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经济学学科发展趋势及对策的探究
1.问题与背景
1988年体育经济学作为学科概念提出以来,该学科已经逐渐成为体育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20年来,该学科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但目前学界对该学科处于什么状况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和把握,这对该学科的建设和成长是一个缺憾。因此,研究该学科的发展现状有助于认识该学科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使该学科的建设有的放矢,使该学科为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该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体育经济学科经历的“兴起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2.中国体育经济学发展现状分析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受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和政治制度等的制约,体育事业规模比较小,结构单一,体育领域内的经济活动及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均比较少且非常简单;同时也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及我国体育界长期存在的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体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很狭窄,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个空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虽然政府财政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其中首要的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体育经费的来源,以及如何加强体育与经济的联系等许多问题提到了体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给予解答,需要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体育运动发展的实践不但提出了研究体育经济学的需要,也为研究体育经济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推动了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及体育理论界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经过体育理论界的长期努力,目前体育经济学学科已经逐步建立起来,成为体育科学学科群中“一门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及体育领域内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总结体育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兴起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2.1 兴起阶段
从时间跨度上看,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80年到1992年。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体育院校中的一些学者率先开始了对体育领域有关经济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体委政法司等也召开了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及相关的理论讨论会和论文报告会,其中对体育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在报告会上一些学者对他们对体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宣读和讨论。
1985年在福建举行的“全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会上提出要重视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及体育运动中的经济问题,创建体育经济学的讲话。1987年中共“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都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随后不断有学者关注并参与这一学科的建设之中。这一阶段进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术出版物逐渐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1989年底全国体育科技刊物发表的体育经济方面的论文已达200余篇。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成都体育学院张岩教授主编的这一学科的第一本专著《体育经济学》,199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武汉体育学院张尚权教授主编的《体育经济学概论》,1993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经济辞书《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第一卷将体育经济学作为新兴经济学科独立列篇,邀请张岩教授撰文8万余字。
(2)体育经济学被国家列为一门正式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期,体育经济学已被列入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体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1991年国家教育部将体育经济学正式列为体育学下的一门学科;1993年发布的由国家科委和国家质量与技术监督局共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号》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之下的11个二级学科之一。体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填补了我国经济科学和体育科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学科理论基础比较单薄,学科视野狭窄。由于当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而西方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学一些分支学科的理论并不被重视,对现代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中有用的理论运用得很少,因而使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局限在政治经济学范畴,缺乏市场经济学和现代产业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致使这一阶段的学科理论基础建设比较单薄,学科视野狭窄。
2.2 初步建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92年到2001年。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依据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理论与实践上的这一历史性突破,对体育经济学研究带来重大的影响。
1992年国家体委召开的“中山会议”把体育经济工作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会议讨论,会议上提出了改变原来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1992年底,在山东潍坊召开的“第4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就设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体育”的专题座谈会。
1993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体育”论文报告会。1993年初国家体委又组织起草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1995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会议的主题,讨论并通过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
1997年,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体委共同主持了“体育经济政策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随后国家体委所属有关部门还多次召开了体育经济工作的研讨会。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5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把“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列为专题讨论。
2000年底,在武汉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与消费均被列为专题。
2004年10,在北京召开的“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与消费也均被列为专题进行讨论。2005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9届《财富》全球论坛首次设置了“体育圆桌会议,其核心话题之一就是关于体育经济的讨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
(1)研究范围扩大,应用对策研究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体育事业单位及体育企业都面临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如何进行市场经营和开发等问题,于是这些问题都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范围扩大和社会迫切需要的背景下,体育行政部门召开的体育经济研讨会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社会科学和软科学研究项目、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体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也大多属于应用对策研究成果。
(2)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所加强,对国外体育经济的研究逐渐增多。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逐渐应用到体育经济学科的建设和研究之中。体育经济学理论基础有所加强,从而扩大了体育经济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推进了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同时,由于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体育经济研究的陈旧做法,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国外体育经济信息,研究和借鉴国外体育职业化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开始逐渐吸取国外有益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增强了对国外体育经济知识和理论的引进和介绍,推动了我国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2.3 发展阶段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2001年我国体育经济学的发展和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这里把这个阶段称作新阶段,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下发和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的社会背景给体育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研究体育经济学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最高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使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获得新发展,进入新境界。
其次,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中包括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
第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首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性文件,文件中就对体育经济和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希望。这是一个大课题,需要体育经济学的积极参与和建设,需要通过求真务实的研究工作推动体育经济理论创新和体育经济政策创新。
第四,我国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既是全国人民的盛事,也是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其中离不开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同时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虽然历时不长,但还是呈现出了一些特征:
(1)普通高校体育经济专业呈增加趋势,培养专业人才的单位增多。由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流动等需要,尤其是体育领域中既懂体育又懂经济人才的匮乏,以及受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迫切需要体育经济专门人才的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体育院校内招收体育经济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外,国内部分普通高校也设置了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一些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也开始设立该专业,专门培养体育经济人才。如中央财经大学2004年开始和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开始招收了体育经济本科学生,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硕士研究生,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开始招收体育MBA学生,部分没有该专业的学校也在酝酿开设该专业。可见,普通高校体育经济专业呈增加趋势,培养专业人才的单位逐渐增多。
(2)学术出版物增加较多,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将上一个新台阶。由于体育经济研究视野的扩大和参与人员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界学者,有份量的体育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专门著作以及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经济学教材等出版物增加较多。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员的更多参与和现有研究者经济理论素养及研究能力的提高,将使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将上一个新台阶。
3.中国的体育经济学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原创性研究成果不多,系统性教材建设少
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属于资料的整理和汇编以及推论性与解释性成果,真正能够体现学术水平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笔者以“体育经济学”为关键词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从1998年到2005年11月,只有13篇论文完全属于研究体育经济学的论文。另外,目前出版的编著类教材较多,原创性专著很少,尤其是体育经济学科的系统性教材就更少。
3.2 宏观性、臆测性研究成果多,微观性、实证性研究成果少
现有研究成果中,重复对某些宏观和中观问题的推论性和臆测性研究比较多,尤其使一些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假设或推论的情况比较常见,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体育经济问题、现状以及基本理论的研究比较鲜见。在这一方面还有“经济研究多、经济学研究少的现象。经济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经济研究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发现、解释、探求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的对策和建议的过程,一般具有针对性,不具有普遍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类具有相同性质的经济现象,是探索其本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重要特征。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体育经济学建设和发展偏重于经济研究。
3.3 研究者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不够,整体素质急待提高
现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张,研究的难度逐渐增大,新的理论和知识出现较多。这就需要研究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基本的理论功底,还要学习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以便把体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3.4 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多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设置了体育经济学科的院校,其师资多数属于没有经过该专业系统培养的教师担任,经过体育经济专业系统培养的教师非常少。
3.5 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没有密切结合,培养目标模糊,缺乏特色
目前,虽然一些院校特别是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经济专业,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和该方向的研究生、博士生,培养了一批批该专业的毕业生,但是从社会反馈回来的结果看,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就业并不乐观,该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虽然状况要好一些,但往往是学历发挥了优势而不是专业需要。体育经济专业的培养方案和目标还处于一个相当宽泛、相当模糊的阶段,对该专业具体要为社会培养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的认识不清楚,对于社会具体需要什么样的该专业人才也了解不多。很多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时往往并没有进行详实的社会调查和研究,仅仅是一相情愿式的凭感觉做法,缺乏科学性。因此,其培养的人才的学业主要是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经济的专业特色不突出。
4.中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科如果没有具备较高学识和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将不会太高。专业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自己的教师到校外深造再学习;请进来就是指积极地把该专业的学术专家、教育专家、社会实践人士邀请到自己的单位,给自己的教师授课,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
4.2 加快专业教材体系的建设,力争早日建设成该学科的精品教材
教材承载着专业知识,传递着专业理论,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重要参照物。专业教材应能全面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差异,而不是泛论、只言片语等之类的汇编书籍。这就要求专业教材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体系。加快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可采取借鉴相关学科或国外本学科的做法,重点要进行专业相关度的测量和社会调查。
4.3 加强交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体育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要解放思想,广开思路,加强交流和创新。第一要加强国内该学科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来往,定期互相交换和学习有价值的经验。第二要加强与国外该学科单位的交流和来往,了解国际上该学科的发展状况。第三要加强本单位的交流。其次,体育经济学科是在社会需要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设置该学科的单位不但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体验和学习该学科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实习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单位可以选取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每年安排实习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学习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时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
作者:白耀东,樊行健,许传宝(西南财经大学体育部,四川成都 610074)
上一篇:探析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