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体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发布时间:2016-05-19 11:55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其程序性、动态性,所以它既不属于内容范畴,也不属于纯粹的形式范畴;既不属于目的范畴,也不属于结果范围,在进行探讨研究时,必须与以下几个概念的相区别。(1)与培养途径的区别。培养途径是指通过什么借助什么以实现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强调的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形态。在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培养途径已基本定型,而培养模式则富于变化。(2)与办学模式的区别。办学模式除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外,还包括学校类型、经费来源、人员结构等内容,它比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

 

(3)与教学模式的区别。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有独特风格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而是教学活动本身,属于认知领域,而培养模式属于管理领域。(4)学校管理活动的区别。培养模式是管理活动中的一部分,而非整个教学管理活动。比如图书管理与建设,学风、校风管理等,虽然含有育人的功能,但不属于培养模式的范畴。培养模式涉及的只能是也必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带方向性的管理活动。(5)与教学方式方法的区别。培养模式虽侧重于方式方法,但比方式主法有更丰富的内容,它具有反映培养目标,预测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功能,而方式方法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对上述概念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否则对培养模式的改革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或模糊不清的境地。

 

  二、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在我国以学生为中心仅停留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学评价仅停留在为教师打分方面,课程与教法的改革,具体政策的制定,院校的管理工作这些紧密关系学生发展方向的问题都找不到学生的身影。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160名体育专业学生的调查,这一人群只有3%。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根本转变。不仅要注重课程教学,更要注重课外学习时间,多读书、多写文章,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社会,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的进行业余训练,学习和提高,学校应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加强场地、器材、图书资料、课外辅导、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软环境的建设。

 

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改重视学生思想、知识和运动技术的评价为重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改重视结果评价为重视过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训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改重视考试笔试和运动技术的重复再现为重视口试和让学生创造性完成技术的形式,以满足于学生毕业后进行教学和训练的需要。

 

  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由于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必须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有目的建设培养,使其掌握创新的原理和方法,具有引领、前瞻的思想高度,有兼容科学与人文的深厚底蕴,融科学研究和教学为一体,集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于一身,能够密切联系学科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走向,赋予教学与训练方法以科学研究特色,创造性的进行体育教学工作。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作为教师,不仅传授一般的体育知识和训练方法,更是一种哲学,是思维方式,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将理论学习和运动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以问题为纲,而不是以结论为纲,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训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完成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条件化、清晰化,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将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有目的学习和提高,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重而不只是重

 121024035025.jpg

  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以科隆体院为例,其学生课外工作的机会近50%,在我国除了教育实习,有课外工作机会的同学只有10%左右。在科隆体院,学生团体是进行课余训练、基层比赛的主要组织者,每个团体每年要举行一次大会,每季要举行一次沙龙,双月要举办一次职业研讨班,每周要安排一次课余训练,每年的春秋季节要安排成员到其它体育院校观摩实习,拥有自己的刊物,而在我国的体育社团中,自主的举办活动太少,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和社会联系不够,无法独立完成训练比赛任务,而学校通常很少主动为学生提供课外工作的机会。另外学生的课外学习,课余训练也缺乏必要的引导。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课余辅导,大胆将学生推向社会,针对学生的特点,挖掘开发学生潜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四、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我国当前体育院校的人文学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种是思想品德教育,另外一种是体育人文学科。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人文教育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共性大于个性,形成我国有特色的高校,有创见的学术流派和有个性特征的科技人才为数不多;二是服从大于自主,只注重对人才的加工,忽视人才外塑和内在的有机结合;三是信仰大于探索,由于体育专业人才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容易相信已有的理论,缺乏对真理的论证精神和对现有理论的怀疑精神。

 

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行体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在重视体育人文专业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主修、跨学科的选修,使学生能够多视角的认识他们自身和周边世界,为他们的人生打下知识和技能基础,使他们能够享受终身学习的乐趣并适应变化的环境。

 

转变以学科本位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思想,构建知识教育课程、体育学科教育课程和体育学科方向积极整合一体的结构模式,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通过参与研究课程,还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实现卡斯佩在斯坦福大学做演讲时所说:在最好的大学,教、学和研究是探索知识这一整体同等重要的部分。对知识的这种探索发生教室里,发生在图书馆里,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书房里,甚至发生在大方院(学生宿舍)里。你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是相互依赖的,将知识传给你们和向你们提出挑战是我们的任务,质疑和挑战我们、寻找和我们在一起做研究的机会以便继续探索知识是你们的任务。

 

  综上所述,为实现体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发展需要。

 

  作者:段美玲 来源: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11

上一篇: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置与实施

下一篇: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