的煤炭资源已开始进入枯竭期。作为2009年3月中国国务院通过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中的一个,枣庄市领导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枣庄要走城市转型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枣庄的出路就在城市转型,实施城市转型是现实的、必然的选择,也是枣庄发展的根本战略。
  枣庄在积极发展城市转型,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城中村、危旧房拆迁、棚户区改造正在进行,通过改造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通过调查发现,枣庄市的政府领导在发展城市转型时,重点提出经济转型,发展文化旅游,第三产业,对体育社区的发展,建设和谐体育社区投入的力量不足,这可能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中存在的通病,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研究,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炼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预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新任务、新走向和新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社区体育建设,社区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谐社会中社区体育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等几个方面提出理论支持和建议。
  二、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确切地说,是以社会个体成员的闲暇消遣、强身健体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其基本特性是个人闲暇性和健身性。和谐社区体育发展概念是居民、政府和有关社区组织整合社区体育资源,解决社区体育问题,改善社区体育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认同感、加强社区体育参与意识,推动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过程。
  和谐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是国家和政府应尽量创造条件鼓励群众自发参加体育锻炼,要看到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家庭体育必将成为我国社区体育的主流。在和谐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整合优质社区体育资源,充分发掘本地有特色亮点的社区体育活动,发扬光大。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规定,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包括领导体系、协调体系、操作体系三大部分,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其中,街道社区体协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主要的组织管理机构。
  通过调查目前枣庄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不是很健全,有一定数量的体育辅导站,辖区企、事业单位和居委会等也组织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但没形成制度。辖区企、事业单位体协在接受本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也听从街道的安排;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很多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管理脱节现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社区体育的现状特点
  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枣庄社区体育的组织者,以基层为主,政府参与的较少,参加活动的主体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是老年人,参加活动度锻炼的时间以早晚为主,老年人多为早晨,中年人多为晚上。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多为非正规化,小区前的空地,街道路边,有路灯的商铺旁等为一些就近的居民活动场所;活动的内容很单一,主要有踢毽子,打羽毛球,跳绳等;在公园、广场活动主要为跑步、健步走,有条件的选择健身秧歌,健身操,太极拳和太极剑等。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率较低。
  3.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行机制
  从调查统计看,旧、危房拆迁,棚户区改造后新建小区住房密度较大,多余的土地已被绿化,社区内的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没有布局合理的简易体育健身设施,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主要为体彩公益金捐赠的健身器材,场地设施建设较少,大规模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更少。离老百姓近的身边体育设施不足,社区健身设施匮乏是转型中社区体育建设的软肋。
  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人员较少,社区内人群、单项体育协会等举办的活动较少,培养的体育骨干不能定期培训,没形成定期培训的体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社区单位体育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师、工会体育干部、离退休人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活动较少;现有的社区各单位体育场地的利用率较低。把社区体育现有资源充分充分利用起来,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周末开放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活动场所更难。
  (二)社区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社区体育能增强居民体质
  经常参加社区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增强自身的免疫系统,锻炼人的意志。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社区体育还是群众释放工作、生活压力的重要场所,他们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身体的器官能得到活动,血液循环加快,部分器官得到合适的刺激,紧张的心理很快得到放松,从而减轻社会矛盾的产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发展。
  2.社区体育能促进社区精神文化建设
  通过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查证明,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地方,人民生活安定有序,赌博、色情等丑恶现象就少。组织社区体育活动,能引导人们用积极的休闲方式填充工作之余的时间,帮助人们散发心中消极情绪,降低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危害性的活动。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能够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三)影响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因素及面临的主要困难
  1.群众认识不足是导致社区体育发展滞后的直接因素
  枣庄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渐渐走近群众生活,但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比例不高,社区体育作为休闲娱乐、培养群众综合素质的价值没引起重视。很多社区没人组织,没人进行指导,没有合适的体育器材。 群众的收入用于衣、食、住、行方面支出的比例较大,用于体育消费很少。另外,人们对社区体育内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难以把握其本质。
  2.社区体育指导者专业素质不高、市场需求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现实因素
  经过调查表明,枣庄市的17个街道社区体育协会中专职管理人员不多,多数管理人员为兼职,造成工作的复杂性,投入到社区体育工作的时间少。有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不多,更别说受过专业培训,造成在工作中外行领导内行,降低工作质量。
  日常生活中,家庭参与的体育活动,有强大的市场,能很好的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但影响力较小,区级和街道社区组织的综合性活动较少,致使需求不足,制约社区体育的发展。
  3.场地、设施紧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难题
  据调查,枣庄市市中区龙山路街道办事处,峄城区坛山街道办事处,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建设的体育场地设施不错,有的地方有建户外篮球场、健身广场等,多数街道办事处没有专门的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只是由区、市政府投入建有一些公园、广场等,也都是以绿化为主。
  (四)和谐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1.最大化的共享企、事业单位学校及社区体育场地
  企、事业单位为自己职工建设的健身房,篮球场等体育场馆,除了本单位职工可以娱乐、健身,社区其他居民通过一定的制度保证,也让他们参与进去,能够加深了解,相互沟通、理解,增进友谊,实现健身共同目标,促进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
  2.抓住城市转型的良好机遇,争取更大的国家资金,落实社区体育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枣庄市中区政府抓住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遇,利用矿井塌陷区规划建设了拥有五百亩水面、上千亩面积的全民健身中心——东湖公园,在园内开辟了“健身秧歌公园”,专门建设了“健身秧歌广场”,通过这个活动场所,带动一批社区体育爱好者的参加,给体育爱好者提供展示丰采、娱乐身心、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也为其他转型城市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借鉴。该市的老年体协还找准体育与文化旅游的结合点,专门成立了体育旅游委员会,积极促成北京彤康快车健身舞操培训中心所联系的万名中老年人来枣庄旅游,创造性的开展社区体育工作,发展相关的体育产业,从而也为建设社区体育筹集了一定的资金。抓住政策,利用旧城、棚户区改造时机加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
  3.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强与体育院校联系,选派一些社区体育骨到学校学习深造,或邀请高校体育教练深入社区举办体育培训班,对社区体育爱好者进行培训,以此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群众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员比例失衡,参加体育活动的中老年人较多,青年人较少,体育总体数量不足;有些学校、单位的体育活动场所不能对居民开放;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专业人员更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很单一,主要表现在健身;活动场所简陋,多数地点选择在居民楼前后及马路边;社区制度措施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干预社区体育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经济建设、教育的较多,涉及社区体育建设的较少。
  (二)建议
  1.抓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时发展经济的有利时机,带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选好角度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进而带动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利用城中旧危房拆迁,棚户区改造,落实规划设计,建设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设施;提高社区体育场馆硬件的建设数量和质量,加大办事处对社区体育经费投入。
  2.加强社区体育和谐建设的软件建设。做好社区体育织机构建设,制定考核措施;选派社区体育骨干培训学习;聘请社区体育指导员定期指导活动,与当地高校、体育院校结合成立社区体育服务机构,定期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做好社区体育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开放社区、健身中心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形成社区居民与学生共享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双赢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美,崔冬冬,社区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07.
[2]刘庆青.? 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
[3]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3)
[4]申存生.? 小康社会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定位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上一篇: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警察体能课程教学训练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