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问题对策策略硕士论文(共4篇)
第1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心理作用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育教学活动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受资源的约束以及体制的影响,在体育教学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管理组织较为混乱,体育教学管理执行不力,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管理目标不明确,体育教学计划管理不规范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的重视度普遍不高;二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基于此,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采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对体育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升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中的作用。
2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
2.1体育教学管理组织较为混乱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管理组织方面较为混乱。有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管理,教学管理的权利主要集中于学校层面,由学校教务处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师组织等,由于学校层面对体育教学的特征和体育教学的形式认识较为肤浅,这就会导致其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产生问题。而有的学校则是由学校和体育院系共同来进行教学管理,但是由于职责不明确,其教学管理也常常存在混乱的局面。
2.2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
由于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管理的制度执行不严,虽然很多学校也按照规定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其在执行中往往大打折扣。教师随意调课、随意取消体育教学等现象层出不穷。另外,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其考核也主要是由体育教师自己掌握,体育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客观反映。
2.3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目标较为模糊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目标较为模糊,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同质化较为严重,很多学校没有根据本校实际以及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目标。而是按照传统的课程设置管理方式,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而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堂,同时能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竞争意识等等。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就较为单一,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相符,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多样性需求。
2.4体育教学计划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
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计划管理方面来看,存在着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很多体育教学计划多是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由体育院系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学校层面要综合考虑其他课程教学计划,而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重视不足,导致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3体育教学管理对策研究
3.1完善体育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来看,多数院校虽然建立了很多管理章程,但是这些制度多是在传统教学体制下建立的,与现代教育体制下适应性不强。为此,高职院校要结合现代教育特征,进一步完善体育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考核、体育教育监督制度等。通过健全的制度来稳定教学秩序,以此来提升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3.2强化体育教学管理执行和监督
要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就需要强化体育教学管理的监督。一方面学校层面要对体育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考核,学校层面要对体育教学整体管理、体育教师考核等方面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体育院系要制定监督制度,对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执行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也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通过学生的意见反馈来了解体育教学的执行情况,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管理中来。另外,也要经常召集教师进行座谈,听取教师的建议,使教师、学生都能參与到教学管理的监督中来,以此来促进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3.3优化体育教学课程设置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育课程内容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改变原来的课程设置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以理论课、实践课、技能课、情感课等为主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将室内教育和室外教学相结合,将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
3.4规范体育教学计划管理
体育教学计划管理主要包括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课时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规范体育教学计划管理。一方面要明确体育教学计划的主管部门,明确其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另外,要强化体育教学计划的执行和监督。
4结语
在新的时期,体育教学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高职院校也在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对体育教学进行变革和管理,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教师资源、资金资源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导致其对体育教学的资源分配不均,对体育教育管理的重视度也不足,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本文从体育教学组织管理、体育教学管理执行、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体育教学计划管理等方面着手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在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作者:程敏新
第2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下,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身体素质状况,科学、合理、灵活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在日渐繁忙的学业中获得情绪的放松、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方法与策略。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1提高自身能力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学生实现有效的体育学习,并以此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态度和效果起到重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教师只把学生的训练结果和考试成绩当做仅有的教学评判标准,固守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体育热情、能力和态度自然会发生下降。
对此,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有机的实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科学、多元、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热情,并对体育拥有积极的态度。教师还应当在教学的实践中整理出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策略并运用到教学之中,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达到教学的良性循环。
2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往往比较单一,并且练习过程也较死板。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学生的训练几乎就是绕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步而已。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烦和疲倦。即便有的学生对体育有兴趣,也难免在单调的训练和学习方式中失去热情。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体育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一切前提,就是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这是因为学生一旦拥有了对体育的兴趣,就会在兴趣的驱动下拥有锻炼的热情,并随之具备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遭遇失败甚至伤痛,他们也会在兴趣的激励下克服困难,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将可以充分实现体育锻炼效果的体育游戏安排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方式中激发学习兴趣,进行体育的学习。比如“解脱接力”、“触球接人”等,都是实现体育锻炼和趣味游戏进行有机结合的活动。另外,笔者还考虑“极速前进”、“奔跑吧兄弟”等节目中的游戏引入教学之中,让娱乐、安全和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为教学效率的提高發挥真正的价值。
3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更体现在身体素质差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往往导致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无法激发真正的潜能,较弱的学生却难以达到目标。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教学的“马太效应”。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不同层级的划分,并对其进行差异化的分层教学。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能力由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等级,对于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和要求的教学。例如在篮球训练中,A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蹬跨、侧身探肩等动作,并且投篮命中率也应当达到一定的水平;B层学生可以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尽量向A层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努力,当然如果无法实现也不能强人所难;C层学生只要掌握正确的拍球、运球、传球和投篮的方式即可,对于命中率没有严格的要求。在这种不同难度要求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的学习,达到锻炼的目的,获得属于自己的能力有效提升。
4开展多元活动
初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教学远远不够。这需要初中体育教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除了开展每年的校园运动会外,体育教师还可以依托学校资源,组织成立篮球社、校园足球队等社团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并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体育锻炼,为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策略不一而足。这需要教师将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作为基本出发点,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要求为指引,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让学生实现体育水平的提升,教学效率的促进。
作者:饶文明
第3篇: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未来社会。体育教学应由“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体育教学将朝着现代化、全面化、自主化、终身化、开放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应转化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扩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面,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体验体育的乐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对体育锻炼的欲望、志向和习惯,使体育生活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具有自我完善的需求,成为有能力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有能力参与和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具有时代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结合学校各水平阶段学生的特长、性别、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像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游戏类教材;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教学实践表明:首先,教师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的体现素质教育功效的体育课结构模式。其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去,充当他们的一员。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培养学生人格品质为核心,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我校生源差,学生学习起点低,素质不高。我认为,他们并非智商低,而是缺少情商、信心和成功的体验,那么,要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获得成功体验,就要通过教学观念方法的完善和改变,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形成不断追求成功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过程。现今体育教学一直沿用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系统学习”的教学模式,主张“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近年来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体育教学就是要求“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要追求成功的“快乐”和“高兴”,更重要的是追求成功的过程,通过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战胜挫折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坚强、自信、勇敢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富乐于教。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上变的死气沉沉,课堂失去生机,缺乏活力。就像我们所说的“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的采用,应注意是否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比如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应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是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可让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复习课、练习课、游戏课放手让学生组织。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传统教学中的绝对性评价,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根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一大批学生是打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这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总之,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作者:黄健军
第4篇: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对教育建设投入大量精力。为提高全国人民的基本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更是加大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师资投入、硬件设施投入和资金投入。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过快,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在教育方面也是显而易见,在西南西北地区甚至东部地区部分山区的孩子由于家庭情况、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等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甚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在经济发达的市中心,有的孩子不能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心理问题大、思想不健康、价值观错误等一系列问题暴露严重。因此,我国除了在地區建设资金投入方面需要加强力度外,还要投入大部分精力去分析探索出一条能够把有限的教育时间做到效果最大化的道路。
小学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帮助孩子们打下文化学习的良好基础,更在于培育他们健康的心理,确保人格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体育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和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健康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健康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是未来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既能够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特点,又能有效体现心理健康的内容。
一、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增加课堂心理建设
在教育学生体育知识之前首先,教师自身应具备“四有”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其次再将道德美德品质等教授给学生。最后才能是课本上的知识。成绩不是目的,培养出优秀的对社会有贡献、有道德、有正能量的人才才是最终目的,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学校应提早就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能够代表概括我国传统美德精神的书籍,从小抓起,让孩子们有所概念了解。人之初性本善,幼时的孩子更容易学习接受新知识,在思维还尚未定性之前,灌输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不仅有利于国家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更有助于培养一批“四有”好青年。
二、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知道气质学说,把人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对待胆汁质的学生,宜采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耐心启发,讲清道理,但不能激怒他们;对于多血质的学生,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满不在乎时,可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批判,在他们对错误冷静对待时,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对于粘液质的学生,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进行教育时需要更加耐心,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千万不要以冷对冷或操之过急;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且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应以侧面启发、表扬、鼓励为主。
三、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营养的发展路程:首先一个孩子需要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如果有足够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就像父母对于孩子性格塑造一样,老师在这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孩子们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老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师应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伴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最初的“哄”到开始慢慢传授一些基本简单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再到后来的“时常交流”孩子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与性格的开朗程度是与沟通密不可分的。在初期,可以与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探索他们的心理诉求,到渐渐孩子们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及时夸赞与表扬,必须赏罚分明,告诉孩子,到最后孩子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时候就应该试着与孩子沟通他应该知道必须懂得的道理,它不再是小孩子,应该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这样的及时能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成长的老师才是有良心的合格教师
四、注重孩子天分,发展开拓兴趣爱好
小学时期正是孩子们重要的童年时代,兴趣爱好很重要。而要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则更要注重孩子自身的天分天性。在课本学习压力还轻松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的则是起到“伯乐”的作用。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艺术天分,不要仅仅因为耽误学习,学习跟不上就扼杀掉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真正的好老师,好教师,不是能够教出成绩多么优异的学生,而是能够识别千里马,在艺术修养、自然科学、社会知识等方面发现千里马。中小学的孩子们还尚未成熟,对未知的东西还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社会上、学术上许多知识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教师们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本专业方面的能力,还有课外知识拓展能力以及发现人才的能力。
五、总结
在小学体育课堂增加心理建设的道路任重道远,在如今这个忽视体育课忽视心理建设的教育时代,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目标,这需要广大教职工人员和家长的高度配合和支持坚持。
作者:李莉
热门论文
- 体育教学问题对策策略硕士论文(共4篇)
- 体育安全教育问题应对策略论文(共4篇)
- 小学体育教学问题对策应用研究论文(共4篇)
- 财务会计策略教学研究硕士论文(共4篇)
- 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共4篇)
- 高职心理教育应用问题策略分析论文(共4篇)
- 汉语国际教育实践问题策略与创新硕士论文(共5篇)
- 英语教育硕士需掌握的教学策略论文(共3篇)
- 大学化学教学问题应用对策分析论文(共4篇)
- 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应用措施硕士论文(共5篇)
- 生本教育教学指导策略分析论文(共4篇)
- 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对策研究论文(共4篇)
- 房地产金融防范问题对策硕士论文(共3篇)
- 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共5篇)
- 初中物理教学应用问题对策研究论文(共4篇)